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勤2017年:總出貨9600萬台, 營收超38億美金

1.華勤公布2017年業績: 營收超38億美金, 總出貨量9600萬台; 2.機構: 大陸手機市場悲觀時刻不會太久, Q2料見向上拐點; 3.手機市場已飽和 但智能手機平均售價漲幅創紀錄; 4.董明珠投資銀隆一年後:創始人退位 多位格力高管接手; 5.特斯拉員工自揭家醜 Model3電池生產和品控問題不小

集微網推出整合電路微信公共號: '天天IC' , 重大新聞即時發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網, 積微成著! 掃描文末二維碼添加關注.

1.華勤公布2017年業績: 營收超38億美金, 總出貨量9600萬台;

集微網 1月28日消息


近年來,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商不斷壯大, 也帶動了國內ODM產業大發展. 在手機領域, 誕生了多家全球領先的ODM廠商. 其中, 華勤與聞泰目前都處於智能手機ODM第一陣營. 這兩家廠商分別承擔了華為, 榮耀, 紅米, 魅藍等品牌手機設計, 研發, 生產. 可以說他們是這些成功品牌背後的英雄.

日前, 國內手機與平板電腦ODM公司華勤通訊公布了2017年業績. 根據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7年公司總出貨量9600萬台, 其中大部分為手機, 同時還包含平板, 筆電, IoT等產品. 營收方面, 2017年營業額超38億美金, 同比增長超過20%.

值得注意的是, 2017年9月發貨量達到1120萬台, 這也是公司首次實現單月發貨量千萬台. 華勤表示, 目前公司產品涵蓋手機, 平板, 筆記本, 伺服器等多個領域, 助推公司連續六年30%的複合增長率.

在資本層面2017年華勤也實現了突破. 2017年12月底, 華勤成功完成8.7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此輪融資由英特爾投資和華創投資共同領投, 其他參投方包括清華控股旗下產業併購基金清控金信資本, 武嶽峰資本, 華登國際, 北極光創投和智路資本等. 此外, 華勤在八年前投資的外協工廠光弘科技在2017年底實現了A股上市.

對於公司未來, 華勤通訊總裁邱文生表示, 未來三年要對公司做3個結構優化:

1.產品布局多元化: 拓寬產品線覆蓋面, 凸顯產品線優勢.

2.客戶隊列全球化: 提高海外客戶佔比, 優化客戶隊列結構.

3.人力儲備戰略布局二線城市: 形成以上海, 西安, 東莞, 無錫四大研發中心加東莞, 南昌兩大製造中心的 '4+2' 模式. 優化人力布局, 提升員工幸福感.

對於當前的ODM行業, 邱文生也給出了自己的五個預判: 


1. 目前手機行業, 799-999價位的機型基本被ODM壟斷, 預計2018-2019年, 華勤還將進一步上探1299-1499價位機型, 未來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2. 未來兩年, 華為與小米為代表的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華為, 小米可能超越蘋果, 成為全球手機銷售量前三的品牌公司, 未來手機品牌大者恒大, 寡頭趨勢明顯.

3.手機, 平板ODM行業競爭將進入最後的階段, 行業格局將日趨明朗.

4. 筆記本ODM從台灣向大陸轉移, 這將給筆電業務創造更多的機會.

5.縱觀全球經濟, 未來將形成中美兩足鼎力的格局, 因此, 未來華勤要堅持立足中國, 同時全力以赴投入美國市場, 積極開拓美國客戶.

資料顯示, 華勤建立於2005年, 產品涵蓋智能手機, 平板電腦, 筆記型電腦, 伺服器和IoT產品等. 總部位於上海, 並在西安, 深圳, 無錫, 香港, 東莞, 南昌設有研發中心, 運營中心和生產基地. 目前, 華勤擁有員工15000餘人, 其中, 辦公室人員4000餘人, 研發人員佔65%. 截止目前, 華勤智慧財產權申請2531項, 集團智慧財產權授權1666項, 集團專利申請1898項, 集團專利授權1129項.

