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玩邊測 | 我與HTC U11 EYEs的西湖之旅

不知從何時起, HTC手機的身影已經從街頭巷尾基本絕跡了——這家全球首款Android手機的製造商, 手機圈巨頭和業界無數次 '全球首款' 的締造者, 已經成為了一種索尼手機般的信仰——雖然產品看上去也不錯, 但由於種種原因, 人們並不會買.

2018一開年, HTC和魅族的發布會就撞在了一起, 後者的千元級產品魅藍S6算是同價位做工上乘的產品, 但孱弱的性能和功耗, 發熱控制能力讓它成為了一部 '樣子貨' . 至於HTC的這部U11 EYEs, 則是在發布後基本就被我壓箱底了——雖然我也是HTC '信徒' 腸粉的一員, 但在手頭有一台旗艦機U11當主力的情況下, 實在想不出拿一台中端機替代同品牌旗艦的意義何在.

好景不長啊, 臨近過年的時候, 女朋友突然徵用了我的HTC U11, 而手頭另一台拍照手機vivo X20Plus也不幸被我從樓梯上送了下去碎掉屏幕. 好不容易放個年假, 本來計划去杭州旅遊一圈, 沒有拍照手機怎麼行? 於是乎, 我拿出了這台 '塵封' 半個多月的U11 EYEs, 與它開始了為期一周的杭州之旅.

先來簡單總結一下這一星期多的使用體驗吧: 拍照堪稱同價位最佳, 但其他各方面的體驗都略低於同級別平均水準.

或者說, HTC U11 EYEs這款手機其實和魅藍S6有種異曲同工之妙——在某一方面的實力相當突出, 但短板和缺陷也異常明顯.

首先來說說拍照方面的優勢吧. HTC U11 EYEs採用了1/2.5寸1200萬像素的感測器 (單個像素麵積1.4μm) 搭配F/1.7鏡頭 (支援光學防抖) , 規格上與自家旗艦U11和U11+相同. 這套解決方案放眼整個業界都屬於旗艦級配置, 諸如三星Galaxy S8, 穀歌Pixel等等都採用過類似的攝像頭規格.

我使用U11 EYEs在西湖周邊拍攝了很多照片, 涵蓋一般日間場景, 以及暗光, 高對比度等多個特殊場景, 它相當完美地完成了我這次出遊隨行記錄的任務.

簡單來一組樣張嘗嘗鹹淡:

【單擊下列樣張以查看未壓縮原圖】

就樣張觀感而言, HTC U11 EYEs的日間成片在解析力, 寬容度上都有著同價位數一數二的實力, 它的多張合成提升畫質演算法HDR Boost從多方面改善了相機的整體成像素質. 值得一提的是. HTC的HDR Boost和很多廠商的多張合成演算法不同, 拍照之後無需等待, 手機會將多張合成的操作自動移入後台執行; 因此, HTC手機的拍照效率相當之高.


1秒手持長曝光樣張

夜間拍照, 沒有光學防抖的手機往往難以通過較長時間的曝光來消減噪點, 因此HTC U11 EYEs繼續贏在了硬體規格這一起跑線上. 我使用它的相機專業模式輕鬆拍出了手持1秒的照片, 將ISO控制在了100, 整個畫面非常純淨. 要知道, 一般的手機光學防抖是無法滿足1秒手持不抖動的, 看來U11 EYEs的鏡頭模組在防抖性能上是相當良心了.


自動模式 '夜視儀' 級表現

然而, 夜間也總有需要抓拍的時候, 你不可能永遠開啟專業模式拍1秒的長曝光. 在使用自動模式嘗試夜拍後, 我發現U11 EYEs的樣張畫面質量同樣不錯, 在HDR Boost的加持下, 噪點得到了有效消減, 同時畫面細節也沒有損失很多; 最關鍵的是, 這 '夜視儀' 級別的畫面亮度和色彩還原, 在今年之前, 我們只在4000元以上的旗艦機身上見過. HTC U11 EYEs, 是第一款將旗艦級夜拍素質下放到3000元以下價位的手機.

