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中國企業為了應對全球化運營的複雜性, 也正在探索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 '雲' 方案, 希望藉此完成平穩而高效的變革.
Gartner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 '到 2019 年, 多重雲策略將成為70%企業的常用策略, 而目前僅有不到10%的企業應用此策略. ' 客戶也變得更加敏感, 擔心自己局限於單一舊版軟體解決方案中, 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 然而, 通過使用類似的 API 和開放標準(如 Linux, Postgres, MySQL 等), 交換和遷移變得相對容易.
在評估數據中心的設計和運行方式時, 組織的IT部門根據風險, 複雜性, 速度和成本來評估託管環境, 所有這些因素增加了找到滿足組織需求的單一解決方案的難度.
但是, 如何利用全球雲資源建立企業雲成為企業全球化面臨的技術挑戰之一. 有些企業 '雲' 化之後, 基礎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不同虛擬化技術之間仍然面臨統一管理難題. 如何統一管理這些複雜的混合雲環境也造成了當前企業的IT運維困難.
評估和實施多重雲環境可幫助確定誰能提供最佳的性能和支援. 根據《波士頓先驅報》報道, GE重新整合了其雲託管策略, 同時利用Microsoft Azure和Amazon Web Services, 旨在了解性能最佳的託管環境, 並比較哪一份合同向客戶轉嫁的成本最低.
但是, 如果沒有清楚意識到遷移至此類環境的優點和挑戰, 多重雲的趨勢就不會出現. 雖然靈活性是一個加分項, 但多重雲環境將組織的工作負載分散到多個提供商, 增加了間接成本. 而且多重雲環境迫使內部開發團隊根據其必須支援的不同環境, 去了解多個平台並準備額外的管控流程.
此外, 多重雲策略還可能會降低公司或組織的購買力. 如果一家公司從多個提供商處購買所需產品, 那麼公司可獲得的總量折扣將受到影響. 這會使公司陷入花高價卻只能買到更少產品的購買模式.
調查和統計數據(例如上述Gartner數據點)表明多重雲採用率正在上升. 但是, 它並未表明某種特定平台的採用量. 在許多的多重雲案例中, 組織使用單一提供商滿足其大部分需求, 而使用其他提供商滿足其少部分的需求. 但是, 這些用例大多數落在了實現次要雲託管環境上, 這類環境用作主要雲託管環境不可用或故障時的備份.
雖然2018 年的多重雲採用率正呈上升態勢, 但組織必須通過評估其策略是否能衡量每種雲平台的採用量, 內部使用情況, 工作負載需求和實施成本的細微差別來採用策略. 為了最好地得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些問題都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