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時,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這一天, 所有的中國汽車人都在關心, 政府工作報告會給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帶來哪些新福利, 又指明哪些新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 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汽車產業發展的內容 '乾貨滿滿' , 不僅面廣, 而且具體到位. 在中國汽車蓄力新發展階段, 尤為振奮人心.
中國汽車開啟 '品質革命'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加快製造強國建設, 新能源汽車與整合電路, 第五代移動通信等被明確提及, 並要求 '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 對汽車人而言, '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這句話可謂直接說出了心聲. 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 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 其關鍵就在於產品品質的提升, 提升到與歐美日等汽車強國一較高下的水準, 並成為 '中國製造' 的名片.
如何幹好這一場中國汽車的品質革命?來自汽車產業的兩會代表, 委員紛紛把目光鎖定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與智能網聯汽車上, 謀求打贏新一代汽車的品質之戰.
全國人大代表,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 制定 '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法' , 優化政策規劃實施, 安全性管理, 標準化建設和技術合作, 突破動力電池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認為,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不僅是解決交通安全, 道路擁堵, 能源消耗, 環境汙染等問題的重要手段, 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 因此, 需要加強統籌管理, 完善相關法規, 建立准入門檻.
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放活
進一步放活體制機制, 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一大重點內容.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 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深化國有資本投資, 運營公司等改革試點, 賦予更多自主權;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我國國有汽車企業的改革正當時, 不得不承認, 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國有汽車企業的發展成就多少有些被吉利, 長城等民營汽車企業搶了風頭, 業界對國有汽車企業的體制機制改革也抱有相當大的期待. 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國之路, 國有企業重任在肩.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徐留平表示, 一汽內部的改革呼聲非常強烈. '我們在加快一汽集團內部的三項制度改革, 內部叫做 '四能' , 即領導幹部能上能下, 員工能進能出, 薪酬能高能低, 機構能增能減. 我們通過這 '四能' 的改革, 能夠達到 '四力' , 即動力, 活力, 壓力及能力, 我們能夠增強動力, 激發活力, 傳遞壓力和賦予能力. '
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提出, 支援民營企業發展. 全面落實支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增強企業家信心, 讓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盡顯身手.
中國汽車產業對優秀的企業家無疑是渴求的,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可以挽狂瀾於既倒, 也可以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
放活體制機制, 還涉及到簡政減稅減費, 報告提出, 繼續抓好 '三去一降一補' , 大力簡政減稅減費, 重點降低製造業, 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 對於投入巨大的汽車企業而言, 減稅減費尤為重要, 特別是創新領域, 需要得到扶持.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建議, 應在補貼政策退出前, 儘快研究出台對動力電池相關企業的財稅扶持政策.
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只會越來越大. 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 更是如此, 不僅要 '引進來' , 還要 '走出去' . 報告提出, 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 擴大電信, 醫療, 教育, 養老, 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 下調汽車, 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
一直以來, 我國汽車產業受到合資股比, 進口關稅等政策的保護, 這是由當時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然而今非昔比, 如今的中國汽車產業更加強大自信, 合資股比的有序放開, 進口關稅的進一步下調已經是大勢所趨.
中國汽車企業將面臨更加直接, 更加激烈的競爭, 誠如全國人大代表,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 在變革的大背景下, 未來世界傳統汽車行業只有2~ 3家企業能活下來, 屆時誰能佔領技術制高點, 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此外, '走出去' 也是中國汽車企業做強自己的必由之路. 報告提出, 推進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 擴大國際產能合作, 帶動 '中國製造' 和 '中國服務' '走出去' . 在 '走出去' 方面, 吉利已經給中國汽車產業樹立了榜樣, 通過一系列的收購, 入股等操作, 吉利正在成長為一家世界汽車企業, 而廣汽, 奇瑞等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開放自己的大門, 放競爭對手進來;開啟別國的大門, 展示自己的實力. 一進一出之間, 考驗的更是企業的硬實力. 誠如李書福所說: '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變革, 有變革就有機會, 機會巨大, 挑戰也是巨大的. 如何抓住機遇?必須要協同發展, 共同佔領技術制高點, 尤其是在數字技術, 線上技術取得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