由此, 我們得到了本文的第一個主要觀點: 如果你需要一款拍照旗艦, 又不肯花大錢買三星Galaxy S, 穀歌Pixel和vivo Xplay們, 買一台HTC U11 EYEs吧, 它不會讓你失望的.

2017年之前, HTC一直在玩金屬機身——事實上, 他們是那個把金屬機身玩到最極致的廠商.


全球首款金屬三段式手機

從2010年全球首款金屬三段式手機Legend (G6) 到2013年那款被無數後生國產手機競相抄襲的One Max, 再到2015年同時應用拉絲, 噴砂和拋光三重工藝於一身的One A9和2016年HTC 10身上那道完美改善了手感 (但並不怎麼好看) 的CNC高光切邊, HTC總能把金屬機身玩出花來, 一直被模仿, 從未被超越——直到2017年.


HTC U11

隨著試水之作U Ultra和U Play的發布, 在金屬機身工藝上不可一世的HTC宣布轉戰玻璃機身, 引來業界一片歎息之聲——大家都以為 '跟風做玻璃' 之後, 精緻的 '火腿腸' 手機不會再出現了. 然而, HTC又用一台U11打造出了史上最美的玻璃手機……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你大爺, 還是你大爺' .

我最近體驗的這台U11 EYEs同樣沿襲了旗艦U11+的材質和做工, 其機身採用正面2.5D弧面玻璃, 3D玻璃背板和金屬中框構成, 玻璃與金屬交界處沒有任何外露塑料包邊, 且縫隙控制十分到位, 已經基本解決了非一體機身的手感問題 (此前無論三星還是小米, 都對玻璃+金屬機身的割裂感問題無計可施) .

不僅如此, HTC U11 EYEs的玻璃背板採用特殊的塗層打底, 這項工藝被官方稱為 '分光混合成色技術' , 簡單來說, 這種工藝加持的玻璃機身, 能夠在不同的環境光下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與形態——前排提醒一下, 榮耀9大吹特吹的 '極光玻璃' 和HTC的玻璃機身相比, 可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多說無益, 我在杭州為U11 EYEs拍攝了一組照片, 大家看一看便可知箇中原因.

雖然我手中的HTC U11 EYEs是黑色機身, 但這塊神奇的玻璃依然讓整個手機看起來多姿多彩. 玻璃手機有很多, 但觀感如此通透爽朗的玻璃手機, 整個業界目前只有HTC一家能夠拿出來. 作為一家做代工起家的廠, 做工永遠是它HTC的強項.

由此, 我們又得到了這篇體驗的第二個主要觀點: 如果你希望在3000元以下價位買一台拍照又好, 拿出手又倍兒有面兒的手機, HTC U11 EYEs是市面上的唯一選擇.

然而,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 HTC U11 EYEs是一款和魅藍S6很相似的, 有著同樣突出的優勢和短板的手機. 2018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是三年前完全無法相比的, 但HTC非常大膽地為U11 EYEs配備了三年前的硬體平台——高通驍龍652. 這一舉措使得U11 EYEs在應付重度使用時力不從心, 性能不夠, 發熱功耗也壓不住, 活脫脫的 '老牛拉大車' , 根本拉不起來.


大寫的尷尬……

所以說, 我在杭州的這幾天基本是拿U11 EYEs當備用機來用的——日常工作和吃雞由軟硬體上都更適應國內應用環境的OPPO R11s來搞定, 凡是拍照, 錄影等需要用到相機的場景, 或是聽歌看視頻等等為主力機分擔壓力的工作, 就交給U11 EYEs去完成.

那麼這時候可能有人問了, 驍龍652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2015年的中高端SoC, 放在如今不可能連千元機都打不過吧? 我就明確地告訴你: 還真打不過.

