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无论是一顿饺子, 抑或一口热汤, 总是蕴含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 于笔者而言, 它是 '圆子' 与 '年关肉' 交织的难以让人忘怀的味道. 这种味道, 在每年火车回家的时候, 就会跃然脑海. 一桩桩, 一件件, 就像印在脑海里的版画, 在回家的时候, 抹上印油, 就能把那一张张 '年味' 印将出来.
其中 '年关肉' 最值得说到, 如果过年只留下一道最具代表性的菜, 我毫无犹豫留下它. '年关肉' 的由来也简单, 在改革开放以前, 爷爷辈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 一年到头都难吃上一顿肉. 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 把好不容易买到的猪肉, 连着肥肉一起厚实地切块, 然后大伙儿大快朵颐. 虽然猪肉已经变得稀疏平常, 但是这一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
'圆子' 或者叫 '团子' . 它应该是我们资江水畔独有的特色, 它的做法很简单, 五花肉绞碎, 拌着生粉揉成圆圆的团子, 然后裹上新鲜的白米, 上蒸笼蒸熟即可. '圆子' 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寓意, 它的意义有点像北方的饺子,
记忆中的味道还有很多, 不一而足. 有得有失, 有些年味随着时间的打磨愈发醇厚, 还有些年味也正悄然地消失, 比如炮竹. 小时候过年各种鞭炮此起彼伏, 在湖南的资江水畔, '炮竹声' 更是从除夕夜里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一天亮. 这是因为这儿流传着一个有历史的故事, 在新年第一天比太阳早, 比雄鸡更早的人家, 能够收获祖辈许诺的福祉.
所以在我们那儿挨家挨户都在 '比早' (天不亮就开始放鞭炮准备新年第一餐), 都希望成为是新年里最早的人家, 希冀一家人都能获得好运. 不过, 今年受雾霾的关照, 鞭炮已经被明令禁止, 所以 '比早' 的传统也悄然无声地从记忆里划过. 它来不及告别, 来不及叹息. 而这些醇厚的和那些消失的, 就是我们这儿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