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No.1黯然退場 | 流媒體音樂下半場該怎麼辦?

在大家已經習慣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軟體 (QQ音樂, 酷我音樂, 酷狗音樂) , 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三足鼎立的局面時, 多米音樂的離去多少都呈現出一份蕭瑟的氣息.

近日, 老黃收到了智能音箱品牌Sonos向我發來的一封郵件中, 可以看到如下一段:

'受市場因素影響, 多米音樂公司計劃終止多米相關業務運營, 伺服器將於2018年2月28日下架, 無限期停止音樂服務, 同時將導致您在Sonos平台上無法繼續使用多米音樂' .

也許95後和00後已經熟悉音樂平台市場 '三足鼎立' 的局面, 不到看新聞的此刻也許都對多米音樂不甚了解, 但這款黯然退場的軟體背後, 還曾經背負著 '音樂平台上市第一股' , 2013年的時候號稱有1.5億用戶, 2015年用戶量甚至超過4億的榮光. 這款從塞班時代便登場的音樂平台, 也曾經擁有過它的榮光時刻.

然而時間來到2017年7月, 多米音樂的用戶僅剩下不到400萬, 曲庫中不少音樂更是因為著作權原因紛紛下架, 音樂平台中對留存用戶起重要作用的歌單也已經在2月10日後停更. 官博停更, 官網關停, 更是慘淡地保存了多米音樂無力回天的模樣. 在三方勢力不斷燒錢, 持續角力的局面中, 多米除了用悄然又壯烈的關停來回應之外, 可能剩下仍然擲地有聲的, 還有據傳是多米內部高管說的一句話, '著作權已經買不起了' .

各巨頭之鬥: 和氣還是故作姿態?

黯然落幕的多米, 在最後的時刻真的窮到了如斯地步? 翻翻多米的發展史, 我們可以發現, 2011年, 多米音樂獲得A8音樂1900萬元的A輪投資, 僅一年後, 又完成華誼兄弟300萬美元投資的B輪融資. 隨後在2014-2016年, 多米音樂再次完成C輪, D輪和D+輪融資, 三次融資金額超3億元, 投資方除此前曾投資過的A8音樂和華誼兄弟外, 還增加了金昌投資, 盤石資本以及光線傳媒.

短短几年的資本融入, 讓多米音樂多少還是有了運營自身品牌的資本. 然而和三方勢力僅是花費在著作權購買上的資金相比, 多米音樂的運營資本就顯得格局較小了. 相關人士稱, QQ音樂在收購23家獨家著作權時所花費的費用高達十幾億元, 而網易雲音樂也是以億元級別對待音樂著作權的購買. 相比起來, 融資僅為個位數億元級別的多米音樂, 在沒有任何合作甚至被收購的跡象中, 單是在當下音樂平台賴以為生的音樂著作權上, 已經大大處於下風.

從多米音樂資本和三方平台用於購買著作權的資金的對比中, 我們同樣能夠看出中國數字音樂產值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 根據艾媒數聚發布的《2018中國數字音樂消費研究報告》, 2016年中國數字音樂產值為529.3億元, 預測2017年這個數字將會達到580.6億元. 同時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 '購買會員' , '購買音樂流量包' 和 '購買數字專輯或單曲' 為主的線上負責類型則更加傾向於中小額度花費, 特別在10-100元的小額花費區間的佔比遠遠高於其他付費類型.

雖然10-100元屬於小額花費區間, 但就以現在以億為計算單位的音樂軟體用戶量, 哪怕付費用戶佔比只有十分之一, 這也是一條不小的數目. 一方面是消費者有能力消費且願意消費, 另一方面是 '最嚴著作權令' 之後, 著作權開始被擁有較強資金實力的平台瓜分. 音樂軟體已經從一開始單純靠較高品質較全類別的音樂來吸引聽眾, 逐漸轉變為憑藉政策驅動, 開始收割用戶盈利的模式.

消費者之願: 音樂軟體能怎樣玩?

從免費的蠻荒時代到付費的畫地立國, 再到彼此之間火星不斷的競爭, 在官方力量的引導下, 國內音樂平台之間的競爭上半場可算是已經完結. 這個看起來還算是風平浪靜的結局, 底下湧流著的, 是更多暗流形成的漩渦. 三方勢力必然會在下半場的競爭中, 依靠手上的漩渦相互碰撞, 形成更大的聲勢.