經過GeekBench 4基準性能測試, 驍龍652的GPU基準性能也就是個驍龍630的水平, 後者是眼下千元機市場的燙手山芋. 而重點還在後面, 驍龍630的14nm製程工藝使其在持久高性能運行 (比如遊戲) 的場合下, 能夠打出比28nm製程的驍龍652更穩定的性能發揮, 更低的功耗和發熱. 別小看這點製程差異, 對於硬體性能和續航, 發熱的影響真的是太大了.

經過我們用於類比一整天重度使用的5小時超重度續航測試, HTC U11 EYEs剩餘電量僅僅14%, 而採用10nm製程驍龍835的U11, 在電池容量比U11 EYEs少了930mAh的情況下, 依然測得剩餘電量32%的優秀成績.

兩款出自同一廠商的手機打出了這樣巨大的成績差異, U11 '旗艦親兒子' 優化造成的影響可能佔一部分, 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28nm和10nm的SoC功耗控制能力上. 驍龍835的性能更高, 但在實測中, 它的發熱和耗電錶現都要大幅優於驍龍652, 試想一下, 搭載了後者的U11 EYEs, 如何能夠完美勝任如今流氓軟體一大堆, 日常任務繁重的國內應用環境? 不存在的.

另外, 身為HTC手機的U11 EYEs, 自然也支援了HTC一項名為Edge Sense (邊框壓感) 的特色功能. 這項功能通過手機兩側中框內的壓力感測器實現. 這裡就直接引用我自己之前的一篇U11 EYEs體驗文章中對它的描述了:

和旗艦U11, U11+一樣, HTC U11 EYEs支援邊框壓感 (Edge Sense) , 基本動作有短擠壓和長擠壓. 通過全局的短擠壓, 你就能召喚一個方便單手操作的輪盤, 這個輪盤裡可以放置常用的APP以及Wi-Fi, 藍芽等快速設置; 而 '進階' 的操作則包括第三方APP內的擠壓快捷鍵, 熟練運用後你甚至可以做到在不觸摸屏幕的前提下實現一套 '連招' , 比如長擠壓開啟相機→長擠壓切換前後攝像頭→短擠壓拍攝, 搭配U11 EYEs的機身IP67級防塵防水, 在水下觸摸屏失靈時這套 '連招' 就能輕鬆實現拍照. 類似的連招還有很多, 大家可以在實際體驗中慢慢探索.

直接引用一段之前文章的原因是, Edge Sense雖然很新奇, 但用了幾天, 喪失了新鮮感之後, 我也就不再會使用它——簡單來說, 就是HTC Edge Sense目前功能性還過於單一, 無法形成有效的用戶黏性, 除了水下等特殊場景外, 一般來說, 直接觸摸屏幕完成操作會比使用Edge Sense更加輕鬆, 也更符合用戶習慣.

就目前來說, 如果只有水下你才必須依賴Edge Sense, 那你一年會有幾次在水下使用手機的機會呢? 在這種大前提下, 你如何培養起使用Edge Sense的習慣? 親手打造一套全新操作邏輯是相當困難的, HTC如果真的想抓住它來作為自家手機產品的主打賣點, 還是要在功能性和易用性方面多多下功夫才行.

終於, 我們得出了這篇體驗的第三個, 也是最後一個主要觀點: 如果你已經擁有了一台足夠應付日常工作和遊戲的主力機, 需要購買一台插副卡的備用機, 並且希望這台備用機能夠擁有強悍的拍照能力和過硬的做工與質量, 那麼HTC U11 EYEs就是你獨一無二的選擇.

儘管它看起來很漂亮, 儘管它拍照更漂亮, 儘管它來自一家傳奇大廠——但非常不好意思, 它只能成為你插副卡的備用機了. 情懷至此, 失望無需掩飾: 假如當初HTC選擇了驍龍660平台, 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只可惜, 人生沒有假如, 手機的 '機生' , 也一樣.


