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無線充電將迎價格戰, MCU替代SoC或成長尾效應

1.無線充電市場將迎來價格戰, MCU替代SoC或成長尾效應; 2.一期投資120億,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落戶崑山; 3.德國開始擔心中國企業對其貪得無厭地投資收購; 4.英媒: 中美角逐人工智慧主導權 歐洲已 '出局'

1.無線充電市場將迎來價格戰, MCU替代SoC或成長尾效應;

集微網消息, 自iPhone 8/X標配無線充電功能後, 無線充電市場開始爆發且持續升溫, 給國內無線充電廠商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紅利, 其中發射端無線充電器快速起量, 增幅超10倍. 然而, 隨著蘋果無線充電器AirPower即將上市, 小米, 華為也將發布帶有無線充電功能的新機, 整個無線充電市場將會迎來又一輪的爆發. 不過, 在新一輪的爆發潮中, 由MCU和SoC方案引發的價格戰也隨之而來.

AirPower上市在即, 新一輪爆發開啟價格戰

近日, 業界傳出最新消息稱, 蘋果原裝的無線充電器AirPower會在月底正式上市發售, 售價為199美元. 不過, 蘋果無線充電支援WPC的Qi標準, 而國內廠商基於Qi標準認證的無線充電器同樣也支援iPhone 8/X的無線充電, 且價格更便宜.

那麼蘋果AirPower還會有市場嗎? 兆易創新產品市場總監金光一在接受集微網採訪時表示, Airpower目前已經披露的技術優勢包括了大功率(29w), 支援一對多充電, 完整Qi標準協議等. 蘋果的整套無線充電解決方案, 在方案設計和性能優化方面都可以做到發射和接收相匹配, 達到理想的無線充電效果.

上海新捷董事長陸惠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Airpower上市後, 相信會有許多國內公司將會開始做類似的產品, 甚至有些國內公司會創造性地做外觀一樣的產品, 成本更低但功能有限. 當然, 也可能會做出與Airpower相容的產品, 且具有一些增強的功能. 其中, AirPower支援一對多無線充電正成為國內無線充電廠商攻克的難點.

所以Airpower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目前國內市場上中高端無線充電器還是很難相媲美. 金光一認為, 在Airpower上市後, 這勢必將進一步拉動中高端無線充電器的需求和發展, 低端低成本市場受限於技術門檻, 將會深陷於 '價格戰' .

事實上, 在成熟量產後, 如何把成本做的更低, 打 '價格戰' 是國內市場特有的 '優勢' . 而在去年iPhone 8/X發布後, 無線充電市場的第一波紅利已經被國內廠商瓜分完畢, 支援iPhone 8/X高價的無線充電方案已然不受市場青睞, 尤其是在小米, 華為等無線充電國產機上市後, 發射端無線充電器的價格戰將難以避免. 金光一表示, 從市場看來, 無線充電發射端, 即無線充電器已經開始穩步起量, 多家國產手機廠商也將發布支援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產品. 但大量無線充電器都集中在低端低成本低技術門檻方向上, 快速推出並佔領市場. 而支援完整無線標準協議, 快充功能, 大功率以及一機多充等更多複合功能的中高端市場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因此低端低成本產品將會面臨更大的價格壓力, 而中高端產品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兩種方案對比, 兆易MCU出貨量超1.5億片

事實上, 不管是低端還是中高端的無線充電器, 成本的核心都是基於方案的演化, 目前發射端主要分為MCU和專用的SoC兩種方案.

'在發射端, 即無線充電器方案裡, 現在主流的方案還是採用MCU控制的分立方案, 低端低成本方案用8位機, 中高端市場用32位機. ' 金光一表示, 也有一些IC廠商將MCU內核及類比周邊外設, 功率器件整合成SoC, 即專用晶片的形式.

目前來看, 分立方案的靈活性最強, 成本可以做到最優, 是當前市場價格戰的首選. 而與專用晶片的成本相比, 分立方案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另外由於充電協議, 充電功率, 定頻變頻不同架構和行業認證等還有待完善, 因此專用晶片方案還有待演化. 但長期來看, 兩種方案還會並存, 短期MCU方案市場需求會更大. 畢竟除了無線充電功能本身以外, 其他的附加功能及賣點也需要MCU的控制, 而分立方案將更便於功能增加和方案拓展.

