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医疗四处扎根 | 政策壁垒仍待扫除

医药网1月10日讯 共享经济逐渐流行于医疗界.
共享医疗在辞旧迎新之际密集出现: 首个打出共享医生旗号的大医汇, 在推出 '夜市' 之后又上线自由约医; 广东威尔医院, 联合医生集团落户华南首个共享医疗中心; 上市公司中国中药宣布牵手佛山市中医院, 推出首家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
一系列落地背后, 2017年共享医疗因共享医生, 共享医院的出现渐渐走红. 但这并不是新事物, 国外已有诊所大楼等成熟的共享医疗模式, 国内的医疗, 药品, 检验和影像等领域, 此前分别以多点执业, 智慧药房, 第三方检验和影像等形式存在.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马常青调研指出, 2017年是共享医疗元年, 在上海, 杭州, 深圳等市出现了共享门诊, 医疗超市等各种形式的共享医疗.
连日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众多从业者皆表示, 共享医疗更像是一件 '新衣' , 将全产业链的共享模式进行集成, 糅合出化学反应. 但集成之余也面临种种挑战. 1月8日, 马常青调研发现, 共享医疗在国内落地面临风险控制, 政策约束和院际壁垒等难题.
马常青认为: '共享模式在其他行业都有撬动效应, 中国医改之前找不到可操作的落地模式, 医疗机构的设备等资源长期存在闲置问题, 机构之间相互独立, 竞争, 封闭, 这一壁垒现在可以通过共享医疗打破. 加上医务人员参与共享的意愿较高, 或许最终能盘活社会医疗资源. '
遍地开花
围绕医院, 医生的共享平台最早露面.
元旦刚过, 五个月前以 '共享医生' 首次在业内亮相, 去年12月底开业的大医汇, 又推出 '自由约医' 共享医生服务, 可直接对接全国医师多点执业需求, 并且患者可自由约诊平台上的医生和医生集团.
大医汇执行院长李志荣介绍, 目前与大医汇签约的医生达500余人, 签约时间分为半年和一年, 签长期合约的医生约300多人. 同时, 大医汇还先后与国内十家医生集团签约, 如冬雷脑科, 弘大影像, 杏林中医等位列其中.
'大医汇还可以共享医疗设备, 包括影像, 麻醉, 检验, 消毒室等. 我们的科室涵盖了公立医院80%-90%的服务, 现在没有住院部, 但可以提供日间手术. ' 李志荣说.
与其前后脚露面的是大医汇 '夜市' , 即在提供包括日间手术在内的日间门诊之外, 提供跟公立医院错峰的夜诊服务. 大医汇创始人詹智勇表示: '大医汇将实行一个医生, 一个诊金的方式, 从40块挂号费起步, 提供不同层次, 不同需要的医疗服务. 同时打造医生平台孵化器, 让更多的医生在大医汇 创业 , 组建更多医生集团. '
无独有偶, 同样诞生在广州市越秀区, 主打 'IAB+医生孵化器' 的华南首个共享医疗中心近日宣布成立.
记者了解到, 该中心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 配备MR, CT等多种医疗检查设备, 与第三方体检机构合作, 为医生及医生团队提供共享式诊室, 共享检验检测设备, 医疗云系统, 医生助理等配套服务, 为专家学者提供产学研平台, 孵化医疗高新技术产品. 目前该中心数量已扩展至11个, 落地范围由广州延伸到广东省内外城市, 未来将设置50个共享诊室, 预计总面积达到30000平米.
该中心也实现了医生一站式自由执业平台, 打出了医生孵化器的概念. 不过, 推出该中心的广东威尔医院, 联合医生集团林子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市场上主打共享医疗的平台越来越多, 但各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大家更希望看到医生在共享平台的执业, 可以改变原有的服务模式, 以患者为中心, 为医生服务, 这就需要集合医疗全供应链平台服务, ' 林子洪说, '患者, 医生追求的不止是硬件, 而是就医体验提升, 除了环境还要专门的人员进行预约, 分诊, 诊后管理, 患者健康数据管理等服务, 同时接通 药品 , 保险完善共享服务.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医疗全供应链共享平台. '
除此之外, 围绕检验科, 影像科, 药房, 消毒供应室, 超声科, 心电图, 手术室, 门诊等细分领域的共享也在陆续露面. 如企鹅医院CEO王仕锐向记者透露, 其正打造共享检验, 检测服务, 相关设备将像共享单车一样放在用户快速触碰到的场所; 康美药业, 中国中药等探索的智慧药房, 也带有很强的共享色彩.
