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LED產線投資成本仍高 LCD主流地位不移;
在2017年底, 各大面板廠在OLED的布局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然而由於其生產線建置成本高, 再加上LCD再技術提升上的努力, 目前看來短時間內LCD將持續佔領市場主流位置.
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憑藉著高對比度, 高顯色的顯示特性, 聲勢逐漸升高, 並且隨著蘋果(Apple) iPhone X使用OLED面板後, 無論是在大尺寸或小尺寸市場, OLED面板的聲量都被推向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但在iPhone X上市不及半年, 便因為銷售不如預期而傳出停產傳言, 再加上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陣營積極開發各技術以提升色彩對比並且成績有成. OLED面板的特殊優勢已然褪色. 目前看來, 無論是大尺寸或是小尺寸市場, 短時間內LCD將會持續稱霸大老地位.
2018年小尺寸OLED恐供過於求
在蘋果(Apple)iPhone X使用OLED面板之後, 眾廠商都快馬加鞭投資小尺寸OLED面板. 然而iPhone X銷售狀況並不如預期熱烈, 更傳出即將在2018年停產的傳言. 若在中國廠商持續放量與LG加入戰局的情況下, 在2018年的小尺寸OLED面板可能出現供給過剩(圖1).
圖1 iPhone X銷售狀況並不如預期熱烈, 更傳出即將在2018年停產的傳言. 圖片來源: Apple
工研院產經中心經理林澤民(圖2)指出, 目前, iPhone X依然是小尺寸OLED屏幕的最大用戶, 然而iPhone X的銷售量遠低於業界預期, 由2017年第四季開始, 便能看見相關供貨商不斷在下修產值預估. 目前可以看到廠商們至少都將預估產值調低超過25%.
圖2 工研院產經中心經理林澤民指出, 由2017年第四季開始, 便能看見相關供貨商不斷在下修iPhone X的產值預估.
在2017年, 三星(Samsung)幾乎已完全壟斷了小尺寸OLED面板的市場供給, 產能佔比高達92%. 然而最大用戶iPhone X並未如預期熱賣, 由相關供貨商透露的產值可以看出產量正大幅下修, 甚至傳出最快將在2018年第二季停產. 因此在2018年, 三星小尺寸OLED面板恐怕將面臨供過於求的困境.
隨著中國京東方與樂金(LG)投入小尺寸OLED市場, 即便無法立即搶到一定的市佔規模, 然而對於三星的價格牽制想必依然會非常夠力. 小尺寸OLED的市場佔比與價格, 將可能與2017年的預估完全不同.
廣色域LCD表現佳 OLED市佔難提升
目前以北美市場而言, 大尺寸OLED電視顯示器成本依然需要LCD的2~3倍. 然而, 由於LCD陣營積極在背光技術上改良, 因此LCD的顯示質量也有所提升. 依照目前國際大廠在各大展會的展示看來, 其實廣色域技術加持過的LCD電視表現並不比OLED差. 依此局面看來, 面板廠擴建大尺寸OLED的生產線似乎就沒有預想的那樣必要.
儘管大尺寸OLED電視顯示器能夠做到更薄, 對比更高的表現, 然而消費者對於家用顯示器的輕薄要求並沒有像是對於行動裝置那樣嚴苛. 林澤民指出, 三星近期在大尺寸顯示器的布局, 也依然是專心在LCD面板上積極投入各種技術提高對比度與色彩表現, 其產品的表現與銷售也並不比LG推出的OLED電視顯示器差. 因此, 由消費者反應與廠商策略看來, 短期之內可能還無法看見大尺寸OLED電視顯示器在家用領域達到普及.
林澤民估計, 即使到了2020年, OLED大尺寸電視顯示器的市場佔比恐怕也不會超過5%. 電視顯示器市場近年將依然以LCD為大宗.
直下式LED背光成LCD主流
市場調查機構IHS指出, 直下式LED背光電視的出貨比例在2016年第二季達到69%之後, 依然持續攀升; 並且在2017年同期達到77%, 再創新高. 直下式LED背光技術由2014年開始導入各種電視機種之後, 側光式LED背光的市佔比重正逐年下降. 直下式LED背光技術目前已成為市場主流(圖3).