不知從何時起, HTC手機的身影已經從街頭巷尾基本絕跡了——這家全球首款Android手機的製造商, 手機圈巨頭和業界無數次 '全球首款' 的締造者, 已經成為了一種索尼手機般的信仰——雖然產品看上去也不錯, 但由於種種原因, 人們並不會買.

2018一開年, HTC和魅族的發布會就撞在了一起, 後者的千元級產品魅藍S6算是同價位做工上乘的產品, 但孱弱的性能和功耗, 發熱控制能力讓它成為了一部 '樣子貨' . 至於HTC的這部U11 EYEs, 則是在發布後基本就被我壓箱底了——雖然我也是HTC '信徒' 腸粉的一員, 但在手頭有一台旗艦機U11當主力的情況下, 實在想不出拿一台中端機替代同品牌旗艦的意義何在.

好景不長啊, 臨近過年的時候, 女朋友突然徵用了我的HTC U11, 而手頭另一台拍照手機vivo X20Plus也不幸被我從樓梯上送了下去碎掉屏幕. 好不容易放個年假, 本來計划去杭州旅遊一圈, 沒有拍照手機怎麼行? 於是乎, 我拿出了這台 '塵封' 半個多月的U11 EYEs, 與它開始了為期一周的杭州之旅.

先來簡單總結一下這一星期多的使用體驗吧: 拍照堪稱同價位最佳, 但其他各方面的體驗都略低於同級別平均水準.

或者說, HTC U11 EYEs這款手機其實和魅藍S6有種異曲同工之妙——在某一方面的實力相當突出, 但短板和缺陷也異常明顯.

首先來說說拍照方面的優勢吧. HTC U11 EYEs採用了1/2.5寸1200萬像素的感測器 (單個像素麵積1.4μm) 搭配F/1.7鏡頭 (支援光學防抖) , 規格上與自家旗艦U11和U11+相同. 這套解決方案放眼整個業界都屬於旗艦級配置, 諸如三星Galaxy S8, 穀歌Pixel等等都採用過類似的攝像頭規格.

我使用U11 EYEs在西湖周邊拍攝了很多照片, 涵蓋一般日間場景, 以及暗光, 高對比度等多個特殊場景, 它相當完美地完成了我這次出遊隨行記錄的任務.

簡單來一組樣張嘗嘗鹹淡:

【單擊下列樣張以查看未壓縮原圖】

就樣張觀感而言, HTC U11 EYEs的日間成片在解析力, 寬容度上都有著同價位數一數二的實力, 它的多張合成提升畫質演算法HDR Boost從多方面改善了相機的整體成像素質. 值得一提的是. HTC的HDR Boost和很多廠商的多張合成演算法不同, 拍照之後無需等待, 手機會將多張合成的操作自動移入後台執行; 因此, HTC手機的拍照效率相當之高.


1秒手持長曝光樣張

夜間拍照, 沒有光學防抖的手機往往難以通過較長時間的曝光來消減噪點, 因此HTC U11 EYEs繼續贏在了硬體規格這一起跑線上. 我使用它的相機專業模式輕鬆拍出了手持1秒的照片, 將ISO控制在了100, 整個畫面非常純淨. 要知道, 一般的手機光學防抖是無法滿足1秒手持不抖動的, 看來U11 EYEs的鏡頭模組在防抖性能上是相當良心了.


自動模式 '夜視儀' 級表現

然而, 夜間也總有需要抓拍的時候, 你不可能永遠開啟專業模式拍1秒的長曝光. 在使用自動模式嘗試夜拍後, 我發現U11 EYEs的樣張畫面質量同樣不錯, 在HDR Boost的加持下, 噪點得到了有效消減, 同時畫面細節也沒有損失很多; 最關鍵的是, 這 '夜視儀' 級別的畫面亮度和色彩還原, 在今年之前, 我們只在4000元以上的旗艦機身上見過. HTC U11 EYEs, 是第一款將旗艦級夜拍素質下放到3000元以下價位的手機.