2.機構: 大陸手機市場悲觀時刻不會太久, Q2料見向上拐點;

證券時報網報導, 新年初始, 大陸曾經火爆的手機產業鏈卻跌跌不休一片慘綠. 在整體出貨趨緩的背景下, 蘋果等各大手機公司砍單消息不斷, A股手機供應鏈族群現大幅調整, 安潔科技, 長盈精密等手機產業鏈個股股價甚至呈現腰斬. 據研調獲悉, 去年下半年智能手機市場銷量下降有結構性因素, 受供應鏈影響, 多家手機公司將原本在去年第四季發布的新品延至今年上半年, 預計今年上半年市場景氣可望提振, 且第二季可望再現向上拐點.

去(2017)年下半年開始, 大陸市場手機銷量下滑較為明顯, 部分A股手機供應鏈公司業務進展不如預期的情況也在去年底出現. 據大陸工信部發布資料顯示, 大陸去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61億支, 年減11.6%; 其中, 12月出貨量4,261.2萬支, 年減32.5%. OPPO副總裁吳磊表示, 這是近十年來中國手機市場從沒見過的. 與蘋果砍單消息相比, 作為全球最大手機市場的中國市場銷量突然下滑的消息, 加劇了市場悲觀情緒.

有手機品牌高層表示, 由於手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市場資源快速集中, 中國手機市場格局由原來的 '倒三角' 演變為 'T' 型格局, 頭部品牌繼續擴張產品線, 高中低價位全面洗牌; 隨著4G手機換機潮結束, 換機周期拉長至22個月, 與之對應的全球平均換機周期為19個月.

據資料機構發布的2017年線下市場銷售報告顯示, 中國市場各大品牌銷量中, 蘋果, 華為出貨量保持平穩波動, 小米觸底反彈, 其他多數品牌出貨量呈現下滑趨勢. 其中, OPPO, vivo銷量在去年線下市場更呈現螺旋式下降, 1月兩家公司線下銷量分別約810萬支和710萬支, 但到了12月已分別下滑至570萬支和520萬支, 分別下滑約29%和27%. 遭遇資金鏈問題的金立, 去年12月線下銷售量較去年1月下滑約31%, 魅族同期下滑約47%.

對於智能手機成長周期時否到了拐點時刻? 企業與行業分析師看法仍樂觀.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閆占孟表示, 此輪手機市場下滑主要是中國市場經曆2016年高速增長市場容量達到峰值, 自然回檔形成的, 先前預計中國市場手機出貨量將在2017年第二季開始回檔, 實際發生下滑是在下半年, 基本上符合預期.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 今年第一季手機供應鏈受到蘋果及大陸國產品牌手機砍單因素影響, 加上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趨緩及部分公司資金鏈緊張的負面情緒, 觸發了先前獲利豐厚的投資者離場, 概念股整體進入悲觀時刻. 但這種悲觀情緒可望在第二季改觀, 今年第二季智能手機新品將密集發布, 加上蘋果在下半年儲備有不少動作, 預期行業將在第二季出現上行拐點.

而對於2018年市場整體走勢, 多家上市公司亦表達了樂觀的情緒. 手機ODM公司高層表示, 去年底手機銷量下滑有結構性的因素, 往年第四季會有大量新產品發售, 但由於供應鏈等原因, 各家搭載新技術的新機型都推遲至2018年上半年發布, 因此2018年上半年將一反過去常態, 有大量新產品發布, 可望使上半年手機行業呈現 '淡季不淡' . 此外, 中國手機品牌在2018年將大舉進軍海外市場, 亦可望提振手機產業鏈. 精實新聞

3.手機市場已飽和 但智能手機平均售價漲幅創紀錄;

新浪數位訊 1月26日上午消息, 來自市場研究GfK的數據顯示, 在過去一年, 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漲.

雖然在世界很多地方, 智能手機的銷量增長率已經大大減慢, 但根據GfK的數據顯示, 去年第三季度, 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以創紀錄的速度上漲, 第四季度再次上漲. 消費者平均每年支付363美元, 同比增長10%. 這也是季度增長最快的一個季度.

若對比2016年和2017年的第四季度, 全球範圍內, 手機的銷量僅有1%的增長; 但銷售額大幅增長了11%

中國手機銷量負增長 但銷售額增長了17%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數據是, 對比這兩個季度, 中國的手機銷售數量甚至出現的負增長, 銷售額卻增長了17%.

這意味著, 雖然新手機不再像之前賣的那麼多, 但人們會願意掏更多的的錢買新手機.

