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寫本自傳, 顧雛軍會如何描繪自己這一生?
從登上 '福布斯富豪榜' 到身陷囹圄, 命運迴轉只是一瞬間, 承受暴風雨的除了顧雛軍的 '格林柯爾系' , 還有當時的國企改革進程.
在那場 '國退民進' 的浪潮下, 顧雛軍的人生軌跡發生逆轉, 此後多年, 他從未停止過抗爭.
顧雛軍放不下. 兩大產業, 五家上市公司, 三十多家企業, 佔據中國冰箱業半壁江山, 一個龐大的格林柯爾帝國.
但無限風光在險峰, 七年牢獄讓一切轟塌.
事實上, 從顧雛軍2001年收購科龍開始, 爭議就一直伴著他, 關於產業, 關於資本, 更關乎產權改革和國運.
由此引發的 '郎顧之爭' , 不僅成為 '格林柯爾系' 傾覆的導火索, 客觀上也影響了國企產權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直到2018年初, 最高法將再審顧雛軍案, 他身上的符號意義才再一次被放大, 成為產權保護背景下的新註腳.
時隔一年《中國企業家》記者再次見到顧雛軍, 他的精神氣色還不錯. 比起剛出獄時的喊冤姿態, 現在的顧看上去平靜不少, 言語間也多了幾分謹慎.
2005年入獄之前, 顧一度覺得自己 '流年不利' , 現在口中只有 '感謝這個好時代' . 或許是和命運纏鬥的這些年裡, 他早已明白: '個人再怎麼努力, 都沒法改變一個時代, 但時代可以改變你. '
一
'郎顧之爭' 前, 郎鹹平質疑過不止一個企業家.
2004年2月, 李東生在一檔談話節目《頭腦風暴》中, 就面對過郎鹹平的咄咄逼人.
那時候, TCL剛剛在深交所上市, 是首個集團公司吸納合并子公司從而整體上市的案例, 因此關於TCL改制和李東生個人財富的話題也引發了關注.
節目中, 郎鹹平步步緊逼: '像類似TCL這個CASE, 一家國營企業突然有一個人進去了, 同這個國營企業起了某種程度的協調, 然後他就能透過一些資本運作的方法最後成為一個大股東, 那社會的公平性在哪裡?'
被主持人形容為 '溫和' 的李東生, 以自己是TCL的創業團隊成員, 而不是外來者的身份進入的公司, 把問題一句話帶過. 顯然, 郎鹹平對答案並不滿意. 四個月後, 他再次質疑TCL的賬目和財務表現, 並認為TCL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國有資產流向了李東生個人.
當時, 郎鹹平一併質疑的還有廣東科龍電器主席顧雛軍, 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
2004年8月10日, 郎鹹平以香港中文大學金融教授的身份發表了名為《格林柯爾: 在 '國退民進' 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 指責顧雛軍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席捲國家財富, 並且強烈建議停止以民營化為導向的產權改革.
面對質疑, 李東生以一句 '郎鹹平是誰?' 作回應, 沒有再繼續糾纏, 海爾也予以低調處理, 唯獨顧雛軍忍受不了. 僅僅七天后, 他就向香港高等法院遞交訴訟狀, 以個人名義指控郎鹹平對其構成誹謗罪.
此時的顧雛軍, 已經完成對亞星客車和襄軸股份的收購, 格林柯爾開始涉足汽車製造和配件行業.
更早之前, 顧雛軍控股科龍電器, 2003年收購美菱電器20.03%的股份, 從而擁有科龍, 容聲, 美菱, 康拜恩四大冰箱品牌, 公司旗下冰箱產能達到800萬台, 規模中國第一, 全球第二.
在當選2003年 'CCTV經濟年度人物' 時, 顧雛軍被描述為: '用10億元的資本槓桿撬動上百億元規模的企業, 他是製冷專家, 更是投資贏家. '
光環籠罩, 顧雛軍一方面被視作國有企業改制的 '專家' , 但另一方面, 他的產業整合和資本運作手段也引發爭議.
當初TCL整體改制上市, 李東生成為輿論追逐的對象之後, 感到了壓力: '我的經驗, 在中國做事情, 如果太多人去關注你, 對你不是一個好的事情. '
沒想到, 這句話最後應驗在了顧雛軍身上.
