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某空調企業的老總, 最近一段時間隔幾天就給筆者發一條微信, 這些微信的內容都是他所見到的新近一段時間冒出來的空調新品牌. 隔三差五地出現一個新品牌, 在過去一年的空調行業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 甚至很多的業內人士對新品牌的不斷湧現已經麻木而見怪不怪.
連續兩個年度旺季市場的井噴行情充分展現了國內空調市場巨大的需求空間和短期博弈的機會; 而以冰箱, 洗衣機和彩電為代表的大型家電產品在過去幾年中市場需求的遲滯不前在推動社會資源向空調行業滲透; 更為重要的是, 以格力, 美的和海爾為代表的主導品牌, 在產品銷售上的高定價策略, 給中小品牌的生存發展和新品牌的誕生, 提供了優越的產業生態環境.
只是, 在2018年度淡季階段行業出貨量依然保持同比增長的態勢下, 大量空調新品牌的出現, 也並不是意味著內銷市場的繁花似錦. 過去半年中, 中國空調產業的產能投資和品牌數量增加, 反而在進一步激化著供求矛盾. 新品牌不斷出現的背後, 是空調產業發展到當前階段催化出的多種亂象.
首先, '擦邊球' 品牌叢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國內空調市場的品牌秩序. 很多的消費者可能不會知曉, 他們在過去所購買的 '外資品牌' 的空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洋品牌. 通過在中英文LOGO上簡單的修改, 調整向外資品牌形象靠攏, 成為了當下空調行業新生品牌的一種集體行為, 松下, 三洋, 三星, 西門子是被小品牌模仿的集中群體. 2017年所有松下的 '擦邊球' 品牌的銷售總規模, 超過了真松下空調的銷售量.
外資品牌的受損是首當其衝, 但真正受損的是消費用戶. 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擁有天然的品牌競爭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 '擦邊球' 品牌屢見不鮮的直接原因所在. 簡單的品牌形象模仿, 可以讓很多的小品牌在終端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因為大量的消費用戶很難甄別外資品牌的真假所在.
其二, 產品隱患的大面積存在會影響空調產業的健康發展. 品牌可以混淆視聽, 但很多品牌的產品很難做到與外資品牌一樣的 '貨真價實' . 筆者了解到, 大量小品牌的空調產品, 基本都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能效等級標準, 為了追求成本優勢, 能效虛標成為了行業內小品牌群體內的普遍現象. 即便是自身擁有生產線的小型廠家, 在能效等級政策的執行上也並不完全規範.
更何況, 絕大部分中小品牌沒有自主型的檢測室, 開發平台(更勿論研發系統)和售後服務體系, 完全是依賴OEM及社會資源來推行自身產品的銷售. 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品牌建設也沒有詳細的規劃, 追求的是一種短期內的利益套現, 這種機會導向生存發展模式也會給產業生態帶來破壞作用.
現在, 以OEM, ODM方式切入空調行業的輕資產運營模式的風行, 該模式本身並不會對行業和市場帶來不利作用. 但是, 絕大部分小品牌, 新品牌缺乏產品開發, 升級和研發能力, 進而放大了OEM, ODM方式的負面影響.
黑格爾說, 存在即合理. 空調行業眼下能夠出現這麼多的新品牌, 也是因為市場和渠道對這些品牌有著充沛的需求資源. 然而, 上述現象擴散面積越大, 存在的時間越久, 消費用戶的利益就難以得到足夠的保障, 而最終損害的還是整個空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