GfK將這一特別走勢歸功於無邊框手機的大規模誕生, 這類手機大多是旗艦產品, 並逐漸向中端蔓延, 在2017年第三, 四季度尤其明顯. iPhone X是一個明顯例子, 它將旗艦手機的售價提升到了萬元檔.

除了第四季度, 他們還對比2016與2017兩個整年的走勢: 2017年全世界所有手機銷量比去年增長了3%, 但銷售額增長了9%, 這再次表明了平均售價的上漲.

2016和17兩年, 手機銷量與銷售額對比

手機市場已經接近飽和, 對廠商們來說, 這不是好消息; 但對用戶來說, 更激烈的競爭, 會讓製造商們努力研發出更好的產品.

去年我們已經看到了無邊框手機開始普及, 或是蘋果的面容ID這種新技術的誕生, 廠商們需要絞盡腦汁做出創新和差異化才能吸引用戶, 讓他們有換機的慾望, 並掏更多的錢來買新產品. (曉光)

4.董明珠投資銀隆一年後:創始人退位 多位格力高管接手;

圖片來源: CFP

一個讓董明珠堅定看好且賭上全部身家, 迅速躥紅成為各地政府座上賓的企業, 卻上演了創始人退位的一幕.

採訪 | 《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嚴凱

文 | 梁宵 編輯 | 馬吉英

計劃之中還是意料之外?

在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新能源一年之後, 這家公司開始從上到下的人事更迭: 創始人魏銀倉辭任董事長, 多位有格力背景的高管接手了採購, 財務, 品質, 生產技術等核心業務, 佔據了銀隆七位副總裁之中的四席.

格力和銀隆方面都表示, 前格力員工跳槽銀隆屬於個人行為, 但在眼下這個特殊的時點依然不免引發外界的進一步解讀——距離2018年5月格力電器董事會換屆不到半年, 董明珠是否會連任格力電器的董事長? 如若有變, 銀隆會接續成就她的下一段商業征程嗎?

儘管這恐怕不是董明珠的初衷.

現在看來, 2016年10月底的那次臨時股東大會是一個轉折點. 彼時, 很多媒體以 '董明珠因為現場沒有鼓掌而當場發飆' 來還原了當時的情景.

實際上, 真正讓董明珠動氣的是, 這次大會否決了她籌劃已久的格力收購銀隆的籌資方案, 即定向增股的方案——如果通過的話, 董明珠將會出資近10億元增持格力電器的股票, 將個人持股比例從當時的0.74%上升到1.3%, 躍升為第四大股東, 這無疑會進一步強化其在格力的話語權, 當然, 也就不會有她以個人全部身家, 舉債進入銀隆的後續故事了.

是的, 如果是這樣, 故事就是另一副模樣.

反客為主

1月17日, 據媒體報道, 魏銀倉已經辭去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職, 由原總裁孫國華接任, 魏已不直接參与公司經營管理. 該報道還指出, 銀隆的核心業務分管副總裁多由有格力背景的員工接手, '格力系全面進入銀隆' .

對此, 銀隆內部人士向《中國企業家》證實, 上述屬實. 而格力方面則回複, '全面的說法肯定不屬實' , '這是個人行為, 跟格力無關' .

而後, 孫國華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的時候, 回應了魏銀倉辭任以及格力系員工進駐的問題, 指出自2017年5月份以來, 魏因身體原因多次入院治療, 不能夠正常工作, 不適合再履行董事長職責, 為此, 魏銀倉向董事會提出辭任董事長職務; 而有著格力背景的高管加入屬於正常的人才流動.

不過, 他將董明珠對銀隆的影響力一筆帶過, 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 '新引入了如董明珠, 萬達, 京東等知名人士和企業作為戰略股東, 每位股東在每次董事會上均為銀隆的發展建言獻策, 提供不同資源支援銀隆發展' .

董明珠對銀隆的影響, 顯然遠勝於一般股東.

珠海市商事主體登記許可及信用資訊公示平台顯示, 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認繳註冊資本為11億元, 第一大股東珠海市銀隆投資控股集團持股25.98%, 董明珠個人持股17.46%, 為第二大股東. 而且, 根據媒體報道, 2017年4月, 董明珠到訪深圳巴士集團, 其身份不僅為格力電器董事長, 還是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 一起陪同訪問的還有珠海銀隆的副總裁和總經理.

