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富士康開啟了此輪A股獨角獸上市風潮後, 資本市場對獨角獸企業的關注與日俱增.
眾多獨角獸企業也在磨拳擦掌, BATJ等已經海外上市的企業也表態願意回歸A股, 乃至過去一直豪言 '不差錢不上市' 的宗慶後的娃哈哈也已經清理了大量的員工持股, 為上市掃除股權障礙——企業IPO前的股東人數不得超過200人的規則.
招商證券在最近的一份研報中指出, 資本市場本輪 '新經濟' 戰略的對象相對豐富, 預計將會有步驟有順序逐步推行. 目前來看, 至少包括兩大類: 一類是已經實現海外上市的優質 '新經濟' 企業, 以BATJ為代表. 第二類是尚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 據統計, 估值超過10億美元及以上的獨角獸企業已經超過100家, 其中, 至少34家估值超過20億美元.
而國內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中, 估值最龐大的還是要數任正非治下的華為. 科技市場研究公司IHS的最新報告稱, 去年華為電信設備市場份額從2016年的25%增加到28%, 取代愛立信成為2017年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 2017年, 華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約6000億元, 年增率約15%, 利潤率達到11%左右, 即660億元, 對照2016年華為的年報淨利370.52億元, 淨利增速高達78%以上.
有分析指出, 如果將來有一日, 華為像娃哈哈那樣清理員工股權以圖在A股IPO上市, 那市值很可能是A股乃至亞洲市值第一股. 根據此前的報道, 華為2017年度員工分紅總規模或達到168億元, 此等現金分紅規模放在A股也是排名前列.
不過, 長期以來, 任正非一再對外表示, 華為並沒有上市計劃.
華為是一家以員工持股為主的企業, 按照華為此前2016年的財報, 截至2016年12月31日, 華為已經有8萬1144名員工參與了持股, 待2017年財報正式出爐後估計資料又進一步龐大. 如此龐大的員工持股策略, 是任正非凝聚華為戰鬥力的關鍵所在, 也是阻礙華為上市的一大障礙(企業IPO前的發起人股東人數不得超過200人).
3月19日, 招商證券在一份研報中判斷, 除了8家首批試點CDR的公司之外, 近期, 小米, 螞蟻金服, 新大陸作為新經濟的龍頭代表也有望優先享有制度安排. 另外, 研報稱, 華為也有意向參與本輪資本市場 '新經濟' 戰略.
在監管層呼喚獨角獸在A股掛牌, 正就上市制度研擬改革方案之際, 這則華為也開始考慮進入資本市場的消息, 的確讓外界相當震撼.
不過, 據華為內部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從沒聽說過上市這回事, 可能是資本市場的炒作, 華為仍堅持此前不上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