2001年底, 顧雛軍因為收購科龍聲名鵲起, 之後的投資收購更讓外界把他看作 '資本大鱷' . 但在郎鹹平眼裡, 顧雛軍的一系列動作是用9億多人民幣換來136億的國有資產, 郎把顧和 '國退民進' 聯繫在一起, 指責他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沒人會預料到, 這場 '郎顧之爭' 持續發酵, 擴大, 波及經濟學界, 政界和商界, 最後席捲全國, 引發全民大討論, 由此導致的輿論影響了正在進行中的國企產權改革路徑.
二
'郎顧之爭' 給正往前走的國企改革帶來了一陣暴風雨.
當這場爭論演變為一方否定過去十年的國有企業改革, 產權制度改革的時候, 張維迎率先打了頭炮, 出來反擊郎鹹平.
國有企業要不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 怎樣推進改革?周其仁, 林毅夫等經濟學家緊隨其後, 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
此時, '郎顧之爭' 已經從顧雛軍的格林柯爾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 上升到整個國企改革方向是否正確的宏觀問題.
原本身在國資委的企業改革專家周放生不方便出來講話, 但他沒忍住, 撰寫《產權制度改革是不可改變的方向》的文章參與討論.
文章發表後沒多久, 有媒體組織了一次小型討論會, 張維迎和郎鹹平都在其中, 但等到辯論那天, 郎因故未出席. 周放生近日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說: '我本來想當面和郎鹹平論戰的, 當時經濟學界沒有一個人支援他, 站在他那邊的都是民眾. '
據當時新浪網的調查顯示, 近4萬網民參與投票, 90%挺郎. 周放生認為這樣的結果和當年的國情分不開. '老百姓迷信大牌經濟學家, 郎鹹平又正好契合了 '民粹主義' , 一說到國有資產流失, 最能引起公眾憤怒. '
《顧雛軍的巴別塔》一書點出了更深層的原因: '網民的憤怒大發泄, 表面上是針對顧雛軍和主流經濟學家, 實質上是百姓對曆年不徹底改革的後遺症, 對官員腐敗和社會分配不公不滿的總爆發. '
這場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大討論同樣引起了政府部門的注意, 當時國資委組織了十個調查組, 每組負責兩個省, 由主要領導親自帶隊, 到全國主要省份調查改制情況.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國有企業改制大方向是正確的, 主流是好的, 但也確實存在少數, 極少數不規範的行為和流失現象.
這些不規範行為主要是在國資轉讓中, 出現自賣自買, 虛假評估, 隱匿資產, 轉移資產等方式, 客觀上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 周放生認為這難以避免: '改革是有成本的, 改制政策也在不斷完善. '
其實若把顧雛軍收購科龍放在時代背景下來看, 那時正是國有企業改革進入產權改革的關鍵階段.
當時國企產權改革的路徑主要有兩個: 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層收購)和民營企業收購. MBO也就是企業管理人員收購自己企業的股權, 由單純的企業管理者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主人. 美的, TCL就是通過MBO完成了股權改造, 這也是後來郎鹹平質疑他們的地方.
但不能忽略的是, 中小企業改制時, 因為虧損嚴重, 成為政府沉重的包袱. 企業發展不了, 職工就經常到政府門口堵馬路, 眼看要破產, 政府就鼓勵管理層把企業盤下來, 並出台一些優惠政策. 周放生提到: '當時都有檔案, 收購可以打八, 九折, 最多七折, 只能這麼做, 不然企業怎麼辦?職工如何就業?'
後來 '郎顧之爭' 時MBO受到質疑, 輿論認為這種方式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 '那是他們不知道當年改革有多難, 職工天天堵著, 社會怎麼穩定, 地方政府甚至下命令逼著管理層去收啊. ' 周放生看到當時不少管理層頂著壓力, 甚至借錢把企業收下來, 但最後有的企業沒做好, 自己反而背了一身債.
三
曆史上, 同樣也有不少企業和企業家在MBO中折戟: 健力寶的李經緯, 江蘇春蘭的陶建幸, 還有科龍集團的創始人潘寧.
當初正是地方政府否決了科龍管理層的MBO方案, 潘寧出走, 科龍後來陷入困局, 也才有了顧雛軍的收購.
顧雛軍入獄後, 周其仁曾感慨, 科龍沒有以潘寧的創業團隊為基礎完成改制, 是導致科龍下場的主要原因.
但當年在 '國退民進' 的大潮中, MBO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大. 國資委出台了一個檔案暫停MBO, 這也導致國企改制戛然而止.