當時, 《中國企業家》曾問過董明珠這個問題, '如今雙重身份, 是不是需要避嫌? '

'有什麼嫌不嫌, 不要幹偷雞摸狗的事情, 不要替個人牟利就行了是吧? ' 董明珠回複道.

實際上, 從第一天投資銀隆開始, 董明珠就已經拿出了 '主人' 姿態. 在宣布入股消息的2016年中國製造高峰論壇上, 董明珠就當仁不讓地代表銀隆喊話, '我今天在這裡代表銀隆說一句話, 你用了銀隆車, 十年保證不換. ' 而同時到場的魏銀倉則呼應道, '以後聽董總的. '

在外界看來, 魏銀倉也是位個性十足的企業家, 面對外界對鈦酸鋰電池技術的質疑時, 他會情緒激動到拍案而起. 提到電池的安全問題, 他甚至有些口無遮攔地指出 '三星一直爆炸, 蘋果也快了' .

但這樣一個氣勢和雄心十足的人, 在氣場強大, 光環加身的董明珠面前, 則選擇收斂了自己的稜角. 2017年在央視《對話》節目發生的一幕, 足以說明.

當時, 董明珠指出, 不僅是銀隆, 汽車業普遍存在粗製濫造的缺陷. '有一天我們倆還吵了一架, 就因為車的事情. 我一看, 縫隙那麼大, 他 (魏銀倉) 說, 你去看別人的車, 都是這樣. 我說, 那不行, 你必須給我做到無縫對接, 沒有理由說做不到. '

'日本的車90萬, 我這車才多少錢? ' 魏銀倉試圖解釋.

'就是這個錢, 你能做到90萬的品質, 那就是你的水平. ' 董明珠堅持.

魏銀倉有些無奈, '我 (造車) 才幾年的時間? 你總要給我一點時間. '

但董明珠覺得這個時間不能給, '現在必須是奔跑. 我們在每一個細節管理上, 一定要有嚴格甚至是苛刻的標準以及檢測手段, 不漏掉任何瑕疵. '

主持人問魏銀倉: '要把從前的走路變成跑步甚至衝刺, 能勝任嗎? '

魏銀倉答: '儘力而為. '

台上的董明珠馬上 '懟' 了回去: '什麼叫儘力而為? 作為公司的一把手, 必須 (勝任) . 除非你不在其位. 在其位, 謀其政, 必須用極致的眼光要求你的隊伍. 這沒有什麼儘力而為的事情. '

此時魏銀倉的表情略顯尷尬. 但他並不否認, 董明珠的到來, 給銀隆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別在產品質量上, 我們真正領略到格力的管理手段, 對工業產品追求的完美性. '

而董明珠帶給銀隆的改變, 或許才剛剛開始.

'董明珠是銀隆第二大股東, 肯定要對自己投資的企業負責, 也會把她對供應商質量, 內部管理的要求帶進去, 所以 (銀隆) 從供應商質量控制, 內部人員架構, 銷售等流程上都會做出調整. ' 一位格力內部人士表示.

供應商與銀隆之間的債務 '羅生門' 恰如 '冰山一角' . 目前雙方各執一詞, 供應商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設備公司聲稱銀隆惡意拖欠貨款, 但孫國華則指出是由於2017年以來銀隆的質量控制開始加強, 在這個過程中對不合格供應商和配件進行了全面排查, 思齊屬於其中之一, 所以銀隆拒付部分貨款.

誰是誰非尚無定論, 但可以預見的是, 未來在董氏作風的影響下, 銀隆在供應商管理, 內部管理上會更加嚴格, 或許也會帶來更多衝突, 而事已至此, 已經是魏銀倉所無法左右了, 或許, 也是其有意放手. 一位採訪過魏銀倉的記者曾透露, 後者非常低調, 而且身體欠佳, 或許無心戀戰.

'同意接受董明珠的投資, 並使之成為銀隆的第二大股東, 魏銀倉對今天的變化應該是有心理準備的. ' 一位行業人士指出.

董氏加速度

誰都不能否認, 董明珠的到來, 確實給銀隆帶來了新的希望.

首先就是資本. 對於銀隆的投資, 董明珠可以說是出錢出力, 不僅是押上全部資產, 更是全部的信用背書. 與她一起入股銀隆的, 還有中集下屬企業, 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四家企業.