圖3 直下式LED背光技術目前已成為市場主流. 數據源: IHS Markit(1/2018)
直下式LED背光與側光式LED背光的差異在於LED晶粒的布建方式, 直下式背光製造成本相對較低, 並且不需要導光板, 另外還具有區域控制(Local Dimming)優勢. 然而, 直下式LED背光架構的厚度會比側光式要來得厚, 因此側光式LED背光架構依然具有輕薄的優勢.
MicroLED進駐LCD背光應用
另一方面, MicroLED顯示技術近期也備受關注, 然而其技術成熟度目前尚未達到可量產的水平, 短期內消費型電子市場的顯示技術依然將以LCD與OLED為主流. 不過, 目前已有業者開始將MicroLED應用在LCD背光, 盼藉此實現高動態範圍(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 HDR)特性. 不過, 與傳統直下式LED背光相比, MicroLED背光的生產成本與功耗皆高出許多, 成為有待解決的技術瓶頸.
IHS技術分析研究總監謝勤益指出, 目前業界普遍認為MicroLED背光技術可以同時實現高性能HDR與超薄顯示器外型, 因此目前眾面板廠商正在積極將MicroLED背光技術導入LCD顯示器.
謝勤益認為, 由於MicroLED背光技術可以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的特性, 使LCD顯示器能實現更好的HDR, 超小的LED晶粒也能夠做到比傳統LED背光更均勻的光分布. 然而, MicroLED技術最大的生產瓶頸依然是巨量轉移技術, 而目前該技術還待進一步突破, 因此, 目前MicroLED的生產時間比傳統直下式LED背光大約長10倍, 這也導致成本上升.
另外, 目前在LCD導入MicroLED背光還有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 首先, 比起傳統直下式LED背光技術, MicroLED背光需要更多的LED晶片, 因此會消耗更多電力. David Hsieh進一步舉例, 75吋的8K電視大約需要1,000個直下式LED晶片做為光源, 而MicroLED將需要至少70,000個晶片, 功耗將會是傳統直下式LED背光的1.5倍. 正由於MicroLED晶片的龐大數量, 散熱的機制也將成為關鍵. 另一方面, 雖然在LED顏色分級(Color Binning)並不是主要問題, 但是由於MicroLED背光是白色的, 因此沒有控色功能, 亮度均勻性可能會受到影響.
8K解析度內容傳輸/儲存挑戰多
技術日益精進, 面板產業對於解析度的要求已由4K轉向8K, 無論是何種面板技術皆以8K解析度為主要衝刺目標. 終端消費者若是要在2018年度購入55寸以上家用電視, 在市面上已全數皆為4K產品, 目前8K解析度更是眾硬體業者積極投入的主要發展方面. 然而, 由於8K解析度更高的質量要求, 也將為數據數據的儲存, 傳輸帶來挑戰. 在內容產業尚未跟上的狀況之下, 要等到8K電視普及恐怕要到2020年之後才能有進一步的進展.
林澤民指出, 要使高解析度技術普及, 不只是面板業者需要達到其技術高度, 更需要整個生態系支援. 娛樂產業在4K攝影設備的相關布建才到位不久, 目前整個好萊塢已能全數支援4K內容產制. 只有體育賽事內容, 由於對高速度, 即時性的高度要求, 每秒幀數要求將近1,000張, 因此解析度容易淪為次要考慮.
儘管目前4K生態系普遍已建設完成, 然而由於體育對於高速影像的質量要求更高, 因此與一般影像內容的產制相比, 若要更換為4K解析度的設備將投入更高成本. 林澤民進一步舉例, 棒球球速大約150~160公裡, 而網球球速更可能會到達300公裡, 對於體育賽事而言, 高速球的路徑不能出現殘影, 會比高解析度更為重要. 若要同時兼顧清晰的高速動作與4K畫質, 儲存與傳輸成本將大幅提升.
4K生態系才甫到位, 8K依然還在面板技術展示階段, 須待內容產制設備提升才能進一步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 如Netflix之類較為前瞻的內容產制廠商可能會率先推出8K解析度影片(圖4).
圖4 如Netflix之類較為前瞻的內容產制廠商可能會率先推出8K解析度影片.