马常青采取电子问卷调查方式, 共收集有效问卷128份, 调研结果显示, 受访者普遍对共享医疗持有乐观, 看好态度, 认为共享医疗是必然趋势的比例高达82.03%.
监管新考验
有心参与共享的 企业 遍布医疗产业链上下游, 但各家拿到的 '身份证' 存在差别.
记者注意到, 已成立的共享平台分为政府批复成立, 公立 医院 参与以及民营机构自发布局. 如国内首家 '医疗商场' 杭州全程国际Medical Mall,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新解百集团, 迪安诊断和百大集团合作建立, 拿到了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批复的共享医疗试点.
马常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参与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 公立医院, 政府牵头的优点是影响力大, 很快统筹资源, 但不够灵活, 如医生的收入分配. 民营机构比较灵活, 可以很快达成绩效分配, 在薪资待遇上更具竞争力, 但影响力较低, 可能难以吸引优质的医院, 医生加入. '
是否要让共享平台加入 '公立' 色彩, 是不少布局者思考的问题. 广东省卫计委原巡视员廖新波透露, 大医汇成立之前也曾犹豫是否要找一个有影响的医院做 '后台' .
究其原因, 共享医疗模式跟医生多点执业, 自由执业紧密相关, 而优质医生又大多在公立医院. 林子洪告诉记者: '多点执业现在已经变成区域化执业, 是省级注册, 医生可以在省内自由执业, 接下来会慢慢实现跨省执业. '
医生参与共享的意愿较高. 马常青的调研对象集中于医疗从业者, 占比87.5%, 其中临床医生占比73.44%. 其中大多数受访者从业年限较长, 超过10年的占比超过八成, 有96.88%的受访者表示, 自己愿意参加共享医疗服务.
但医院的态度依旧是多点执业落地的一大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直言: '似乎多点执业给三甲医院的院长带来了管理麻烦, 他的医生要用一部分时间到外面去工作. '
马常青也坦言, 国内对医师实行编制管理和定点注册管理制度, 虽近些年放开多点执业, 医生和部分医疗机构均希望更加自由流动, 但现实中的阻碍仍然普遍存在, 大家还是觉得多点执业对医院会有冲击, 导致医生, 患者资源流失.
'共享模式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共享资源之一, 跟硬件资源打通之后, 多点执业长期存在的落地难问题就可以解决, 也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干扰. ' 马常青说.
作为新事物, 监管, 许可政策和 法规 配套是绕不开的坎儿. 现有的管理规定大多按照传统医疗机构的要求设置, 在执业类型, 资质审批, 医疗规范和技术要求等方面不一定适用于共享医疗. 李志荣认为, 政策配套不足, 多点执业具体去哪里 '多点' , 体制内的医生如何平衡不同平台的时间, 利益等关系, 患者多点就诊如何开展.
林子洪告诉记者: '如何集合现有模式做突破, 让共享平台的服务扩大, 最迫切的还是政策支持, 但是各地会比较谨慎, 现在的多点执业省级注册, 医疗机构许可, 药品经营注册等政策都是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 我们一旦开了头, 后面的人就可以用了. '
廖新波则指出: '目前政策允许探索共享医疗, 但有一些法律障碍, 如杭州, 政府允许在非医院机构开展日间手术. 再追溯到第三方检查检验中心, 原先也是非医疗机构不能从事医疗检测, 这都需要进一步摸索. '
根据马常青的调研, 共享医疗在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难点, 受访者反映最强烈的阻碍是院际壁垒 (医疗机构间) , 占比81.25%, 政策约束和风险控制也是受访者较为担心的问题, 分别占比70.31和68.75%. 绩效分配, 行政干预和思想意识不足等也不可忽视.
马常青指出, 共享医疗的实现需要医院, 医生, 患者的共同转变. 他表示: '医生要打造个人品牌, 做好个人粉丝群, 包括医疗水平, 服务水平提升和沟通理念转变. 医院要转变管理思维模式, 患者现在认医院, 未来是认医生, 找准优质医生是最重要的. '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