當時魏銀倉就透露, '萬達集團並沒有做盡職調查, 完全是看在董總的面子. ' 而王健林在接受採訪時也證實, '沒有經過什麼深思熟慮, 就是相信董總. '

把全部身家押注於此, 董明珠為銀隆的發展鋪路搭橋, 搖旗呐喊, 更是不遺餘力.

剛剛過去的2017年, 在珠海銀隆的大多數重要場合, 都會有董明珠的身影.

2017年5月9日, 南京溧水經濟開發區的銀隆新能源 (南京) 產業園項目開工儀式上, 除了董明珠和魏銀倉, 參加的嘉賓還有蘇寧雲商董事長張近東, 江蘇省委副書記, 南京市委書記吳政隆, 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等政府官員. 據稱, 董明珠在半年內先後四次前往溧水, 最終促成該項目落地.

之後, 董明珠更是帶著銀隆開啟了馬不停蹄的狂奔模式, 2017年7月份, 金灣區的銀隆新能源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計劃新增總投資約200億元, 同月, 銀隆與四川攀枝花簽署了至少50億元的新能源產業園的投資計劃, 並宣布收購南京客車公司項目; 8月, 銀隆跟洛陽市合作簽約, 在洛陽打造銀隆新能源 (洛陽) 產城融合產業園, 總投資150億元; 而天津的銀隆產業園, 據說總投資將達到350億元——不完全統計下, 銀隆2017年簽署的投資意向就近千億元.

'利用董明珠的名氣和資源謀求銀隆發展, 這應該是兩人 (魏銀倉和董明珠) 的共識. ' 有知情人士稱.

孫國華提供的數字表明了過去一年的成績, 2017年銀隆新能源汽車交付數量為6356輛, 相比於2016年的4771輛, 同比增長了33.2%. 與此同時, 銀隆還拿到了京東物流的訂單.

加速快跑的銀隆, 意在衝刺IPO.

早在董明珠聯合萬達等企業入股之際, 就有傳言指出, 那次增資入股其實是Pre-IPO, 銀隆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上市事宜; 不過, 這個消息直到2017年5月份才得到證實, 當月, 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 並進行受理公示. 不過目前變局頻出, 也給銀隆的上市之路進一步增加了不確定性.

兩手準備

銀隆IPO另一個不利因素, 則與一直推動其全速奔跑的董明珠有關. 某證券分析師表示, '證監會在上市前就審核這一問題, 除非她 (董明珠) 辭去格力的職務, 否則不排除會因此導致珠海銀隆上市擱淺. '

要做出選擇的, 不僅是董明珠, 還有格力.

格力電器顯示, 作為董事長的董明珠本屆任期從2012年5月25日至2018年5月31日. 一直以來, 大股東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關係就很微妙, '父子' 矛盾更是不斷升級.

2016年11月, 董明珠辭去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董事, 法定代表人職務, 有人猜測, 這可能是董離開格力電器的序幕. 但也有格力內部員工指出, 出事情的時候, 大家都會罵董明珠, 但是要選擇誰來主持格力大局, 還是會選她.

尤其是這兩年, 格力電器的業績正在穩步回升, 2017年三季度財報顯示, 格力電器營收1108.75億元, 同比增長34.51%, 淨利潤154.61億元, 同比增長37.68%. 用董明珠自己的話來說, 從2012年她獨自執掌的五年裡, 格力的營收是過去21年的1.9倍, 利潤則是過去21年的近4倍——這種盈利能力無疑會增強董明珠連任的籌碼.

不過目前倒董派和挺董派的角力態勢尚未明朗化, 董明珠則要為她的下一步做出準備. 如果不再連任, 董明珠27年的格力生涯將畫上句號. 而銀隆已有股東公開表示了對董明珠入主銀隆的樂觀態度.

銀隆, 或許就是董明珠為自己預留的退路. 不過, 為什麼做了近三十年空調的董明珠, 對新能源汽車如此情有獨鐘呢?