在周放生看來, 這也是 '郎顧之爭' 導致的最嚴重後果, 甚至直到今天國企改革的元氣還沒恢複, 整整推遲了十四年.
'今天國企改革為什麼這麼難呢?都怕說成流失, 這是當年的陰影, 到現在都心有餘悸. ' 周放生覺得如果按照當初的勢頭改革下去, 到今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任務就會順利很多, '但現在中國國企改革被滯後二十年都不止, 這個損失巨大. '
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 顧雛軍案已經不僅僅是個案, 而是糾結了體制性的矛盾, 也就被賦予更多時代符號.
早年財經專欄作家葉檀在《中國企業家》上曾把顧雛軍和盛宣懷放在相同的困境下看待: 無法克服的體制性障礙, 無法得到保護的產權, 以及輿論的普遍不同情. '顧雛軍商業帝國的倒塌, 只不過證明了他一度擁有的保護並非根深蒂固. 他表面上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借用. 所以從根本上說, 顧雛軍對名下的財產並不擁有真正的產權. '
而面臨這種產權困境的並不只有顧雛軍一個.
對民營企業來說, 發展壯大之後, 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在一些案件中, 就有官員利用公權力無償, 非法剝奪企業家財產的問題出現. 而當法制環境不夠健全時, 就會使得企業家缺乏安全感.
著名法學家,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樊崇義表示,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 我國一直在推進產權保護, 但在轉型時期, 由於法律法規的不完善, 實踐操作過程中對政策的曲解等眾多原因, 產權保護方面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甚至由此導致一些企業家和企業如履薄冰, 以至於企業投資意願不足, 投資力度不夠, 甚至出現了企業家轉移資產的現象.
民營經濟支撐著中國大半個天, 現在民營經濟沒有安全感, 周放生認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只有創造一個正義公平的法制營商環境和財產保護環境, 這些民營企業家才能放心繼續留在中國創業發展, 資產也不會外流, 能給社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稅收, 這個重要程度比天還大. '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一系列保護產權, 保護民營企業家權益方面的相關政策開始在司法上落實.
2016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中就指出: '要妥善處理曆史形成的產權案件, 堅持有錯必糾, 抓緊甄別糾正一批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 剖析一批侵害產權的案例' .
之後2017年9月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出台, 這是中央首次以專門檔案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
到了2018年1月2日, 最高法發出《關於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通知》, 要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在這些訊號中, 顧雛軍終於等來了自己案子的再審.
四
2017年12月28日上午, 一個朋友在網上看到新聞, 趕緊打電話問顧雛軍: '老顧, 你這個案子重審了?'
當時顧雛軍還沒得到任何消息. 五分鐘之後, 最高法院一個法官通知他下午去拿再審決定書, 顧雛軍才確信.
他心裡開心. 但在這之前, 案子已經被廣東省高院延期了16次, 顧一度感到無奈.
聽到外界對他案子的關心, 顧雛軍說: '有很多人的興奮程度比我自己還多, 我已經麻木了, 剛出獄的時候我反而比現在更拚命來爭取平反. ' 當年顧雛軍為喊冤著實花了不少心思.
2012年9月, 坐了七年牢的顧雛軍從廣東肇慶四會監獄出來之後, 直奔北京.
一個星期之後, 顧頭戴 '草民完全無罪' 的帽子, 出現在近200家媒體面前, 高調為自己喊冤.
按照那時候顧雛軍的說法, 這是一個被地方政府和競爭對手聯合起來扳倒的故事.
2002年接手科龍之後, 顧認為自己做的很成功, 第一年就把冰箱業務的成本降了48%, 空調降了35%, 當年實現盈利. 第一年做了67億的銷售額, 第二年80多億, 第三年128個億. '而我接手之前, 科龍只有35個億的銷售額, 上繳政府的稅收也從1.7個億一路增至5.6個億. '
當時一位新任地方領導來科龍例行參觀, 顧雛軍陪同時說了一句: '我們現在稅收重回順德第一. '
在顧雛軍看來, 隱患就是從這時開始埋下的.
2005年4月5日, 中國證監會對格林柯爾涉嫌違規挪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科龍電器的資金和收購美菱電器, 襄陽軸承以及亞星客車三家上市公司的事件展開調查. 隨後, 證監會20人小組進駐科龍展開調查.