圖片來源: Netflix 新電子
2.電視面板Q1大跌逾7% ;
3月電視面板備貨需求疲弱, 電視面板價格在3月份跌幅擴大, 整體來看, 第一季電視面板價格跌幅高達7% ~ 10% , 32吋, 43吋, 65吋等面板價格都接近總成本. 4月面板拉貨需求開始回溫, 接下來有五一黃金周和世界盃備貨需求, 4月面板價格跌幅可望縮小, 5月觸底.
中國元春銷售不如預期, 相比去年同期出現兩位數的衰退幅度, 而海外市場也煮魚銷售淡季, 品牌出貨動力不足. 第一季下旬品牌廠商備貨維持保守, 且部分品牌減少面板採購需求, 因此電視面板走勢疲弱.
群智諮詢 (Sigmaintell) 調查指出, 3月份電視面板價格將維持下降趨勢. 從各尺寸表現來看, 32吋電視面板需求下滑, 供需明顯過剩, 2月份價格下跌2美元, 3月份價格跌幅擴大到3美元, 整體來看, 第一季跌幅約5% ~ 7% .
中尺寸電視面板方面, 39.5吋~ 43吋面板, 終端市場促銷力度小, 需求疲軟, 供需寬鬆. 40吋面板因為部分面板廠庫存較高, 價格將維持3~ 4美元幅度的下降, 而43吋面板價格維持5美元幅度下降. 49吋~ 50吋方面, 50吋面板庫存雖然有所下降, 但庫存水位依然偏高, 預計3月份價格維持4美元幅度下降. 49吋與50吋面板相近, 價格下降壓力持續, 價格維持5美元的降幅. 中尺寸面板第一季累積跌幅高達7% ~ 10% .
大尺寸電視面板來看, 55吋面板因為品牌備貨節奏減緩, 供需趨於寬鬆, 2月市場均價小幅下降1美元, 3月份降幅略有擴大到3美元. 65吋備貨需求疲弱, 而且因為京東方10.5代廠投產, 降價壓力甚大, 3月份價格維持10美元以上的跌幅. 大尺寸電視面板第一季價格跌幅也在7% 以上.
電視面板價格連續跌了3個季度, 部份尺寸像是32吋, 43吋面板等等, 價格都接近總成本. 而65吋面板更是連續半年大跌, 價格已經跌破總成本. 隨著面板需求回溫, 面板價格跌勢有望趨緩. 工商時報
3.蘋果傳布局可捲曲屏幕, 材料形狀有亮點;
蘋果傳深耕可捲曲屏幕技術. 外媒報導, 蘋果設計的可捲曲屏幕, 能夠像圓柱中空形狀, 也能像三角形, 材質包括液態金屬玻璃以及其他結晶透明材質等.
國外科技網站 Patently Apple報導, 一項專利顯示, 蘋果深耕可捲曲的屏幕設計, 相關屏幕材質由液態金屬玻璃組成.
報導指出, 蘋果設計的可捲曲屏幕, 可以像紙一樣捲成圓柱中空形狀, 也可以折成三角形狀. 從材質來看, 報導指出, 包括藍寶石基板或是其他結晶材料和透明材質等, 也可以用於組成中空形狀的屏幕設計.
蘋果和南韓三星 (Samsung) 在可捲曲的手機屏幕技術上頻頻較勁. 外媒先前報導, 三星的新世代 Note 智能型手機屏幕可能採用捲曲設計, 屏幕不僅在機身正面顯示, 更可以延伸彎曲到機身背面顯示, 讓整個機身的正面和背面, 都有屏幕顯示功能.
蘋果也不遑多讓, 積極投入可折迭 iPhone 的技術. 外媒先前報導, 蘋果開發出可捲動條技術專利, 能讓 iPhone, iPad 或是 iPod 捲起來, 可將雙鏡頭和麥克風設計在內.
蘋果也傳出研發可彎曲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 屏幕和具彈性的合金技術, 要讓 iPhone 可以向外折迭, 還能夠貼合衣著.