據悉, 國內很多無線充電廠商都已經採用了兆易創新的MCU, 其GD32系列已經成了國內廠商的一大選擇. 兆易創新GD32系列MCU為無線充電發射端設計提供了產品方案, 其GD32F130/330系列超值型MCU提供了Cortex-M4內核高達84MHz的處理主頻及64K Flash/8K RAM的片上存儲資源, 多達7個通用定時器, 高性能ADC及各種介面外設, 可以應對運行完整無線協議棧的資源開銷, 並支援開發更多的附加功能. QFN28小型化封裝的晶片尺寸僅為4x4mm, 可以在有限的布板空間裡發揮最大的靈活性, 並能夠持續以最優的性價比應對中高端無線充電需求.

金光一表示, 目前非常多的無線充電方案設計中都選用了GD32 MCU, 已成為主流選擇, 隨著Airpower的拉動以及行業標準的逐步完善, 出貨量也將持續增長, 目前出貨量已經超過1.5億片.

市場競爭加劇, MCU或成當前主流選擇

無線充電市場的加速爆發, 對MCU的需求也會快速提升. 而兆易創新的GD32 MCU之所以被國內大多數無線充電廠商所採用並大量出貨, 除了市場需求的因素外, 國際大廠ST和NXP也在間接推動.

自去年以來, ST的MCU就逐漸缺貨, 交期一再延長. 業界指出, 去年下半年意法半導體開始傳出缺貨, 缺貨的產品包含: 8位MCU, Cortex M0/ M3/ M4等交期拉長, 至今年第1季情況仍未改善. 今年ST已退出8位MCU晶片市場. 此外, 2018年蘋果新款iPhone將全面導入3D感測, ST為唯一供貨商且IDM廠, 勢必將持續排擠掉MCU的產能.

另外, NXP從2018年第一季度開始對NXP旗下MCU, 汽車微控制器等主要產品上調價格, 拉長交貨周期, 漲價幅度在5%—10%不等, 國內MCU廠商則在這波缺貨潮中持續受益.

當然, 對於無線充電中MCU方案的應用也要考慮到產品整體的性能, 以及實現對接收端匹配. 金光一認為, 無線充電功能的定位決定了是否需要支援完整的無線協議並通過Qi認證, 如測試帶載/通信解包能力, 異物檢測, 效率, 相容性等. 當前採用32位MCU的分立方案, 優勢在於更加靈活, 可以滿足不同功率, 多種功能的開發需求, 成本也能做到最優.

相對來看, 採用專用晶片方案提高了整合度和穩定性, 非常適合於標準化. 但面臨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如調壓架構設計, 功率器件整合等, 目前成本也不佔優勢.

陸惠宏認為, 無線充電晶片並非單純的功率器件, 而是一個SoC產品. 因此, 要專註於系統級IC的開發. 對於發射端晶片來說, 目前市場較為複雜, 許多無線充電公司使用MCU和分離器件堆疊設計方案, 也有公司使用一些整合功率器件 (MOSFET和Driver) 搭配MCU設計TX方案.

據透露, 考慮到MOSFET功率器件成熟, 容易找到以及支援的方案靈活的特點, 新捷的發射端方案把MOSFET功率器件放在晶片之外.

金光一認為, 採用MCU方案的中高端產品雖然相對低端低成本方案的技術含量較高, 售價更高, 但由於能夠支援完整協議, 滿足高安全要求, 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且蘋果在開放MFi認證後將會出現降價可能, 因此將逐漸佔據主流市場.

值得提及的是, 從應用來看, 手機無線充電快充功率要高於5w, 這需要考慮到充電穩定性, 充電效率, 異物檢測, 以及對手機訊號的無線幹擾等方面的性能表現, 對發射端無線充電的要求也會同步提高. 從目前趨勢來看, 無線充電將是手機, 平板, 手錶等便攜消費電子產品的標配, WPC的Qi標準已經佔據絕對的主流優勢地位. 隨著標準的不斷更新和完善, 將會進一步規範無線充電市場並拉動產業升級, 無線充電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2.一期投資120億,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落戶崑山;