由此, 我們得到了本文的第一個主要觀點: 如果你需要一款拍照旗艦, 又不肯花大錢買三星Galaxy S, 穀歌Pixel和vivo Xplay們, 買一台HTC U11 EYEs吧, 它不會讓你失望的.

2017年之前, HTC一直在玩金屬機身——事實上, 他們是那個把金屬機身玩到最極致的廠商.


全球首款金屬三段式手機

從2010年全球首款金屬三段式手機Legend (G6) 到2013年那款被無數後生國產手機競相抄襲的One Max, 再到2015年同時應用拉絲, 噴砂和拋光三重工藝於一身的One A9和2016年HTC 10身上那道完美改善了手感 (但並不怎麼好看) 的CNC高光切邊, HTC總能把金屬機身玩出花來, 一直被模仿, 從未被超越——直到2017年.


HTC U11

隨著試水之作U Ultra和U Play的發布, 在金屬機身工藝上不可一世的HTC宣布轉戰玻璃機身, 引來業界一片歎息之聲——大家都以為 '跟風做玻璃' 之後, 精緻的 '火腿腸' 手機不會再出現了. 然而, HTC又用一台U11打造出了史上最美的玻璃手機……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你大爺, 還是你大爺' .

我最近體驗的這台U11 EYEs同樣沿襲了旗艦U11+的材質和做工, 其機身採用正面2.5D弧面玻璃, 3D玻璃背板和金屬中框構成, 玻璃與金屬交界處沒有任何外露塑料包邊, 且縫隙控制十分到位, 已經基本解決了非一體機身的手感問題 (此前無論三星還是小米, 都對玻璃+金屬機身的割裂感問題無計可施) .

不僅如此, HTC U11 EYEs的玻璃背板採用特殊的塗層打底, 這項工藝被官方稱為 '分光混合成色技術' , 簡單來說, 這種工藝加持的玻璃機身, 能夠在不同的環境光下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與形態——前排提醒一下, 榮耀9大吹特吹的 '極光玻璃' 和HTC的玻璃機身相比, 可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多說無益, 我在杭州為U11 EYEs拍攝了一組照片, 大家看一看便可知箇中原因.

雖然我手中的HTC U11 EYEs是黑色機身, 但這塊神奇的玻璃依然讓整個手機看起來多姿多彩. 玻璃手機有很多, 但觀感如此通透爽朗的玻璃手機, 整個業界目前只有HTC一家能夠拿出來. 作為一家做代工起家的廠, 做工永遠是它HTC的強項.

由此, 我們又得到了這篇體驗的第二個主要觀點: 如果你希望在3000元以下價位買一台拍照又好, 拿出手又倍兒有面兒的手機, HTC U11 EYEs是市面上的唯一選擇.

然而,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 HTC U11 EYEs是一款和魅藍S6很相似的, 有著同樣突出的優勢和短板的手機. 2018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是三年前完全無法相比的, 但HTC非常大膽地為U11 EYEs配備了三年前的硬體平台——高通驍龍652. 這一舉措使得U11 EYEs在應付重度使用時力不從心, 性能不夠, 發熱功耗也壓不住, 活脫脫的 '老牛拉大車' , 根本拉不起來.


大寫的尷尬……

所以說, 我在杭州的這幾天基本是拿U11 EYEs當備用機來用的——日常工作和吃雞由軟硬體上都更適應國內應用環境的OPPO R11s來搞定, 凡是拍照, 錄影等需要用到相機的場景, 或是聽歌看視頻等等為主力機分擔壓力的工作, 就交給U11 EYEs去完成.

那麼這時候可能有人問了, 驍龍652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2015年的中高端SoC, 放在如今不可能連千元機都打不過吧? 我就明確地告訴你: 還真打不過.

