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赛拉是瑞士乔治费歇尔 (GF) 集团的CEO, 从受命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起, 他便对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大的关注, 尤其在最近几年, 他每年都要来中国两到三次, 每次至少三周的时间, 花在拜访客户, 和一线员工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多. '今时今日, 中国的竞争局面, 发展机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里是能够 '见证奇迹' 的地方' . 伊夫•赛拉表示.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例如在精加工领域, 中国市场以前只是很小的一块, 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 就变成全球最大的市场. 更重要的变化是质的提升, '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 质量升级的新阶段, 消费者想要质量更高的产品, 企业对于质量方面也越来越看重. ' 对于以质量著称的 '瑞士制造' 来说, 对于靠创新传承了215年的GF集团来说,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信号.
无可比拟的中国市场
以管路系统, 汽车产品和加工方案为核心业务, GF集团生产的产品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汽车领域, GF的客户不仅包括大众, 丰田, 本田, 通用, 奔驰, 福特, 现代等一众合资品牌, 而且拥有长城, 吉利, 奇瑞等诸多自主品牌用户; 在管路市场上, GF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鸟巢, 世博园, 国家大剧院等国家大型项目, 以及万科, 绿地, 朗诗等企业的房地产项目; 至于机加工领域, GF加工方案的机床产品更是遍及中国制造业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饮料, 圆珠笔等日用品, 还是手机, 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以及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 GF的机床随处可见, 在各个层面上助力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根据2016年报, GF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一如既往的 '稳定' ,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 与之对比, GF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则可以用 '亮眼' 来形容.
2016年, GF管路系统共收购三家公司, 其中两家是中国公司 (分别是舒畅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京燃凌云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后者通过亚大集团收购) . 虽然去年GF汽车业务整体只是微增, 但中国市场却强劲增长了12%, 营业额达1亿瑞士法郎 (约合人民币6.63亿) .
今天, GF公司进入中国已经30年. 赛拉先生提到, 目前在GF全球业务中, 中国占比20%, 特别是精加工市场, 已经占集团全球市场的40%. GF在中国的管路, 汽车, 加工方案都将继续扩大产能.
GF集团也有一个5年计划——自2015年起, 在2020年实现45-50亿瑞郎 (约合人民币290-325亿) 的营业额. 一个重要的发力点是主打高端市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 新市场带来了新机遇. '中国是GF 集团的战略性市场, 中国政府对质量, 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 赛拉表示. GF集团在中国的布局相应地发生了调整, 在轻量化汽车零部件, 自动化机床以及管道系统智能化领域均加大了创新投入, 在日益蓬勃的新能源车市场, 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准备.
创新无奥秘
'我非常喜欢和中国的客户交谈, 他们快速变化的需求是激发我们创新的源泉. ' 在采访中, 伊夫•赛拉反复强调要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对于GF集团来说,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既有着诸多方面的意义, 也有着不遗余力的落实.
我们大可以这样来看待创新: 一种是经过多年厚积薄发, 创新出某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产品或技术, 去激发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苹果推出iPhone手机; 另一种则是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去进行创新, 更好地把握趋势, 适应市场. 在塞拉看来, 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总是进行苹果那样的突破性创新 (事实上就连苹果自己也无法做到) , 更多的是要不断去了解客户, 调整产品, 适应需求. '从本质上来说, 创新之所以成为创新, 恰恰在于解决了客户的需求. 所以GF集团一方面进行自主突破研发, 许多工程师参与其中, 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 身处市场前线的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也会参与研发. 他们能从客户那里获得反馈, 更懂得客户的真正需求. ' 塞拉说道, 'GF集团对管理层人员有规定, 必须要把50%的工作时间花在客户身上, 包括我本人, 也是这样的. '
不过, 不是在客户旁边就够了, 挖掘客户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 GF集团一方面构建起了丰富而专业的人才队伍, 招聘了来自硬件, 软件, 机械, 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工程师; 另一方面则通过培训, 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得以准确把握住客户需求的难点和痛点, 然后便可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或对原产品进行升级. '员工去拜访客户都要拍照片, 拍视频, 从一些细节去发现客户有什么样的问题, 要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优化, 越大的公司越要避免一些 '不必要的创新' , 设计出一些客户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 塞拉表示.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 人口不多, 但其制造业却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盛誉. 在伊夫•赛拉看来, 这片国土上有着一种浓厚的追求极致和执着创新的基因. '因为瑞士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的话, 就很难生存下去. ' 创新的基因渗透在GF集团的发展中, 形成了其最朴素, 却最核心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是手段
谈及炙手可热的 '智能制造' 话题时, 伊夫•赛拉颇为冷静的观点不禁令人陷入思考, '中国制造2025' 和 '工业4.0' 一样, 都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 进而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 '
自2011年从德国发轫, 工业4.0的浪潮如今已席卷全球制造业的各个角落.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新工业革命中, 各国频频从国家层面出台战略, 抓住机遇, 抢占制高点; 而众多工业巨头也纷纷布局, 力图引领变革潮流. 作为世界级工业巨头, GF集团自然也在大力探索和布局工业4.0, 但依然保持着它地创新节奏.
在管路领域, GF的做法是通过在管路零部件上加装传感器, 使得整个管路系统具备沟通和感知能力, 能够意识到部件的安装是否到位, 是否有泄漏, 如果有潜在的风险, 系统会及时反馈, 工作人员就会及时维修, 杜绝隐患; 在机械加工领域, GF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独特的车间管理软件, 能将所有的机床, 机器人等加工设备和所有工件的加工流程联系在一起, 从而实现了对整个加工状态的智能判断及监控, 确保整个加工过程都在统一的控制之下, 确保所有的工序都能在正确的状态下加工. 如此, 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加工效率, 还能保障加工质量和水平, 为客户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虽然能为客户提供如此高水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但GF集团并未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高水平智能化上, 而是从现实情况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统筹兼顾. 某种程度上来看, 这恰恰体现出了GF的稳重和理性. '如果机器设备本身不够好, 就像是在沙漠上建堡垒. GF是一家瑞士公司, 质量是我们的名片, 绝不能丢掉' , 伊夫•赛拉说, '我们的增长计划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 不是空谈概念. 求稳求质, 平衡性的增长, 这是我们主要的战略. 最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我们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