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劉兆雷: 攀援白電之路 | 擁抱極致未來

雙輪驅動, 以多元結構化解企業壯大過程中的利潤瓶頸, 是品牌成長的必由之路. 作為黑電龍頭企業, TCL近年來一直在探索黑白並舉的綜合性發展模式. 在AWE2018, TCL白家電事業部研發中心冰箱研發部部長劉兆雷先生接受了中國家電網專訪, 為我們解讀TCL冰箱事業的前世今生.

TCL白家電事業部研發中心冰箱研發部部長劉兆雷

攀援之路

企業之機, 亦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2014年10月8日, TCL的第一台冰箱產品下線, 標誌著TCL正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冰箱事業, 接近4年時間, 目前其冰箱年產量達到兩百萬台水平, '對比其他冰洗龍頭企業, 這個成績或許還有差距, 但對於我們短暫的時間軸而言, 實屬不易' , 劉兆雷回顧曆史道, '家電產品, 從投入到產生回報一般需要十年之期. 坦白地講, 項目剛開始時, 從生產線到研發線我們都是匱乏的,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 到現在終於做出一些成績. 作為後起者, 我們清楚地認識到, 目前TCL還處於爬坡階段, 與龍頭企業的差距還需要不斷地努力來縮小. '

劉兆雷透露, 做大冰箱產業的最大困難在於初期投入, 除了建設生產線, 冰箱產品最大的投入在於模具投資, 開發一套模具投入至少數千萬元, 而龍頭企業每年模具的開銷大約在幾十億. '我們尚處在攀援階段, 與白電龍頭的差距客觀存在, 但我們不會因為有挑戰而放棄縮小差距的行動. TCL的優勢在於可以借鑒行業成熟的技術, 比如, TCL的產品研發周期在6個月左右, 而行業平均開發周期是8個月. '

在白電既有格局基本固定的情況下, TCL提出了2018年營收增長30%的目標, '這個目標有壓力, 但並非不可實現, ' 而擁抱 '走出去' , 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同時利用營銷手段增加品牌知名度, 是實現這一目標的 '雙管' .

'坦白來講, 目前一二線市場的品牌認知處於固化層面, 大家對於TCL的認識還停留在電視上. 品牌的認知是一個長期過程, 我們白家電的市場部門也在採取積極策略推進這種認知, 比如2017年在好萊塢的一些影片還有國內的一些綜藝中, 大家都可以看到TCL白電的植入廣告. '

一切為了前線

大數據的應用為現代企業提供了接軌市場的有力武器. 劉兆雷介紹說, '現在, TCL內部有句口號-- '一切為了前線' . 我們已經開始利用銷售的終端數據, 做好用戶端的回饋, 同時了解用戶最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對於白電龍頭而言, 他們可以有廣泛類型的產品, 但對於TCL這樣的後來者, 最好的做法是瞄準最適合用戶的產品, 砍迴轉尾. '

2018年, 在名類繁多的冰箱技術概念中, TCL將保鮮作為唯一的突入點, '冰箱的本職工作是保鮮. 今年, 我們在傳統風冷技術基礎上推出了升級版產品. 運用6個感溫探頭, 感知不同區域溫度, 實現更加智能, 精準, 均勻地製冷. 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就是, 在冰箱的同一個儲存室內, 一邊是低溫冷藏著的食物, 此時我放入一盤尚未冷卻的熱湯. 如果是傳統冰箱, 熱湯會拉高整個儲存室的溫度, 然後冰箱再將整體進行降溫. 但是現在, 運用智慧風技術, 我們的冰箱可以利用速冷鎖鮮迅速加大對熱湯的專屬冷風氣流, 建立儲存區熱傳導的虛擬的柵欄, 減少原本就放在冰箱裡麵食物的溫度變化, 溫度波動小, 保鮮的質量自然會提高. '

通過智慧風技術, TCL冰箱可以達到2分鐘速冷1℃, 鎖住食材營養; 負離子養鮮, 7天鎖水率90%以上; 同時, 全空間AAT負氧離子, 兼具養鮮+保濕+除菌三大功效, 除菌防黴, '經檢測, TCL的AAT智慧除菌系統, 可去除冰箱內部空間91.17%大腸杆菌. '

'此外, 除了冰箱產品, 我們也在論證兩年後的市場會有什麼產品受歡迎. 這樣的 '賭博' 雖然有風險, 但機遇同樣誘人. 比如, TCL目前引入了自動販售機生產線, 未來也會加大商用產品, 如商超展示櫃, 無人零售終端等產品. '

對於未來, 劉兆雷表示, TCL持續看好白電產業前景, '未來, TCL會著重在產品品控上提升自己. 目前, 我們正在與一些日本客戶合作, 在精益生產與質量管控上, 日本人有著世界上最嚴苛的態度, 這點讓我們感到壓力, 也感到慶幸. 希望通過與他們的合作, 讓消費者見證更加優質的TCL白電產品. '

訪談最後, 劉兆雷希望通過中國家電網向消費者傳達TCL白電的兩個心態, 一是極致心態, '受制於時間沉澱, TCL白電的技術與口碑還沒能達到消費者預期中高端產品的定位, 但是從2018年開始, TCL將著力品控質量與精益製造, 讓消費者切實見證我們的成長' ; 一是空杯心態, '必須用年輕人的心態, 不斷推掉既有的產品, 觀念, 抖落負擔, 迎接成長. '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