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微粒进入海洋后, 在海水中会吸收并依附海水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这些携带有害物质的塑料微粒, 被海洋生物食入后, 有机会通过食物链进入 人类体内, 从而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均造成严重危害——
名词解释
塑胶微粒通常指直径小于2mm的塑料颗粒, 属于微塑料的一种, 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一项主要载体. 我们日常使用的部分个人护理产品牙膏, 沐浴露, 洗面 奶, 化妆品等, 有的含有大量塑料微粒, 在广告宣传中, 增加这些塑料颗粒的化妆品可以达到 '美白, 去死皮, 活肤' 等效果.
近日, 中国台湾公布6大类含塑胶微粒化妆品及个人清洁用品抽检结果. 在其当月抽验60件样品中, 包括洗发用化妆品类, 洗脸卸妆用化妆品类, 沐浴用 化妆品类, 香皂类, 磨砂膏, 牙膏等6大类管制产品, 发现11件产品含有塑胶微粒. 原文称其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得制造及输入, 7月1日起不得贩卖6大 类含塑胶微粒化妆品及个人清洁用品等法规或将得以优先稽查.
早在2017年10月, 曾有来自日本的消息称, 从东京湾, 大阪湾, 琵琶湖等本州各地打捞起7种197条鱼, 发现其中有74条在消化管中检测出塑胶微粒, 约 占样本量近四成. 塑料在紫外线照射以及加热等条件下可分解为5毫米以下的颗粒, 有时作为研磨剂加入到化妆品中. 但是该物质很容易吸收有害化学物 质, 有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此前, 媒体也对包括英国, 比利时等世界各地关于在海产中检出塑胶微粒进行过报道, 各国关注度持续上升.
据介绍, 由于体积太小, 当含有塑料微粒的产品在被使用后, 直接经过下水道排放. 由于目前全球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有限, 无法保证这些塑料微粒能完 全被过滤下来, 就会导致塑料微粒排进江河湖海. 即使部分城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截污工程, 这些塑料微粒最终能到达污水处理厂, 但其去向将取决于 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等级, 要么会进入江河排向海洋, 要么就会进入污泥中, 最终影响土壤, 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塑料微粒仍然无法被过滤处理. 曾有网 络消息称, 根据美国Five Gyres研究所初步计算, 一支普通的深层净化洁面乳就含有多达36万个塑料微粒.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Heather Leslie 博士研究发现, 市面上常见的一瓶磨砂啫喱中就含有高达10.6%塑料微粒.
由于塑料微粒比天然材料价格更加便宜, 生产磨砂功能个人护理用品的的企业更倾向于在产品中添加塑料微粒, 有消息称超过六成的化妆品中含有塑料 微粒. 然而, 近年已有一些国家陆续通过立法来限制微塑料的生产或使用.
2014年12月, 荷兰, 奥地利, 比利时和瑞典发表联合声明, 表示为保护海洋生物, 禁止在洗涤剂和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2015年3月, 加拿大政府提议将 生产过程中, 大于0.1微米, 小于等于5毫米的微粒定义为合成聚合物颗粒, 并将其加入《1999年加拿大环境保护法》有毒物质列表中;2015年9月, 德国 联邦环境局公布一项研究报告对环境中的微塑料问题进行探讨. 这份报告关注微塑料对环境带来的风险, 并要求采取监管方案以减少甚至禁止在消费品 中添加微型塑料;2015年10月, 欧洲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协会建议, 在2020年前停止在磨砂及清洁用的冲洗式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添加塑料微粒; 2015年12月, 美国正式立法禁止生产和营销人为添加塑料微粒的冲洗型化妆品, 禁止生产和销售包含塑料微粒的香皂, 牙膏, 以及身体乳等产品.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 通常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环境保护措施, 法规标准等. 国际上许多塑料微粒相关法律法规经过两三年的缓冲期, 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实际实施阶段, 欧美等地长期是我国化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业内对于塑料 微粒的广泛使用, 其产品在输往上述地区时是否将引起被拒入境, 禁售, 退运等情况, 需引起企业高度重视.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 获 取其认证标准的形式出现, 企业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 同时增加相关测试, 认证等费用, 新产品成本大幅上涨, 价格优势严重削弱, 丧失国际市场竞争力, 出口效益也将下降, 国内生产及贸易企业应早作准备.
首先, 正视绿色壁垒, 制定应对策略. 环境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关乎子孙后代, 绿色壁垒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促使优胜劣汰, 有利于调 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这类问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一国实施立即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 由一个设限国快速扩散到多个设限国, 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绿色壁 垒措施正在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及时收集, 跟踪, 分析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 也可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
其次, 重视科技投入, 发展绿色产业. 利用绿色壁垒带来的启示, 针对性提高产品的生产标准, 尽管前期投入可能较大, 但通过研发升级产品, 打造 ' 绿色' 健康品牌, 加大升级产品的宣传力度, 借助当前对塑料微粒关注度日渐提升的机遇, 提早介入占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