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科研儀器: 敞開科研創新的大門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 共用經濟, 實質是把利用不充分的閑置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減少浪費. 但目前, 一些共用經濟模式盲目增量, 甚至玩噱頭, 炒概念, 反而造成資源浪費, 與共用經濟的初衷背道而馳.

經濟之聲推出系列報道《定義共用: 五個樣本的啟示》, 通過對五個共用經濟樣本的調查, 正本清源. 今天推出第五篇: 《共用科研 儀器 , 敞開科研創新的大門》.

中科院搭建 儀器設備 共用管理平台已上線設備價值超110億

'對於做科研來說, 儀器就像是人的眼睛一樣. 沒有儀器的話基本上是等同於盲人摸象. ' 在研究所工作的馬先生, 經常為找不到一件適合做實驗的科研儀器苦惱.

長期以來, 儀器設備 '封閉' 在科研院所, 不要說對社會開放, 就是內部相互使用也困難重重. 聽到國家頂級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搭建了 '儀器設備共用管理平台' , 開放共用科研儀器, 馬先生很興奮.

記者登錄 '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共用管理平台' , 大量科研儀器和圖片展現在眼前. 中國科學院裝備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張紅松說, 目前已經上線了八千多台大型儀器設備, 價值超過110億元. 這些設備不僅在科學院100多家研究所共用使用, 也向社會開放. '知道儀器, 你就搜索這個儀器; 如果你不知道, 那你可以說我要幹什麼, 搜索了就會有一些結果出來. 你去點預約的時候, 它就會蹦出一個窗口, 那裡面有一個聯繫人, 你跟他打電話. 如果這實驗做了, 你想長期來, 那我給你一個合法的身份, 你以後自己直接去登錄. '

解決 '有需求不能滿足, 有資源又不開放' 問題

中國科學院的共用模式, 符合共用經濟的基本要義, 利用的都是現有科技資源, 向社會開放. 資源的邊界開啟了, '有需求不能滿足, 有資源又不開放' 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科研人員有了更方便的技術平台, 創新創業也降低了科研成本. 舉個小例子, 離心機是一種常見的分離設備, 多數的生物化學研究課題都需要它, 如果按課題數量配置將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採取集中配置的方式, 把不同用途和規格的離心機統一管理, 放到共用平台開放使用, 大大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馬先生表示: '在以前沒有這些共用平台的時候, 經常使用的儀器可能只限於這個部門和科室裡面. 但是儀器共用平台建立之後, 你需要哪個儀器就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面很輕鬆地搜到, 然後預約, 就會方便很多. '

坐擁豐富科技資源的中科院, 依靠 '共用模式' , 脫胎換骨, 成了一所 '沒有圍牆的科學大院' , 幅射四方, 惠及大眾. 儀器設備共用管理平台已經在中科院15個大型儀器區域中心, 114個研究所成功應用, 目前有4萬多用戶.

張紅松介紹: '這個系統目前來說, 基本覆蓋了我們科學院在全國的主要城市. 這是一個跨城市的系統. 能夠實現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的一張網互相訪問. '

儀器設備共用管理平台喜人的數據背後, 是中科院多年來的積累. 10年前, 中科院就有了 '儀器設備共用' 的設想. 耗時10個月, 共用平台1.0系統在中科院10個大型中心部署完成. 隨後, 在2.0系統中, 可共用的儀器數量從最初的1000多台, 迅速增加到4000多台. 中科院又順勢推出了3.0系統. 在新系統中, 用戶可以做到即時監測科研數據. '儀器服務的好壞, 我在這個平台上都能夠查得到. 而且要簡化科學家的日常工作. 系統裡面有結算功能, 報銷也簡單化了. ' 張紅松說到.

共用科研儀器樣本: 注重服務和義務

從表面看, 這種共用很像租賃, 但租賃是以傳統經濟中資源的 '獨佔' 為前提, 只是簡單的買斷時間, '金錢換實物' , 而共用經濟則是建築在新經濟形態下社會資源社會擁有的理念之上, 從本質上是認為, 社會資源不應獨佔, 而應由全社會共有共用. 中國科學院共用科研儀器的樣本, 又不同於共用住宿, 共用停車, 贏利並不是核心訴求, 而是更具有公共性, 更強調服務, 更強調義務.

張紅松說: '大家為什麼去共用, 因為它方便. 設備放在這裡, 我們有義務把閑置的設備放在系統裡. 你用不的可以拿出來共用, 科學院不用還可以為社會服務. 企業可能需要, 大學的老師們他們需要. '

中科院科研儀器由於是依靠國家投入, 國家明確提出 '推動財政資金購置的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 , 所以科研儀器在共用時, 只收取實驗的消耗費用. 張紅松說, 如果是個商業行為, 它會收人力成本, '我們對外開放的時候只收取的是實驗本身的消耗, 比如水電費, 或者實驗耗材. 我們只收基本費用, 我們不再收額外的費用. '

注重服務和義務, 還體現在科研設備的維護, 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共用智能化實驗室主任史廣軍表示, 他們會根據用戶體驗, 提供更周到的服務. '從用戶的角度, 結合平台, 以微服務的形式, 滿足實驗室一些科研上, 管理上的個性化需求. '

張紅松表示: '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環境, 幫助科學家提高整體的科研效率. 這個時候, 這個系統你不用去宣傳, 它自然就共用了, 提高了整體的科研和創新能力. '

會否有更多渠道的科研儀器加入到共用平台?

目前, '中科院儀器設備共用管理平台' 還只是共用中科院所屬的科研儀器. 將來, 是否會有更多渠道的科研儀器加入到平台呢? 中國科學院管理資訊化技術與應用發展部主任焦文彬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們也希望把我們更好的做法向外部拓展. 科學院在這方面是非常開放的. 我們這個平台的能力建設也能夠支撐這樣的一種拓展. 技術環境在變, 需求也在變, 越來越提倡這樣的共用經濟, 確確實實能給很多青年學生, 科研工作者帶去加速器. '

科研儀器精密高端, 價格昂貴; 科學研究項目眾多, 經費有限. 這看似矛盾的兩端, 由於有了共用開放的服務平台而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有了正確方向, 有了政策支援, 有了制度保障, 我們相信, 科研儀器共用平台的發展一定是可持續的.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