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消息, 縱觀近些年, 中國企業收購日本家電巨頭, 早已不是什麼大新聞了. 2011年, 聯想集團收購日本NEC筆記本業務;海爾公司收購三洋白電. 2016年, 美的收購東芝白電;富士康收購日本夏普. 2017年, 海信接盤東芝電視……事例不勝枚舉. 顯然, 中國家電高唱凱歌的背景下, 日本家電品牌似乎迎來了大潰退局面.
不過, 根據近日本電機工業協會(JEMA)發布的2017年日本國民生活使用家電的實際國內出貨額報告, 2017年日本白電市場供貨達到2.3479萬億日元, 這一數值不但比去年增長2.0%, 而且還創出了自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一邊是日本家電的滑鐵盧, 另一邊則又是日本家電出貨的持續增長, 真讓人鬧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都知道, 日本製造企業對技術有著偏執的追求, 往往為了讓產品提高1%的性能, 不惜投入30%的成本, 使得創新節奏放慢, 而這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 它註定無法跟上市場的變化, 競爭力的衰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另外, 日本企業的風格也一向比較保守, 制度僵化, 體系臃腫的大企業病普遍存在, 這就導致了日本家電企業過於刻板的思維僵局.
其實說白了, 日本家電企業之所以競爭不過中韓廠商, 絕對不是 '技不如人' , 而是在企業管理以及觀念上的故步自封. 而這一點對正在加快全球布局的中國企業來說, 絕對是最為看重的, 中國企業藉助收購日本家電巨頭, 將自己的全球銷售網路與日本家電品牌深厚的技術沉澱相結合, 致力於深度挖局全球市場.
事實上, 儘管三星, 夏普等日本家電品牌打上了中國的標籤, 但聰明的中國商家並沒有改變日本家電深植於骨血之中的 '味道' , 無論是本土化運營, 還是針對性的創新, 都旨在實現實現對當地需求的深度挖掘.
需要指出的是, 2017年日本市場需求膨脹除了本土化運營戰略外, 還與消費增稅前的 '搶搭政策末班車' 需求, 以及消費者偏好變化帶來的需求增長密切相關. 從市場熱銷的產品來看, 節能產品與物有所值的產品都十分受歡迎, 比如隨著雙職工家庭增加能節約時間的家電更受歡迎, 大容量的冰箱和洗衣機等等.
曆經持續的市場低迷之後, 日本白色家電產業創下20年的最高反彈空間, 這似乎也意味著, 過硬的技術品質, 再加上合適的營銷戰略, 就一定能獲得新的商業機會和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