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No.1黯然退场 | 流媒体音乐下半场该怎么办?

在大家已经习惯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旗下软件 (QQ音乐, 酷我音乐, 酷狗音乐) , 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三足鼎立的局面时, 多米音乐的离去多少都呈现出一份萧瑟的气息.

近日, 老黄收到了智能音箱品牌Sonos向我发来的一封邮件中, 可以看到如下一段:

'受市场因素影响, 多米音乐公司计划终止多米相关业务运营, 服务器将于2018年2月28日下架, 无限期停止音乐服务, 同时将导致您在Sonos平台上无法继续使用多米音乐' .

也许95后和00后已经熟悉音乐平台市场 '三足鼎立' 的局面, 不到看新闻的此刻也许都对多米音乐不甚了解, 但这款黯然退场的软件背后, 还曾经背负着 '音乐平台上市第一股' , 2013年的时候号称有1.5亿用户, 2015年用户量甚至超过4亿的荣光. 这款从塞班时代便登场的音乐平台, 也曾经拥有过它的荣光时刻.

然而时间来到2017年7月, 多米音乐的用户仅剩下不到400万, 曲库中不少音乐更是因为版权原因纷纷下架, 音乐平台中对留存用户起重要作用的歌单也已经在2月10日后停更. 官博停更, 官网关停, 更是惨淡地保存了多米音乐无力回天的模样. 在三方势力不断烧钱, 持续角力的局面中, 多米除了用悄然又壮烈的关停来回应之外, 可能剩下仍然掷地有声的, 还有据传是多米内部高管说的一句话, '版权已经买不起了' .

各巨头之斗: 和气还是故作姿态?

黯然落幕的多米, 在最后的时刻真的穷到了如斯地步? 翻翻多米的发展史, 我们可以发现, 2011年, 多米音乐获得A8音乐1900万元的A轮投资, 仅一年后, 又完成华谊兄弟300万美元投资的B轮融资. 随后在2014-2016年, 多米音乐再次完成C轮, D轮和D+轮融资, 三次融资金额超3亿元, 投资方除此前曾投资过的A8音乐和华谊兄弟外, 还增加了金昌投资, 盘石资本以及光线传媒.

短短几年的资本融入, 让多米音乐多少还是有了运营自身品牌的资本. 然而和三方势力仅是花费在版权购买上的资金相比, 多米音乐的运营资本就显得格局较小了. 相关人士称, QQ音乐在收购23家独家版权时所花费的费用高达十几亿元, 而网易云音乐也是以亿元级别对待音乐版权的购买. 相比起来, 融资仅为个位数亿元级别的多米音乐, 在没有任何合作甚至被收购的迹象中, 单是在当下音乐平台赖以为生的音乐版权上, 已经大大处于下风.

从多米音乐资本和三方平台用于购买版权的资金的对比中, 我们同样能够看出中国数字音乐产值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根据艾媒数聚发布的《2018中国数字音乐消费研究报告》, 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产值为529.3亿元, 预测2017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580.6亿元. 同时在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 '购买会员' , '购买音乐流量包' 和 '购买数字专辑或单曲' 为主的线上负责类型则更加倾向于中小额度花费, 特别在10-100元的小额花费区间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付费类型.

虽然10-100元属于小额花费区间, 但就以现在以亿为计算单位的音乐软件用户量, 哪怕付费用户占比只有十分之一, 这也是一条不小的数目. 一方面是消费者有能力消费且愿意消费, 另一方面是 '最严版权令' 之后, 版权开始被拥有较强资金实力的平台瓜分. 音乐软件已经从一开始单纯靠较高品质较全类别的音乐来吸引听众, 逐渐转变为凭借政策驱动, 开始收割用户盈利的模式.

消费者之愿: 音乐软件能怎样玩?

从免费的蛮荒时代到付费的画地立国, 再到彼此之间火星不断的竞争, 在官方力量的引导下, 国内音乐平台之间的竞争上半场可算是已经完结. 这个看起来还算是风平浪静的结局, 底下涌流着的, 是更多暗流形成的漩涡. 三方势力必然会在下半场的竞争中, 依靠手上的漩涡相互碰撞, 形成更大的声势.

