據 '中時電子報' 3月12日報道, 美國麻州理工學院與英聯邦融合系統公司(CFS)的研發團隊找到一種新的磁能超導材料, 他們認為, 這將是未來 '核融合反應爐' 的關鍵, 並認為在未來的15年內有望實現核融合發電.
據英國《衛報》報道, 美國麻州理工學院與英聯邦融合系統公司(民營公司)找到新的超導磁場配方: 一種塗有釔, 鋇, 銅的氧化複合物, 其所製成的材料可在大約在零下223攝氏度時出現超導性, 這已經算是 '高溫超導體' 了, 因為大多數超導體須保持在接近絕對零度(-273度)的溫度才能起作用.
這項發現允許創造更小, 更高功率和更高效的磁體, 對於有效核融合幫助很大.
這項技術將應用在一項名 'Sparc' 的類比實驗中進行測試, 它的規模要比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爐' (ITER)小得多, 大約只有ITER的1/65, 但MIT科學家相信, 這項技術將會比ITER更成功, 他們希望可以創造100百萬瓦的能量.
MIT的瑪莉亞•祖伯教授說: '我相信我們取得了一個可靠, 可行的發展方向, 將實現核融合的實用化, 屆時世界的能源體系將會全面改變. '
據報道介紹, 核融合是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 也是能源科學的 '終極聖杯' , 但要實現核融合的可控制化卻相當困難, 因為它需要極高的溫度與極大的壓力.
但在地球環境的難度又更高, 因為我們沒有太陽那麼強大的重力, 所以必須提高溫度到1億度以上, 但如此一來又沒有任何容器可以裝盛這麼高溫的威力, 於是科學家想到了磁場, 用磁場包裹電漿電漿體, 來容納核融合反應.
這個想法雖好, 但電漿電漿體總是會突破磁場較弱的地方, 所以從理論到實際都一直沒有成功, 從1950年代開始研究核融合以來, 科學家如同追日的夸父: 看得見目標, 卻一直無法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