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衝擊A股IPO: 財報裡這些問題引發爭議

雖然成立時間未滿3年, 但富士康股份毅然決然邁出了在A股IPO的步伐. 對於 '持續經營時間未滿3年' 的硬傷,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申報稿)中表示, 已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 富士康股份當然有這樣的自信, 回顧2017年, 其營業收入超過3500億元, 利潤總額超過了200億元, 是毫無疑問的巨無霸. 但創下富士康股份傲人業績的, 是其高達26萬的員工人數, 若按此計算, 其員工人均貢獻的利潤, 還不足10萬元;去年研發費用花費79億元, 這一絕對額實際上超過A股大部分公司, 但也僅占其自身營業收入的2.24%……

對於富士康股份擬IPO, 資本市場充滿期待, 同時, 揚帆起航的巨輪, 又是否會一路遇 '順風' ?

Amazon, Apple, 華為, 聯想……這些聞名於全球的電子行業品牌公司都有著同一供應商——富士康, 這次, 這家巨無霸企業正式宣告向A股發起衝擊.

此番擬上市的, 並非平時的泛富士康概念, 而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股份). 作為擬拆分上市的一部分, 富士康股份控股股東為鴻海精密全資持股的中堅公司, 根據富士康股份自我介紹, 因鴻海精密不存在實際控制人, 故而公司不存在實際控制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 根據富士康股份目前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下同),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富士康股份資產負債率達到81.03%, 較2016年末增加38.14個百分點.

即使富士康股份對此解釋稱是受資產重組影響, 但不可迴避的是, 2017年末, 富士康股份負債總額高達1204億元, 其中應付賬款達到768.09億元, 比上年增加近338億元.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中披露稱, 2017年以來下遊訂單量增長趨勢良好, 公司相應增加了原材料和設備的採購金額.

資產負債率超過80%

近日, 富士康股份在證監會網站披露招股說明書, 擬赴上交所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 '代工' 並不是此番擬上市的富士康股份的全部業務, 在招股書中, 富士康股份自我介紹為 '全球領先的通信網路設備, 雲服務設備, 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 '

憑藉上述業務, 2015年~2017年, 富士康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28億元, 2727.13億元和3545.44億元, 同期淨利潤分別達143.5億元, 143.9億元和162.19億元.

根據招股說明書, 若能成功在A股上市, 富士康股份所募資金擬將用於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 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 高效運算數據中心, 通信網路及雲服務設備, 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 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 智能製造產業升級, 智能製造產能擴建八個項目, 總投資額高達272.53億元.

數千億元的營業收入及上百億元的淨利潤使資本市場對富士康股份的上市充滿期待, 但這背後, 富士康股份高企的資產負債率也令人關注.

富士康股份招股書披露,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公司合并報表口徑負債總額為1204.14億元, 其中流動負債總額為1203.82億元, 非流動負債總額為0.32億元.

背負著超過1204億元的負債, 截至去年底, 富士康股份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1.03%, 而2016年底, 2015年底, 富士康股份資產負債率則分別為42.89%, 45.72%, 對比可見, 2017年, 富士康股份資產負債率大幅增長.

記者注意到,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中所披露的行業可比公司中, 2017年底, 長盈精密, 勝利精密資產負債率均在53%左右, 共進股份, 卓翼科技則在40%以內, 可比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7.73%, 均低於富士康股份.

對此, 富士康股份在其招股說明書中解釋稱, 2017年末, 公司資產負債率較2016年末增加38.14個百分點, 主要是因為公司收購的重組資產所帶來的應付重組成本餘額在2017年末計入其他應付款等因素影響.

應付賬款激增約338億元

另一方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 根據富士康股份披露, 其負債主要由應付賬款, 其他應付款, 短期借款, 應付職工薪酬等構成. 截至去年底, 上述項目對應金額分別為768.09億元, 321.04億元, 69.57億元, 30.12億元.

若對比近年變化, 可以發現, 導致2017年富士康股份負債總額大幅增長, 少不了公司應付賬款及短期借款的推動.

2015年~2017年, 富士康股份應付賬款分別為347.03億元, 430.13億元, 768.09億元, 後兩年同比增幅達到24%, 73.45%. 2017年應付賬款比2016年多出了約338億元.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中對此也作了說明, 其表示, 公司應付賬款主要為應付原材料和設備採購款. 具體方面, 富士康股份稱, 2016年第四季度由於訂單增加, 公司採購原材料規模增加導致應付款項相應增加;由於外幣匯率變動導致應付賬款賬麵價值增加. 此外, 2017年以來, 下遊訂單量增長趨勢良好, 公司也相應增加了原材料和設備的採購金額.

記者研究發現, 富士康股份原材料主要為PCB, 零組件, IC, 報告期內, 富士康股份對上述三者採購金額占原材料採購總額的比例之和超過85%.

但與激增338億元的應付賬款相比, 富士康股份對原材料的採購數額實際上並沒有如此大增幅.

記者通過對富士康股份的採購總額及採購均價計算髮現, 2017, 富士康股份對PCB採購總額同比增加80.28億元;採購數量同比增長10.56%;零組件採購方面, 2017年, 富士康股份對此項目的採購總額同比增加39.18億元, 採購總量同比增長15.87%;此外, 2017年, 富士康股份採購IC總額增加130.29億元, 採購總量同比增長25.41%.

