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微粒進入海洋後, 在海水中會吸收並依附海水中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這些攜帶有害物質的塑料微粒, 被海洋生物食入後, 有機會通過食物鏈進入 人類體內, 從而對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均造成嚴重危害——
名詞解釋
塑膠微粒通常指直徑小於2mm的塑料顆粒, 屬於微塑料的一種, 是造成海洋汙染的一項主要載體. 我們日常使用的部分個人護理產品牙膏, 沐浴露, 洗面 奶, 化妝品等, 有的含有大量塑料微粒, 在廣告宣傳中, 增加這些塑料顆粒的化妝品可以達到 '美白, 去死皮, 活膚' 等效果.
近日, 中國台灣公布6大類含塑膠微粒化妝品及個人清潔用品抽檢結果. 在其當月抽驗60件樣品中, 包括洗髮用化妝品類, 洗臉卸妝用化妝品類, 沐浴用 化妝品類, 香皂類, 磨砂膏, 牙膏等6大類管制產品, 發現11件產品含有塑膠微粒. 原文稱其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得製造及輸入, 7月1日起不得販賣6大 類含塑膠微粒化妝品及個人清潔用品等法規或將得以優先稽查.
早在2017年10月, 曾有來自日本的消息稱, 從東京灣, 大阪灣, 琵琶湖等本州各地打撈起7種197條魚, 發現其中有74條在消化管中檢測出塑膠微粒, 約 占樣本量近四成. 塑料在紫外線照射以及加熱等條件下可分解為5毫米以下的顆粒, 有時作為研磨劑加入到化妝品中. 但是該物質很容易吸收有害化學物 質, 有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此前, 媒體也對包括英國, 比利時等世界各地關於在海產中檢出塑膠微粒進行過報道, 各國關注度持續上升.
據介紹, 由於體積太小, 當含有塑料微粒的產品在被使用後, 直接經過下水道排放. 由於目前全球生活汙水處理水平有限, 無法保證這些塑料微粒能完 全被過濾下來, 就會導致塑料微粒排進江河湖海. 即使部分城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截汙工程, 這些塑料微粒最終能到達汙水處理廠, 但其去向將取決於 汙水處理廠的工藝等級, 要麼會進入江河排向海洋, 要麼就會進入汙泥中, 最終影響土壤, 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塑料微粒仍然無法被過濾處理. 曾有網 絡消息稱, 根據美國Five Gyres研究所初步計算, 一支普通的深層淨化潔面乳就含有多達36萬個塑料微粒.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Heather Leslie 博士研究發現, 市面上常見的一瓶磨砂啫喱中就含有高達10.6%塑料微粒.
由於塑料微粒比天然材料價格更加便宜, 生產磨砂功能個人護理用品的的企業更傾向於在產品中添加塑料微粒, 有消息稱超過六成的化妝品中含有塑料 微粒. 然而, 近年已有一些國家陸續通過立法來限制微塑料的生產或使用.
2014年12月, 荷蘭, 奧地利, 比利時和瑞典發表聯合聲明, 表示為保護海洋生物, 禁止在洗滌劑和化妝品中使用微塑料;2015年3月, 加拿大政府提議將 生產過程中, 大於0.1微米, 小於等於5毫米的微粒定義為合成聚合物顆粒, 並將其加入《1999年加拿大環境保護法》有毒物質列表中;2015年9月, 德國 聯邦環境局公布一項研究報告對環境中的微塑料問題進行探討. 這份報告關注微塑料對環境帶來的風險, 並要求採取監管方案以減少甚至禁止在消費品 中添加微型塑料;2015年10月, 歐洲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協會建議, 在2020年前停止在磨砂及清潔用的沖洗式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添加塑料微粒; 2015年12月, 美國正式立法禁止生產和營銷人為添加塑料微粒的沖洗型化妝品, 禁止生產和銷售包含塑料微粒的香皂, 牙膏, 以及身體乳等產品.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直接或間接採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 通常由進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設置環境保護措施, 法規標準等. 國際上許多塑料微粒相關法律法規經過兩三年的緩衝期, 已經或者即將進入實際實施階段, 歐美等地長期是我國化妝品的主要出口市場, 業內對於塑料 微粒的廣泛使用, 其產品在輸往上述地區時是否將引起被拒入境, 禁售, 退運等情況, 需引起企業高度重視. 由於綠色貿易壁壘多數是以環境標準, 獲 取其認證標準的形式出現, 企業需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改造, 同時增加相關測試, 認證等費用, 新產品成本大幅上漲, 價格優勢嚴重削弱, 喪失國際市場競爭力, 出口效益也將下降, 國內生產及貿易企業應早作準備.
首先, 正視綠色壁壘, 制定應對策略. 環境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問題, 環境保護關乎子孫後代, 綠色壁壘可以促進技術進步, 促使優勝劣汰, 有利於調 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這類問題具有動態性的特點, 一國實施立即引起其他國家的效仿, 由一個設限國快速擴散到多個設限國, 日趨增多和複雜的綠色壁 壘措施正在對國際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 及時收集, 跟蹤, 分析國外的環境壁壘動態, 也可向檢驗檢疫部門諮詢.
其次, 重視科技投入, 發展綠色產業. 利用綠色壁壘帶來的啟示, 針對性提高產品的生產標準, 儘管前期投入可能較大, 但通過研發升級產品, 打造 ' 綠色' 健康品牌, 加大升級產品的宣傳力度, 藉助當前對塑料微粒關注度日漸提升的機遇, 提早介入佔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