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 智能手機基本都進入了全面屏時代, 而隨之而來的則是各式各樣的全面屏手機. 當然, 產品有對比, 自然就有高低之分.
就國產全面屏手機來說, 相信多數手機用戶都有這樣的使用體驗, 更多還是將早前16: 9的屏幕進行 '拉長' , 進而才有現在宣傳的18: 9尺寸比例. 這還是其次, 最主要是屏幕方面還未真正達到所謂的全面屏, 畢竟上下額還有空間. 相對來說, 就iPhone X出來之後, 這樣尷尬局面有稍微得到緩解, 而有這般改變的原因在於iPhone X使用了3D面部識別技術, 完全 '拋棄' 了傳統的Home鍵和Touch ID···不僅對其十周年有一個蠻大的紀念意義(即便現在銷量遇冷, 那也是基於定價過高的情況, 與其設計欣賞可以分開而論), 更是對現在整個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起到引導作用.
在面對手機圈裡風向標的蘋果有此動作, 國產手機自然不甘落後. 保有承載全面屏視覺效果的同時還要有所突破, 那就確實有難度了. 要知道現在的國產全面屏手機幾乎都有上下額或下巴, 繼而妥協性地把指紋識別轉移到背板或側面邊框之上. 然而在這塊要說突破的話, 最大改變就是1月25日正式發布的vivo X20Plus屏幕指紋版全面屏手機. 或許其仍有上下額的空間存在(實際上整個全面屏效果已經很不錯了), 但起碼率先應用了屏下指紋解鎖.
在技術上, vivo X20Plus採用了光電發射技術, 以及專門適配OLED屏幕的RGB Pixel發出光線, 穿透0.68毫米厚度的玻璃蓋板到達手指, 因手指的不同紋路導致反射光線不同, 這些反射光線再穿透屏幕, 到達指紋Sensor, 從而實現指紋識別. 就目前使用來看, 其完全可以媲美傳統指紋方案, 支援解鎖, 也支援移動支付. 要知道, 傳統指紋識別技術一般是電容式觸控感測識別, 譬如FPC和國內匯頂科技的觸控那個識別技術, 因此二者之間算是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當然隨之改變的產品成本自然而然也就有所增加.
在體驗上, vivo X20Plus相比傳統指紋方案在識別速度上可以會慢了一點, 時間大概在零點幾秒的差距上, 可以理解為其需要點亮指紋識別的所有電路板紋理;完全息屏狀態下是無法支援屏下解鎖的;部分息屏狀態下, 即屏幕下方有點亮的指紋紋理呈現, 則可以進行屏下解鎖;濕手狀態下, 同樣支援解鎖;超出指紋紋理半個手指以上就無法屏下解鎖, 以內的則可以.
這個時候我們看回蘋果iPhone X這款標價八千多起步, 且僅支援面部識別技術的旗艦手機. 就蘋果iPhone X來說, 其之所以是劉海異形切割全面屏, 歸根結底還是劉海處 '埋有' 多個感測器元件, 如紅外鏡頭, 泛光感應元件, 距離感應器, 環境光感測器, 點陣投影器等, 才有所謂獨一無二的面容ID生成.
那麼, 蘋果iPhone X的技術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 其是通過點陣投影器, 將超過3萬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投影投在臉上, 然後通過紅外鏡頭去讀取獨一無二的點陣面譜圖案, 再將捕捉到的紅外映像數據發回晶片, 從而達到是否匹配的核實. 當然, 要是在暗環境下, 藉助泛光感應元件不可見的紅外光線, 同樣可以做到面部識別.
那麼在這樣爭鋒較量的市場下, 屏下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哪個會得到最大範圍的應用和推廣呢? 如果僅僅只是手機圈的話, 小編個人覺得今年的手機新品還是會以傳統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技術為主, 國產手機會偏向傳統指紋識別+2D面部識別, 蘋果手機則是3D面容ID, 至於所謂的屏下指紋識別如果要大規模量產出貨的話實際上也不太可能(從vivo X20Plus的開售情況來看, 以限量搶購為主, 即說明成本大幅增加的同時產能受到極大影響), 在用戶適應接受的過程中還得考慮隨之而來的售價漲幅, 所以這塊的市場成長有待積累···另外, 面部識別的領域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示例會更多.
目前來說, 像之前的無人超市, 還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正式走進大眾生活的高鐵進站面部識別自動通道, 實際都是萌芽新型狀態的開創, 可見某種程度上能讓大眾迅速接受, 且使用範圍更加廣泛, 受眾群體更加擴散面部識別會更加備受青睞. 因此, 儘管尚在崛起的面部識別相比已經成熟的傳統指紋識別而言稍顯弱勢, 可成長總會有個過程, 不過相信這個過程的過渡時間能得以大幅度縮短, 屆時相信面部識別帶給大眾生活(以及工作)更加高效的反饋, 這也是面部識別的魅力.
此外, 從今年蘋果iPhone X預計發布的新品消息來看(曝光), 其應該也不會用上屏下指紋解鎖, 且在3D面部識別上會更加優化. 據了解, 蘋果iPhone X今年會有三大更新, 分別是常規性更新, 採用LCD屏方案更新以及Plus版本更新, 其中第二種更新顯然在售價上有所降低, 畢竟用上了LCD屏幕, 而不是OLED, 估計售價會在六千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