'很多人笑我在豪賭, 每個人有自己的權利, 只能說我這個賭的大一點, 不惜借債來投入. 我投入的不僅是一個企業, 而是一個產業. ' 在接受採訪時, 董明珠態度堅決, '我覺得新能源是中國製造業轉型的一次絕好的機會, 所以我願意賭, 我要投. '

從某種程度上, 銀隆也承載了董明珠在格力尚未實現的壯志. 2012年, 格力電器營收首次突破千億, 董明珠也在當時提出了 '2018年2000億' 的目標, 此後兩年, 格力順利實現了每年200億的增長任務, 卻在2015年經曆行業重整而導致營收收縮, 2016年也未能在收入上有大的突破, 2000億的目標或將流產. 而在董明珠看來, 銀隆完全可以做成一個千億級的企業.

但現在或許言之尚早. 孫國華透露, 2017年銀隆營收80多億. 這與之前提出的2017年300億的銷售目標相去甚遠.

而且, 目前新能源汽車除了技術瓶頸之外, 還面臨政策上的不確定性. 以上市公司宇通客車為例, 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收入中, 政府補貼佔到一半. 2017年新能源客車的整體市場並不樂觀, 而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情況不會好轉, 或許還會更嚴重.

拋開這些不太有利的客觀環境, 銀隆還面臨著內外部利益相關方的重新梳理.

有部分銀隆供應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被拖欠貨款和新管理團隊有關, 現在接觸到的銀隆的生產, 技術, 採購人員多是空調行業出身, 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電動車行業的特點. 實際工作中則照搬空調行業管理供應商的辦法, 要求供應商簽質量保證協議, 亂開罰單. 但空調製造具有一致性要求, 而客車行業不同客戶需求各不相同, 以空調的質量檢驗標準要求客車供應商並不合適.

內憂外患——這讓人聯想到董明珠在格力電器初掌權柄時, 也曾遭遇同樣的境地——一方面經銷商劃地為王, 興風作浪, 脫離了格力的控制體系, 而在內部, 董明珠一貫的鐵腕手段和霸道的性格也頗受爭議, 她自稱在格力幹了二十多年, 與市場鬥, 與人鬥, 與自己鬥. 在她看來, 和諧都是鬥爭出來的. 她在《行棋無悔》一書中說, 自己喜歡劍拔弩張, 生死較量的場景.

可那是10年前, 甚至20年前的董明珠, 而今她已經64歲, 是否還能以她一貫的堅決和堅韌撬動銀隆, 複製在格力的成功?

至少從表面上來看, 這位雷厲風行的 '鐵娘子' 依然戰鬥力不減. 在前不久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 董明珠像往常一樣神采奕奕, 炮火十足, 並且再次加上了她慣用的結束語, '用格力的空調之外, 還要用格力的電飯煲, 打格力的手機, 坐上銀隆的汽車, 這是格力的未來. '

不過, 在台上一直為格力搖旗呐喊的董明珠, 或許內心也不免遺憾.

在很多場合, 董明珠都談到自己與格力 '生死相依' 的關係, 對她而言, 董明珠就是格力, 格力就是董明珠, 但實際上, 董明珠在格力僅佔0.74%的股份, 珠海國資委100%持有的格力集團佔據18.22%的控股地位——從這個層面上來說, 格力永遠都不可能與董明珠划上等號.

在未來的某一天, 也許銀隆可以. 中國企業家

5.特斯拉員工自揭家醜 Model3電池生產和品控問題不小

據CNBC北京時間1月26日報道, 據數名特斯拉員工——包括已經離職和仍然在職的員工——報料, 該公司 '超級工廠' (世界上最大的電池生產工廠) 存在的電池生產問題嚴重程度超過公司公開承認的水平, 可能會造成Model 3進一步跳票和出現質量問題.

上述特斯拉員工披露, 超級工廠電池生產存在的問題包括部分電池需要手工生產, 借用一家供應商的員工手工組裝電池.

特斯拉作為大眾化品牌汽車廠商的未來, 取決於Model 3的自動化生產. 逾40萬名客戶預訂了Model 3, 每人交納了1000美元訂金.

特斯拉已經因超級工廠存在的問題為由推遲了生產計劃. 去年11月1日,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信誓旦旦地向投資者表示, 公司在快速解決製造問題, 完成Model 3生產計劃.

據最近數月在超級工廠工作的特斯拉員工稱, 但1個多月後的去年12月月中, 製造Model 3電池的部分工作仍然由手工完成. 他們還透露, 特斯拉不得不從松下 '借用' 大量員工, 幫助完成手工組裝任務. 松下是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的合作夥伴, 向特斯拉供應鋰離子電池芯.