5月10日, 科龍電器發布公告: 公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已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
那時候恰逢科龍銷售旺季, 公告一出, 顧雛軍擔心供應商和銀行肯定擠兌, 那科龍就完蛋了.
果然, 危機愈演愈烈. 格林柯爾繫上市公司股價一路下挫, 銀行紛紛只收不貸, 供應商停止供貨並開始加緊追討欠款, 科龍電器一度停牌.
三個月後, 顧雛軍在北京被拘. 2006年7月, 中國證監會對顧雛軍給予警告, 30萬元罰款, 並實施永久性禁入證券市場.
等到2008年1月, 廣東佛山市中院對顧雛軍作出一審判決, 顧雛軍因虛假註冊罪, 違規披露, 不披露重要資訊罪以及挪用資金罪獲判有期監禁十年.
顧雛軍被拘留之後, 廣東省, 佛山市和順德區三級政府就組成了科龍重組領導小組. 2005年9月, 顧雛軍在南海看守所簽署了科龍股權轉讓的意向書, 科龍被海信收購.
之後的兩年, 顧雛軍的格林柯爾系逐一瓦解.
顧雛軍曾說過: '科龍是我手中最好的企業, 最有靈魂的資產. 沒有科龍, 整個格林柯爾對我就沒有意義, 就意味著我多年的理想徹底破滅⋯⋯'
五
在成為商人之前, 顧雛軍的理想是當個科學家.
1982年, 顧雛軍考上了天津大學工程熱物理的研究生, 他選擇了 '製冷' 專業. 搞科研, 下海, 出國創業, 等到十年後回來時, 顧於1995年在天津建立了製冷劑生產廠——格林柯爾製冷劑(中國)有限公司.
2000年, 格林柯爾香港上市. 2001年, 顧收購科龍, 開始起高樓.
在家電專家劉步塵看來, 當初科龍剛剛進入格林柯爾系的時候, 有過短暫的輝煌, 但很快就趨於沒落, '顧當年熱衷於資本運作, 似無意通過實業操作的方式把容聲, 科龍做起來, 他夢想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建構一個製冷帝國. '
'顧雛軍性格偏執, 主政科龍時代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 劉步塵觀察顧雛軍自從出獄後, 一直喊冤, 但拒絕對當年遭遇的一連串失敗做檢討與反省.
顧雛軍則覺得, 對於科龍敗局他並不需要反思, '反思就代表著軟弱, 軟弱會影響我對貪官汙吏的鬥志. '
坐牢期間, 顧雛軍時常想到李清照的一首詞: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
顧雛軍在接受採訪時提起過, 從小他就喜歡項羽這樣的人, 破釜沉舟, 憑一杆機槍, 縱橫天下.
在顧雛軍看來, 垓下之圍那場仗他打完, 就進去坐牢了. '楚項羽是因為那時候沒法抗議, 就自殺了. 我希望能平反, 所以忍辱負重活下來了. '
但再審並不意味著一定能翻案, 好在不久之前與證監會的官司一審勝訴, 給了顧雛軍安慰. '證監會那個案子能贏的話, 我感覺難度更大, 說明現在依法治國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
隨後, 顧雛軍鋪開厚厚的一摞材料, 講起自己的案子. 這個故事他已經重複了無數遍, 儘管時間過去了13年, 但那些數字, 日期, 甚至頁碼他都清晰記得.
採訪時他反覆強調 '感謝黨, 感謝政策' 絕對不是言不由衷, '全民保護產權提高到這個高度, 現在形勢, 政策給了我平反的機會, 我清醒地認識到這不是我個人的力量. 如果我能平反, 想再為這個偉大的國家做一些製造業方面的貢獻, 希望對得起時代. '
顧雛軍對製造業依然念念不忘, 但出獄這幾年, 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為自己 '平反' 上, 此外, 就是在一家名為 '超天才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擔任名譽董事長. 這家公司主要的業務是企業經理人培訓, 管理層都是顧之前的舊部.
當天見面, 顧雛軍心情不錯, 西裝, 襯衫下, 他配了一條墨綠色背帶褲, 拍照時讓他脫掉西裝, 他還有些猶豫: '會不會太隨意?' 他還是在意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形象的.
顧雛軍已經59歲了, 依然緊緊攥著 '平反' 的希望. 現在的他大概不願再提及, 多年以前描述過的那個夢想: '等我老了, 走到大街上, 希望聽到有人喊: 看, 那個老頭就是冰箱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