統計發現, 2017年, 富士康股份對上述三種主要原材料增加了近250億元的採購量.

此外, 記者還發現, 2017年底, 富士康股份短期借款達到69.57億元, 同比也增長了53.14億元.

相關閱讀:

[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較低 富士康股份工業機器人產量2年降50%]

每經記者 王 晶 每經編輯 陳俊傑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 富士康充分利用中國的人口紅利, 通過龐大的代工隊伍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

但隨著勞動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漲等壓力, 代工企業的利潤大幅降低. 基於此, 富士康近年來頻頻尋求轉型, 其中, 正在謀求A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股份)以及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等均開啟了包括機器人計劃在內的一系列轉型. 不過, 單從富士康股份來看, 其工業機器人業務發展並不算好.

機器人產量2年下降50%

富士康股份資產並非鴻海在大陸的全部業務, 主體公司僅包括通信網路設備, 雲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三項主營業務.

對於第三項業務中的工業機器人,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書(申報稿, 下同)中表示,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 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實現各種功能的機器裝置. 公司生產的工業機器人主要用於執行重複度較高或危險度較高的工作, 從而大量節省人力支出, 提升製程彈性, 縮短作業時間. 此外, 公司的工業機器人相關產品主要應用於公司自身和外部客戶, 是公司和外部客戶實現自動化生產和智能製造的重要保證.

但事實上, 富士康股份的工業機器人所帶來收入甚微. 根據招股書顯示, 2015年~2017年, 公司的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收入分別為9.34億元, 6.51億元和9.66億元, 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34%, 0.24%和0.27%. 而在其公布的截至2017年12月31的客戶採購目錄中, 公司正在履行的工業機器人板塊銷售金額前三大的採購訂單總額僅為153.74萬元, 且全部來自鴻海旗下關聯公司.

不僅如此, 記者還注意到, 2015年度至2017年期間, 富士康股份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分別為0.78萬個, 0.43萬個以及0.39萬個, 2017年的產量較2015年已經下降了50%. 與此同時, 機器人的產能利用率也逐年下滑, 2015年~2017年分別為0.61%, 0.37%以及0.35%.

雖然富士康股份的機器人業務發展並不理想, 但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顯然不想放棄將富士康從代工轉型的夢想.

近年來, 富士康頻頻試圖通過轉型以達到 '去製造化' , 而郭台銘也一直反覆強調, 富士康未來將向 '市場銷售' 的戰略方向調整, 富士康內部人士也曾表示, 電子製造已經到了一個微利時代, 鴻海未來會更加註重銷售市場的布局.

向自動化轉型

此前, 外界看到的更多是富士康的渠道擴張, 再往前追溯, 富士康還曾在電商領域開始新的嘗試. 而近幾年來, 富士康則把目標瞄準人工智慧平台以及機器人領域.

本月初, 鴻海精密集團正式宣布啟動AI研究培育計劃: 將成立 '鴻海工業互聯網AI應用研究院' 協助集團開發 '工業互聯網+機器人' 的AI創新, 未來5年內提供100億新台幣(約合3.42億美元), 從AI人才培育, IoT工業場域應用, 大數據分析等領域, 全力推動集團轉型成為AI驅動的工業互聯網企業.

郭台銘表示: '在未來5年內, 集團將投資100億新台幣, 用於招聘AI應用的相關人才, 並在所有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慧應用. ' 而一位富士康內部人士則補充道, 無論是專家還是業內, 此前都曾提到 '機器換人' 的說法, 但富士康做AI或者機器人並不是簡單的把員工換掉, 而是讓機器人替換生產當中比較枯燥, 員工意願不高, 相對比較危險的工作內容, 並讓工人從中解放出來, 提升能力後成為操作機器人的人才, 公司整體的用工規模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事實上, 早在2011年, 富士康就開始通過配備機器人來提高資金和勞動力的組合配置比例, 而彼時的郭台銘也表示, 富士康將以日產千台的速度製造30萬台機器人, 用於單調, 危險性強的工作, 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 在設立基地進行研發和生產機器人的同時, 希望到2014年裝配100萬台機械臂, 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

雖然機器自動化已經成為中國工廠發展的趨勢, 但就目前來說, 我國智能製造相關產業仍處發展初期, 製造業標杆企業富士康也不例外. 有媒體報道稱, 在富士康內部, 也有人並不認可機器人計劃. '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機械臂每個成本在十萬元人民幣以上, 機器人的成本在百萬元人民幣以上. 簡單地看, 機械臂能夠24小時連續工作, 其工作時間是工人的三倍. 但不管是機器人還是機械臂, 維護成本非常高, 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的不斷縮短到按周來計算和對精密度的要求不斷提高, 生產完一個產品後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 基本就等於報廢了. 機器人取得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短期內根本不現實. ' 富士康的一位中層稱, 機器人只能用於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 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後端的組裝, 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對於目前富士康在大陸的機器人研發及應用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了解情況, 但對方並未正面回應.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