消息人士透露, 特斯拉距離大批量生產低配版Model 3電池還有相當大距離.

特斯拉發言人向CNBC表示, '在達到最高產能前, 部分生產過程將由人工完成, 馬斯克和首席技術官JB·斯特勞斯 (JB Strausel) 在第三財季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已經深入討論了這一問題, 這不會對我們生產電池的質量和安全產生任何影響. '

投資公司Stanphyl Capital高管馬克·施皮格爾 (Mark B. Spiegel) 向CNBC表示, '雖然我不懷疑特斯拉最終會解決Model 3生產面臨的問題, 但低配版生產成本至少約為4萬美元. 特斯拉只會象徵性地交付一些價格低於4.39萬美元的車型. 與預期的每年逾40萬輛相比, 銷售將相當地令人失望. 即使是只銷售高價車型, 特斯拉距離承諾的扭虧為盈也遙遙無期. '

特斯拉不能完成生產計劃是有曆史的. 它曾計劃2014年批量交付Model X, 但一直推遲到2016年.

去年馬斯克承諾第三季度交付1600輛Model 3, 但實際只交付了220輛. 馬斯克去年8月表示, 到2017年年底, Model 3周產量將達到5000輛, 去年11月改口說要到今年3月Model 3周產量只能達到2500輛, 6月份才能達到5000量.

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年底, 特斯拉交付了不足2000輛Model 3, 而且全是高價型號. 截至今年1月月中, 特斯拉沒有交付過一輛價格為3.5萬美元的型號.

消息人士透露, 超級工廠的問題可能影響特斯拉實現其縮水目標的能力. 跳票將打擊員工計程車氣, 是對客戶耐心的考驗, 助雪佛蘭, 日產和比亞迪等電動汽車競爭對手一臂之力.

但部分特斯拉投資者認為生產問題並不嚴重. 投資公司RW Baird分析師本·卡洛 (Ben Kallo) 當地時間星期二表示, '我們仍然相信特斯拉能增加Model 3產量, 早期客戶的正面評價會進一步拉動需求加速, 堅信Model 3的潛在市場將大於預期. '

數名前特斯拉工程師同意這一看法, 稱製造和質量問題應當能夠得到解決, '製造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解決存在的問題需要時間' .

消息人士披露, 一旦機器設備生產電池的速度與手工相當甚至更快, 特斯拉將開始 '歸還' 松下員工.

目前, 特斯拉在儘可能地減少超級工廠需要手工組裝的產品, 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但一名工程師警告稱, 自動化生產線還能全速運轉, '沒有任何冗餘, 因此一個環節出問題了, 整個生產線就得全停.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質量問題' .

據數名已經離職和仍然在職的特斯拉員工稱, 特斯拉許多品控員工相對缺乏工作經驗, 工作馬虎, 看到缺陷也不知道是缺陷. 他們說, 許多質量檢查員是臨時工, 沒有汽車從業經曆, 他們是特斯拉通過中介招聘的.

特斯拉承認部分員工相對缺乏經驗, 但表示從事電池生產的新招聘員工接受了 '大量培訓, 其中包括安全培訓' .

兩名在職工程師表示, 他們擔心鋰離子電池芯間距過小, 不符合最低標準. 他們警告稱, '相互接觸的電池芯' 會造成電池短路, 甚至起火.

這兩名工程師表示, 他們在公司內部反映了這一問題, 但管理層不當回事.

特斯拉一名發言人把這些說法駁斥為 '純屬虛構' , 並堅決否認公司發售的電池有問題.

這名發言人在發送給CNBC的電子郵件中寫道, '有關特斯拉交付配備有危險電池汽車的說法絕對是不準確的, 不符合所有證據和事實. '

這名發言人進一步解釋說, '特斯拉汽車中的每塊電池包含有數千個電池芯, 絕大多數相鄰電池芯電壓相同. 假設有兩個電池芯發生接觸, 由於電壓相同, 絕對不會引發任何危險, 是安全的, 與不帶電的兩塊金屬接觸一樣. '

特斯拉表示, 它通過多種途徑對電池進行測試, 其中包括振動和衝擊, 高溫和高濕度測試, 目的是確保電池芯相互不會接觸.

中國證券報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