3月25日, 由中科院與江蘇省共同支援投建的 '中科院安全可控資訊技術產業化基地' (簡稱 '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 ) 在江蘇崑山正式啟動. 中科院副院長, 黨組成員張亞平, 江蘇省委常委, 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等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建設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的舉行, 標誌著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這一著眼於安全可控的國家資訊技術產業重大項目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安全可控資訊產業是關乎我國國家安全戰略和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領域, 中科院對雙方開展的合作非常重視. 張亞平在發言中表示, 相信隨著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項目的開工, 崑山將在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他希望院地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共同以科技創新助力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亞平副院長在啟動儀式上發表講話

江蘇省委常委, 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在講話中將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稱作 '世界水平的項目' , 將對我國計算機產業及應用起到 '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 他介紹說, 總投資超過100億美元的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 是蘇州市近年來引進的單體投資規模最大, 創新引領能力極強的項目之一. 相信這些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將為推動蘇州產業轉型升級儲備潛能, 積蓄後勁,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記者了解到, 中科院安全可控資訊技術產業化基地項目主體位於崑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淞湖科技園, 基地項目實施主體 '中科可控資訊產業有限公司' (由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 中科曙光, 崑山高新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投資) , 一期總投資120億元, 2018年計劃投資10億元, 建設內容包括: 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 國家整合電路重大工程——安全可控晶片研發與產業化, 年產100萬台安全可控高性能計算機伺服器生產基地.

近年來, 儘管我國一些製造領域 '瓶頸' 制約正在緩解, 但每年依然要大量進口高端晶片.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 2017年整合電路進口價值為2601億美元, 由此產生的貿易逆差也達到1932億美元, 創下曆史新高. 中科可控產業化基地未來將在核心電子器件設計生產上發力, 有望突破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的 '卡脖子' 問題.

在啟動儀式同期, 中科可控與產業上下遊企業環旭電子, 勤昆科技簽署合作備忘錄, 整合產業鏈資源, 共同促進產業化基地項目建設. 科學網

3.德國開始擔心中國企業對其貪得無厭地投資收購;

這篇標題為 '柏林擔心中國集團的貪得無厭' 的報導開門見山指出, 在德國, 各企業過去與中國進行互惠貿易的信任感正在崩潰瓦解中. 德國會樂意接受中國對其經濟投資到何種程度呢? 在中國電器集團 '美的集團' 接收掌控德國專門製造機器人的庫卡集團的2年後, 德國面對這個這種貪得無厭收購的大胃口, 已經開始轉為 '猶豫不決' 的態度來.

幾周以來, 人們可以看到中國對德國企業收購野心的加速度, 例如今年二月底, 在一場不透明作業情況下, 中國吉利汽車集團老闆李書福買下了德國戴姆勒汽車集團的10 % 股權. 戴姆勒是德國汽車製造領域的科技龍頭標誌的象徵. 然後是, 3月20日, 中國騰訊集團370億歐元的投資入股柏林的新創企業德國網路數字銀行N26; 騰訊之中國網路巨擘, 擁有的微信顧客進來衝破10億人. 騰訊曾經也是共同投資1.6以給德國著名行動電話心事金融集團 '安聯保險公司(Allianz)' 的兩大企業之一. 安聯保險集團被視為德國金融科技最成功企業之一, 靠得是他們在金融領域的新科技.

德國網路銀行N26集團周二表示, '很高興' 看到這個騰訊集團參股投資. 它說: '騰訊這個中國集團始終社群網, 在線上遊戲, 在電子商務, 在手機支付等方面的先鋒領軍集團. ' 庫卡機器人集團的老闆路透爾於3月22日的一個該集團記者會中也也強調指出: '中國市場極其重要. '

這是中國在2016年以總計110億歐元資金收購100家德國企業當中的兩個凸顯中國強勢的例子.

直至目前為止, 德國把他們的中國夥伴視為能他們自我發展及讓他們優先進入一個強勢成長的巨大市場的珍貴盟友. 而且這個在研究發展上的支出不太吝嗇. 它可以讓德國企業在無人駕駛汽車的領域上與美國矽谷拼一高下, 另外還有機器人, 行動電話的服務業等領域都是如此. 尤其後者正是德國網路銀行集團N26所追求的目標.

