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常务副院长 吴开春
近来有不少读者致电本报, 称自己经常感到腹部疼痛, 生气, 激动时尤为明显, 伴有频繁腹泻.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常务副院长吴开春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临床上不乏此类患者, 如果持续或间歇出现腹痛, 腹泻, 便秘等状况3个月以上, 检查没有发现问题, 就要怀疑是否患了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 症状是腹痛, 腹胀, 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 分为腹泻主导型, 便秘主导型, 腹泻便秘交替混合型, 检查结果一般无病理性改变. 本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是: 发作时间长, 患者出现3个月, 半年以上的慢性反复腹痛, 疼痛区域多在左下腹, 脐周也可能疼痛. 发作时, 排便频率异常 (每周少于3次或每日多于3次) , 便后症状即可缓解. 白天明显, 夜间睡眠后减轻.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5%-7%, 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青年群体工作压力大, 多有不良生活习惯, 患病率高达15%. 女性相对多发, 男女比例约为1: 2. 老年人群中也有发生, 但随着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 本病不会危及生命, 但持续时间长,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很多患者被腹部症状长期困扰, 情绪一激动, 一生气, 就容易腹痛; 不能久坐, 不敢出远门或坐长途汽车, 久之容易导致焦虑, 抑郁等心理疾病.
吴开春表示,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 和胃肠动力异常, 内脏感觉异常, 脑肠调控异常, 炎症和精神心理等有关. 很多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信号的处理和调节异常, 肠道比一般人更敏感. 幼时有过精神创伤的人容易患病. 有痢疾, 肠炎等肠道疾病史者也是易发人群. 急性肠道感染后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几率大大增高.
本病主要依靠症状诊断, 并通过结肠镜, 大便化验等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病变. 无需手术治疗, 一般针对不同症状综合用药治疗. 缓解腹痛, 止泻的药物可抑制肠道蠕动. 润肠通便药物可促进改善肠道运动, 缓解便秘. 除了针对症状用药外, 还可使用益生菌, 抗生素改善肠道的环境. 医生还会用药降低内脏神经的敏感性, 并配合心理治疗.
吴开春建议, 患者要调整好生活, 工作节奏, 合理应对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 辛辣刺激的食品, 敏感体质者要根据体质调整饮食的类型, 温度. 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规律生活. 病情严重时尽快就诊, 不要忽视疾病, 随意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