然而, 平台之間的競爭, 除了在音樂著作權這一個核心競爭點上, 是能夠同時讓平台方和消費者真切感受到體驗之外, 似乎並沒有什麼大波瀾. 這和各大平台蓄勢待發, 打算在下半場大展拳腳的態勢, 有著明顯的差別. 事實上, 除了著作權引起的用戶流動之外, 無論是哪一家品牌, 都要實際考慮到消費者在今後對音樂平台的要求, 哪怕現在某些平台在內容, UGC甚至是UI設計上, 已經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群核心聽眾.

因此, 筆者不禁跟這些音樂平台一同思索, 下一個增長點會是在什麼地方呢? 也許同樣是在艾媒數聚的這份《2018中國數字音樂消費研究報告》中, 我們能夠找出答案. 報告中指出, '觀看演唱會/livehouse' , '參加音樂節' 和 '購買專業音響/耳機/麥克風等' 三項花費在500元以上的消費者在分別佔到各自總量的59.4%, 40.5%和41.8%. 也許器材銷售和線下運營, 將會是繼當下大熱的直播之後, 之於音樂平台而言, 全新的增長點.

在付費音樂模式受到消費者接受認可, 消費者在大容量智能設備支援的情況下, 收聽高碼率無損音樂已經逐漸開始普及. 要重現優質資源帶來的良好聽感, 硬體是必要的支撐. 智能化的普及, 更是能夠幫助音樂軟體在用戶層面上的縱深發展. 因此我們能夠看到酷我和酷狗都推出了自己的音頻硬體產品線, 試圖形成屬於自己的生態圈.

生態圈要發展, 除了音樂平台自行拓展硬體產品線外, 與其他音頻廠商之間的合作也是頗有必要. 近年有不少消費者出於追求更佳表現, 或者適配使用場景等原因, 會考慮另外購置播放器, 智能音箱等硬體, 前文提到的Sonos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音樂平台主動向硬體生產商反哺, 並特地為硬體進行適配, 也是一個拓寬消費者使用粘性的做法. 讓用戶在不同平台上產生粘性, 在有條件的硬體平台上實現更出色的音質表現, 相信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

除此之外, 音樂平台線上下的一系列落地舉動, 之於音樂平台而言也是有所意義, 而這並不是簡單地打打廣告就可以, 這個問題也許一水之隔的香港則更有發言權. 也許很多朋友還會記得網易雲音樂此前在杭州地鐵上所做的UGC內容分享項目, 但類似這個項目的玩法, 幾年前已經在香港經由I Know This Song鋪天蓋地地展開. 有共鳴感的音樂內容, 的確是音樂平台反攻線下的最佳敲門磚, 但僅僅靠一塊敲門磚, 仍然不夠.

寫到末尾...

因此, 諸如KKBOX等在香港市場活躍的音樂平台品牌, 會樂意承擔起明星和聽眾線上下互動的橋樑. 這些品牌冠名甚至是主導舉行的演唱會在香港地區比比皆是, 用戶也可以依靠在這些軟體內的會員身份, 優先享受和明星之間的互動機會. 一個簡單的橋樑動作, 即可讓三方都在項目中受惠.

反觀內地市場, 雖然由音樂平台牽頭舉辦, 諸如 '年度盛典' 之名的拼盤式演唱會確實存在, 但這些演唱會無論是內容還是傳播途徑上, 都缺乏足夠的傳播力. 至於冠名演唱會, 舉辦線下互動活動, 之於三方勢力而言更是鳳毛麟角. 線上平台是一個省時省力, 能夠讓明星和樂迷能夠接觸的地方, 但線下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視, 顯然三方勢力現在都還沒發現這方面的潛力所在.

按照內地市場網路發達的程度, 運營能力的領先, 在資金允許的狀態下要做好一個音樂平台, 並不是什麼難事, 何況經由著作權戰爭洗牌過的音樂平台競爭上半場, 已經既定了局面. 玩好下半場, 音樂平台拓展的方向, 應該更多圍繞聽眾, 讓聽眾和唱片公司參與, 形成有機的互動. 這不僅是對音樂平台的發展有所意義, 長遠而言更是對唱片工業發展的奠基.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