至於其他, 還有德國工業如今變得超級依賴中國市場, 戴姆勒2017年在中國售出60萬輛汽車, 占該集團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這幾乎是大眾集團汽車銷售量的二分之一; 而大眾早從1986年就在中國紮根發展. 也就是說, 沒有了中國市場, 德國工業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這是一個危機時刻

這也就是為何德國當局對於限制中國的收購交易至今仍猶豫不決的原因. 中國電器大集團 '美的集團' 控制了德國庫卡製造機器人集團引起德國政府的反彈, 當時的濟部試圖替它找到一個歐洲投資者. 但很快就放棄了這項行動: 因為工業界意見分歧, 而且出價太高. 結果中國美的電器集團以超過市場價格極高的價格45億歐元, 買下了德國庫卡機器人集團. 自1996年就在中國設廠的一家德國中小型企業的幹部向法國世界報指出: '我們不能一方面在中國宏圖大展事業欣榮, 另一方面又限制中國在德國的投資, 因現今是全球化的時代! '

但是德國企業的這種對於與中國貿易獲得好處的信任感正逐漸分崩離析中, 一名接近德國工業界消息來源指出: '我們正處於一個危機時刻. 自從習近平掌權後, 我們承受到愈來愈困難的貿易環境及條件. 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沒有改善, 各企業都懷疑, 他們在中國是否還能保留住自己企業的科技智慧財產權. 那些開拓經營基礎建設的人表示有 '危機' , 而這個說法有夠模糊不清的, 他們必須提供給中國自己的科技技能. 這可能就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情況. '

中國的戰略目標是: '2025年達到中國製造' , 這是遊戲規則的改變, 這也就是說, 中國政府要把中國打造成一個先進工業的領導國. 中國企業獲得我們技術的轉移後將來會取代我們這些外國企業. 對於德國來說, 特別自2017年秋季召開中國共產黨黨大會以來, 情況就江河日下. 這名消息來源還說: '我們正在對自己說, 我們不再有這個貿易夥伴了, 在此之前, 和它, 我們一直可以在碰到問題時, 找到解決的辦法. 而我們目前正在考慮要用什麼態度來響應這些問題. ' 一名德國經濟學家也力主, 要加強監控中國對德國企業投資收購項目, 特別要把他們的資金來源弄得一清二楚, 一切得透明化. 世界之聲

4.英媒: 中美角逐人工智慧主導權 歐洲已 '出局'

英媒稱, 當前人工智慧熱潮的一個最顯著特點是, 中國突然崛起為全球人工智慧強國. 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霸權首次受到挑戰.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21日報道, 過去60年, 人工智慧經曆了不尋常的跌宕起伏, 但該領域的一個不變特徵是, 美國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報道稱, 衡量一國科學力量的一種簡單而又有用的方法是, 觀察一國在重要科學出版界的表現. 從曆史上看, 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會議是人工智慧促進協會的年會. 它在1980年首次舉行, 幾年內就有了約5000名代表參會. 1980年的會議由美國主導: 沒有一份中國機構的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 歐洲也只有為數不多的論文. 當然, 這並不太令人感到意外: 會議在早期是以美國為中心的.

報道稱, 如今情況已經截然不同. 在今年2月份在新奧爾良舉行的2018年大會上, 中國提交的論文數量比美國多出25% (前者是1242份, 後者是934份) .

報道稱, 人們很難不得出一個結論, 即中國現在正處於與美國爭奪人工智慧領域主導地位的激烈競爭之中. 沒有一個歐洲國家能在這種規模上參與競爭, 即使作為整體, 歐洲實際上也不具備爭奪金牌或者銀牌的實力.

報道稱, 那麼為什麼中國突然如此突出? 一句話: 規模. 當前人工智慧熱潮背後的機器學習技術對數據極其依賴. 識別人臉, 翻譯語言和試驗無人駕駛汽車需要大量的 '訓練數據' ——這是我們每次上網或使用智能手機時產生的供機器學習演算法使用的燃料.

報道認為, 由於中國的人口數量比美國和歐洲的總和還多, 因此中國企業在獲取數據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從用戶數量和市值方面來說, 中國的幾家科技公司都是全球巨頭. 它們全都以驚人的規模大舉投資於人工智慧.

2017年, 人工智慧專家吳恩達宣稱人工智慧是 '新電力' , 而且 '就像電力在大約100年前改變了許多行業一樣, 人工智慧現在也將會改變幾乎所有主要行業' .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中國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十年人工智慧的發電機. 參考消息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