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等九大廠商推統一快應用 | 打響入口保衛戰

微信小程序的崛起, 緊張的不僅有傲慢的蘋果, 還有焦慮的國產手機品牌.

3月19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 小米, 中興, 華為, 金立, 聯想, 魅族, 努比亞, OPPO, vivo九大手機廠商將共同發起快應用標準. 其目的在於賦能開發者拓展場景未來, 以標準化的方式接入.

'快應用' 並非新鮮事物. 早在去年, 小米便推出了 '直達服務' , 魅族也推出了 '快捷應用' , 它們與微信小程序相似, 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即點即用. 如今, 九大主流手機廠商終於決定抱團, 試圖奪回應用分發上的主導權.

究其原因, 在於微信小程序2017年的全面爆發, 不僅收割了各大應用流量, 還掌控了用戶入口. 在此之前, 手機流量的入口屬於硬體廠商和蘋果, 而微信動了他們的乳酪. 華為, 小米, 金立等品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參與廠商, 具體資訊目前還不方便透露更多. vivo公司相關負責人在該公司手機發布會上透露, 一年內, vivo手機上免安裝應用數量預計超過5000個, 覆蓋大部分應用.

但是, 對於硬體行業來說, 這是個 '大事情' . '中國的手機廠商早就應該聯合起來做點事情了, 能夠聯盟是好事. 但是, 必須有足夠強的標準才能推廣下去. 一是要看合作各方是否齊心, 二是看能否吸引更多的開發應用參與進來. '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如何聯合去推廣平台至關重要.

反擊小程序

微信生態鏈的規模還在持續壯大. 騰訊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透露, 春節期間微信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10億大關.

同時, 公開數據顯示, 2017年4月至今, 微信小程序用戶數量呈爆發性增長. 隨著 '跳一跳' 為代表的微信小遊戲上線, 2017年12月, 小程序累計用戶達4億.

目前, 小程序已經啟動招商, 商業化在即. 另一邊, 硬體廠商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數據顯示, 2017年底, 我國三大運營商移動寬頻用戶 (即3G和4G用戶) 總數11.3億戶. 即使上述的九大廠商只佔60%市場份額, 也有超過6億的用戶.

一名不願具名的手機行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快應用的實質其實就是為了對抗小程序. 雖然現在還沒有明顯的數據, 證實小程序對應用商店造成了衝擊, 但是, 硬體廠商必須要防患於未然, 避免被邊緣化. '我還是比較看好這次聯盟的, APP不能做特別重, 所有的應用都在越來越輕. 快應用應該說是廠商的主動出擊, 去爭奪微信的市場和收益. '

從用戶體驗來看, 快應用和小程序的相差無幾, 兩者之間的競爭意味非常明顯. 流利說聯合創始人兼CTO 胡哲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為, 現在的狀況是線上流量吃緊, 線下成本昂貴, 無論是快應用還是小程序, 都是龐大市場需求的產物.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 入口多元化的企業也會形成一定的先天優勢. 我們對新興產品形態都保持開放態度, 因為流利說的用戶群體遍布各個產品生態. 同時, 這類輕應用的使用方式, 也非常貼合流利說隨時隨地開口說英語的產品特點. '

分羹服務端

在商業市場上, 沒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 即便華為, 小米, 聯想等同行對手平日的競爭一貫劍拔弩張, 但是在快應用上卻難得的達成了一致.

這樣的局面很大程度由手機廠商的商業模式決定. 在微信成為唯一的 '超級APP' 之前, 幾乎所有的移動應用廠商都必須依賴蘋果App Store, 以及安卓手機的應用商店, 尋求更低的用戶獲取成本. 而手機廠商則近乎貼身肉搏地 '賣貨' , 並忙著維繫渠道和供應商的關係.

'以前的手機廠商眼光看得還不夠遠, 因為做硬體的思路和軟體思路完全不一樣. 大家都只知道靠推廣下載量賺錢, 現在的移動應用都很理性, 投資人也不再盲目燒錢了. 除了抖音, 火山, 快手這些短視頻, 其他的應用真正投錢給應用商店的並不多. ' 前述不願具名的手機行業人士透露, 另一層收益來自遊戲推廣, 但是騰訊網易兩家佔據了70%以上的份額後, 推廣費用也大幅降低.

尤其是微信生態的壯大, 手機用戶只需要開啟微信就能夠獲得基本的服務, 無論是打車, 訂餐, 買電影票, 訂機票酒店還是移動支付, 都繞過了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

因此, 對於手機廠商來說, 亟需找到新的變現途徑, 而不僅僅是硬體收益. 最近披露的小米招股說明書顯示, 2016年, 小米的收入組成中, 79%來自於硬體, 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 硬體業務的淨利潤率僅為2.8%, 而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淨利潤率則超過40%.

目前, 小米正在計劃擴大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比例, 2017年, 預計小米的硬體業務的收入佔比為68.3%, 預計到2019年, 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收入佔比將超過硬體收入.

但是, 快應用的運營細節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資訊. 行業人士分析, 在覆蓋到足夠多的場景和流量後, 九大廠商有望根據自身用戶量得到相應的廣告分成. 此外, 發展自身平台, 也有助於手機廠商提高用戶黏度, 積累更多的數據資源.

輕重之辯

硬體業務代表的是現在, 軟體服務代表了未來. 這一真理已經被蘋果, IBM, 微軟等科技巨頭證實. 只不過, 手機廠商轉型並不容易, 它們如何獲得互聯網玩家的青睞?

一家工具類應用的開發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快應用的局限性跟小程序差不多, 不如原生APP流暢, 載入比較慢, 並不適合大的APP. '小程序都是限制開發包大小的, 只有一兩兆. 低頻次, 工具類的比較適合輕應用. '

此外, 尤為重要的是, 小程序依託的是微信的賬號和支付體系, 只要一個微信賬號就都打通了. 快應用沒有現成的賬號體系, 局限性可能比小程序還要大. 尤其是一些需要支付的應用, 仍然繞不開微信.

去年8月, 華為與騰訊之間便爆出紛爭. 起因是榮耀Magic手機可根據用戶微信聊天內容, 自動載入地址, 天氣, 時間等資訊; 通話, 購物時也能提示相關服務資訊, 這些技術均是華為與科大訊飛, 高德, 支付寶, 攜程等APP深度合作研發的結果. 但是, 這些均被騰訊指責為侵犯了微信用戶的隱私.

華為並不認為自己侵犯了用戶隱私權, 稱只有用戶通過設置以後公司才能收集到相關數據. 雖然兩家公司最後達成了和解, 但是此事也暴露了手機終端與應用之間的 '資訊安全' 問題.

在王豔輝看來, 除了外部來自微信, 蘋果的競爭壓力, 此次九大品牌的快應用標準能否成功, 取決於他們聯盟的決心有多大. '小程序微信形成了完整的生態, 不管是推廣, 補貼, 運營, 培訓,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幾家公司能否擰成一股繩, 我看也是很懸. 比如說要補貼, 誰去發這個補貼? 如果不能吸引到頭部應用, 平台就不會有開發者來玩. '

對於那些依靠流量轉換交易的應用來說, 則又多了一條出路. 蘑菇街相關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坦言, 雖然與微信是深度合作, 也不排斥其他渠道的合作. 哪裡有用戶和流量, 就會相應去布局和開發. '也許手機廠商的量不一定大, 但是多一個選擇是好事. 當然, 前提是平台體驗要足夠好. '

這場備受矚目的聯盟, 能否撬動現有的市場格局, 依然值得關注.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