報導指出, 為了讓折迭式 iPhone 可行, 蘋果仰賴多種可彎曲的零組件設計, 其中除了搭配金屬結構的可彎曲 OLED 屏幕外, 蘋果也正在開發具彈性的鎳鈦形狀記憶合金技術, 以及其他包括可彎曲的化學聚合物技術. 中央社
4.蘋果磁性連接器傳新意, 金屬玻璃有眉目;
蘋果在材料應用傳出新進展. 外媒報導, 蘋果積極升級磁性連接器質量, 不排除應用在 iPhone 產品. 蘋果也傳出提升鎳材料為基礎的金屬玻璃材質.
國外科技網站 Patently Apple報導, 蘋果在磁性連接器有新進展, 可讓連接器的插口更牢固, 容易製造, 並且提升連接器的效能, 未來有機會取代目前的 MagSafe 2 系列電源轉換器插口.
MagSafe 是蘋果設計的電源插頭方式, 應用在 MacBook 筆記型電腦, MagSafe 透過磁力固定, 因此即使用力拖拉, 例如有人絆到電線時, 也可安全地自插口移除, 不會造成損壞或拖跌在桌子上的計算機.
蘋果不斷布局連接器技術應用. 外媒先前報導, 未來蘋果可能會推出一種可讓多台設備同時連接到智能連接器 (Smart Connector) 通信埠的解決方案, 這種解決方案將藉由堆棧通信埠的方式來實現.
市場進一步揣測, 未來 MagSafe 升級版有可能應用在 iPhone 產品.
此外, 蘋果在鎳材料為基礎的金屬玻璃技術也有新進展, 透過 Glassimetal Technology 的技術授權, 相關金屬玻璃材料可應用在智能型手機, 數字顯示屏幕, 監視器屏幕, 遊戲機或是鍵盤等.
蘋果深耕新一代金屬材料技術. 外媒先前報導, 蘋果研發出客制化的金屬玻璃合金材料, 可應用手錶組件, 醫療植入物, 植牙, 磁鐵鐵芯, 運動器材等領域.
國外媒體網站 MacRumors 和中國媒體去年 3 月報導, 蘋果從 2010 年開始, 每年會定期更新在液態金屬的獨家專利, 不過如何使用這項專利, 目前仍未知. 中央社
5.鴻海面板設廠 中美同步加速
鴻海集團美國與中國面板布局未因美中貿易戰增溫而停歇, 其中,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個人投資的廣州增城超視堺10.5代廠近期陸續完成工程發包, 明年投產, 相關建廠小組也正推動美國威州廠明年啟用.
業界人士分析, 美中貿易大戰恐延燒至電子業, 時值京東方, 華星光電等陸系面板廠壯大之際, 未來川普政府是否會打壓陸制面板, 引起關注. 鴻海集團面板布局透過美國與中國兩地同步押寶, 可適時避開可能的威脅, 透過美國製造與中國生產雙管齊下, 靈活調度.
經濟日報提供
鴻海集團在美國與中國規劃的面板廠, 都是業界最先進的10.5代廠. 其中, 位於廣州增城的超視堺10.5代廠, 預計投資人民幣610億元 (約新台幣2,821億元) , 由夏普主導設計規劃, 並動員鴻海集團各方資源全力協助.
業界人士透露, 超視堺土建工程如火如荼趕工中, 近期無塵室等廠房相關承包商已陸續公告, 收到工程決標通知書, 今年底將完工. 依據廣州官方訊息, 超視堺將在2019年投產, 預估月產能9萬片玻璃基板, 每年創造人民幣920億元產值.
據了解, 鴻海集團中國與美國10.5代面板廠建廠團隊, 是由有「面板業老兵」之譽的群創榮譽董事長暨鴻海集團顧問段行建負責督軍, 率領集團面板業子弟兵共同打造.
接下來, 鴻海集團的10.5代廠建廠小組, 馬上將轉進美國威州, 於4月在美國動土建展開興建工程. 而對於相關進展, 郭台銘在先前面對媒體追問此事時, 僅低調說「要保密」, 未進一步透露日程細節.
鴻海集團先前透露, 威州10.5代面板廠設廠案, 將分兩階段在94號州際公路 (I-94) 以東的預定地上, 興建超過十棟建築物, 包括辦公區, 餐廳和停機坪等, 其中的組裝工廠預計於2019年1月啟用.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