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 華為參與的清潔能源共用平台, 是全球首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社區公益項目. 項目完成後, 將在蛇口一些社區試運營. 用戶可在指定平台上參與清潔電力虛擬交易.
這個項目的參與方包括招商局慈善基金會, 技術諮詢服務機構TUV Nord, 新能源交易所, 熊貓綠色能源集團及華為. 在角色分配裡, 熊貓綠能將蛇口南海意庫的分布式電站每日所發出的清潔電力放入能源互聯網平台, 而華為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是提供電站數據接入的技術支援工作.
此前, 華為首席區塊鏈專家黃連金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述他對區塊鏈市場的判斷. 黃連金說: '未來大部分企業都會用到區塊鏈技術, 最後肯定是要在雲端上跑的, 不可能每個企業自己開發一個區塊鏈環境. 雲端可以用阿里雲, 華為雲或者AWS. 這其實是很大的藍海市場. 即使將現在公有雲市場的5%拿來做區塊鏈的話, 這也是一個85億美金的市場. '
這意味著華為會從雲端和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平台介入區塊鏈, 而這其實是BAT都在布局的領域.
除了底層技術平台, BAT們還在實際應用中開始跑區塊鏈技術. 比如阿里在公益, 食品安全溯源, 互助保險, 房屋租賃真房源, 茅台酒防偽溯源等領域探索區塊鏈解決方案, 騰訊從供應鏈金融, 騰訊微黃金, 物流資訊, 法務存證, 公益等角度切入, 百度在金融ABS, 無人車數據計算交易平台和區塊鏈虛擬寵物狗等多個場景裡開始開發相關應用.
AI財經社從公開專利檢索中查詢到的數據顯示, 目前在排名前20的區塊鏈專利持有方中, 阿里巴巴名列首位, 騰訊名列第14, 其中還有電子科技大學這樣的學術機構及國家電網等大型企業.
不過, AI財經社也從業內人士處聽到了關於區塊鏈專利的另一種聲音. 區塊鏈創業者李寧並不認為去中心化方面的技術有必要申請專利. 李寧對AI財經社說, '一個去中心化的公鏈上, 是沒有企業主體的, 申請了專利也擋不了別人用同樣的方式在公鏈上去使用. 專利持有方甚至都找不到專利侵權的對象. ' 這當然是公鏈信仰者的聲音.
目前區塊鏈分為公鏈, 私鏈和聯盟鏈三種形式. 公鏈沒有官方組織及管理機構, 也沒有中心伺服器, 參與方按照系統規則自由接入網路, 開展工作. 私鏈建立在某個企業內部, 運作規則由企業設定, 仍保留區塊鏈真實性和部分去中心化. 聯盟鏈由若干機構聯合發起, 介於公有鏈和私有鏈之間, 兼具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 巨頭們切入區塊鏈都是以聯盟鏈的方式. 或許這種聯盟鏈的切入方式, 也是巨頭們重視專利的原因.
除了專利上的籌劃, 區塊鏈技術人才爭奪也不可小覷. 目前, 合適的人並不多, 也讓薪資水漲船高. 有區塊鏈公司招研發負責人, 年薪千萬元, 而各類區塊鏈創業公司包括媒體采編人員的薪資水平也遠高於其他行業.
對於巨頭而言, 有關區塊鏈的明爭暗鬥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