經過GeekBench 4基準性能測試, 驍龍652的GPU基準性能也就是個驍龍630的水平, 後者是眼下千元機市場的燙手山芋. 而重點還在後面, 驍龍630的14nm製程工藝使其在持久高性能運行 (比如遊戲) 的場合下, 能夠打出比28nm製程的驍龍652更穩定的性能發揮, 更低的功耗和發熱. 別小看這點製程差異, 對於硬體性能和續航, 發熱的影響真的是太大了.

經過我們用於類比一整天重度使用的5小時超重度續航測試, HTC U11 EYEs剩餘電量僅僅14%, 而採用10nm製程驍龍835的U11, 在電池容量比U11 EYEs少了930mAh的情況下, 依然測得剩餘電量32%的優秀成績.

兩款出自同一廠商的手機打出了這樣巨大的成績差異, U11 '旗艦親兒子' 優化造成的影響可能佔一部分, 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28nm和10nm的SoC功耗控制能力上. 驍龍835的性能更高, 但在實測中, 它的發熱和耗電錶現都要大幅優於驍龍652, 試想一下, 搭載了後者的U11 EYEs, 如何能夠完美勝任如今流氓軟體一大堆, 日常任務繁重的國內應用環境? 不存在的.

另外, 身為HTC手機的U11 EYEs, 自然也支援了HTC一項名為Edge Sense (邊框壓感) 的特色功能. 這項功能通過手機兩側中框內的壓力感測器實現. 這裡就直接引用我自己之前的一篇U11 EYEs體驗文章中對它的描述了:

和旗艦U11, U11+一樣, HTC U11 EYEs支援邊框壓感 (Edge Sense) , 基本動作有短擠壓和長擠壓. 通過全局的短擠壓, 你就能召喚一個方便單手操作的輪盤, 這個輪盤裡可以放置常用的APP以及Wi-Fi, 藍芽等快速設置; 而 '進階' 的操作則包括第三方APP內的擠壓快捷鍵, 熟練運用後你甚至可以做到在不觸摸屏幕的前提下實現一套 '連招' , 比如長擠壓開啟相機→長擠壓切換前後攝像頭→短擠壓拍攝, 搭配U11 EYEs的機身IP67級防塵防水, 在水下觸摸屏失靈時這套 '連招' 就能輕鬆實現拍照. 類似的連招還有很多, 大家可以在實際體驗中慢慢探索.

直接引用一段之前文章的原因是, Edge Sense雖然很新奇, 但用了幾天, 喪失了新鮮感之後, 我也就不再會使用它——簡單來說, 就是HTC Edge Sense目前功能性還過於單一, 無法形成有效的用戶黏性, 除了水下等特殊場景外, 一般來說, 直接觸摸屏幕完成操作會比使用Edge Sense更加輕鬆, 也更符合用戶習慣.

就目前來說, 如果只有水下你才必須依賴Edge Sense, 那你一年會有幾次在水下使用手機的機會呢? 在這種大前提下, 你如何培養起使用Edge Sense的習慣? 親手打造一套全新操作邏輯是相當困難的, HTC如果真的想抓住它來作為自家手機產品的主打賣點, 還是要在功能性和易用性方面多多下功夫才行.

終於, 我們得出了這篇體驗的第三個, 也是最後一個主要觀點: 如果你已經擁有了一台足夠應付日常工作和遊戲的主力機, 需要購買一台插副卡的備用機, 並且希望這台備用機能夠擁有強悍的拍照能力和過硬的做工與質量, 那麼HTC U11 EYEs就是你獨一無二的選擇.

儘管它看起來很漂亮, 儘管它拍照更漂亮, 儘管它來自一家傳奇大廠——但非常不好意思, 它只能成為你插副卡的備用機了. 情懷至此, 失望無需掩飾: 假如當初HTC選擇了驍龍660平台, 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只可惜, 人生沒有假如, 手機的 '機生' , 也一樣.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