然而, 平台之间的竞争, 除了在音乐版权这一个核心竞争点上, 是能够同时让平台方和消费者真切感受到体验之外, 似乎并没有什么大波澜. 这和各大平台蓄势待发, 打算在下半场大展拳脚的态势, 有着明显的差别. 事实上, 除了版权引起的用户流动之外, 无论是哪一家品牌, 都要实际考虑到消费者在今后对音乐平台的要求, 哪怕现在某些平台在内容, UGC甚至是UI设计上, 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群核心听众.

因此, 笔者不禁跟这些音乐平台一同思索, 下一个增长点会是在什么地方呢? 也许同样是在艾媒数聚的这份《2018中国数字音乐消费研究报告》中, 我们能够找出答案. 报告中指出, '观看演唱会/livehouse' , '参加音乐节' 和 '购买专业音响/耳机/麦克风等' 三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消费者在分别占到各自总量的59.4%, 40.5%和41.8%. 也许器材销售和线下运营, 将会是继当下大热的直播之后, 之于音乐平台而言, 全新的增长点.

在付费音乐模式受到消费者接受认可, 消费者在大容量智能设备支持的情况下, 收听高码率无损音乐已经逐渐开始普及. 要重现优质资源带来的良好听感, 硬件是必要的支撑. 智能化的普及, 更是能够帮助音乐软件在用户层面上的纵深发展.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酷我和酷狗都推出了自己的音频硬件产品线, 试图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圈.

生态圈要发展, 除了音乐平台自行拓展硬件产品线外, 与其他音频厂商之间的合作也是颇有必要. 近年有不少消费者出于追求更佳表现, 或者适配使用场景等原因, 会考虑另外购置播放器, 智能音箱等硬件, 前文提到的Sonos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音乐平台主动向硬件生产商反哺, 并特地为硬件进行适配, 也是一个拓宽消费者使用粘性的做法. 让用户在不同平台上产生粘性, 在有条件的硬件平台上实现更出色的音质表现, 相信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

除此之外, 音乐平台在线下的一系列落地举动, 之于音乐平台而言也是有所意义, 而这并不是简单地打打广告就可以, 这个问题也许一水之隔的香港则更有发言权. 也许很多朋友还会记得网易云音乐此前在杭州地铁上所做的UGC内容分享项目, 但类似这个项目的玩法, 几年前已经在香港经由I Know This Song铺天盖地地展开. 有共鸣感的音乐内容, 的确是音乐平台反攻线下的最佳敲门砖, 但仅仅靠一块敲门砖, 仍然不够.

写到末尾...

因此, 诸如KKBOX等在香港市场活跃的音乐平台品牌, 会乐意承担起明星和听众在线下互动的桥梁. 这些品牌冠名甚至是主导举行的演唱会在香港地区比比皆是, 用户也可以依靠在这些软件内的会员身份, 优先享受和明星之间的互动机会. 一个简单的桥梁动作, 即可让三方都在项目中受惠.

反观内地市场, 虽然由音乐平台牵头举办, 诸如 '年度盛典' 之名的拼盘式演唱会确实存在, 但这些演唱会无论是内容还是传播途径上, 都缺乏足够的传播力. 至于冠名演唱会, 举办线下互动活动, 之于三方势力而言更是凤毛麟角. 线上平台是一个省时省力, 能够让明星和乐迷能够接触的地方, 但线下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 显然三方势力现在都还没发现这方面的潜力所在.

按照内地市场网络发达的程度, 运营能力的领先, 在资金允许的状态下要做好一个音乐平台, 并不是什么难事, 何况经由版权战争洗牌过的音乐平台竞争上半场, 已经既定了局面. 玩好下半场, 音乐平台拓展的方向, 应该更多围绕听众, 让听众和唱片公司参与, 形成有机的互动. 这不仅是对音乐平台的发展有所意义, 长远而言更是对唱片工业发展的奠基.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