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科思创业绩增长的引擎. '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 科思创中国区总裁盛秉勇(Bjoern Skogum)如此表示.
一家跨国企业的成功, 往往取决于若干关键市场的业绩表现, 显然在盛秉勇眼中, 营收占比达到总收入21%的中国市场显得至关重要.
十年前, 中国区业务仅占科思创全球业务的 10%, 而到目前, 这个比例已上升至 21%. 尤其是今年第三季度美国遭遇飓风后, 中国区业绩已超越美国, 成为科思创的第一大市场, 而未来科思创仍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在盛秉勇看来, 新能源汽车, 风能和轻型化材料将会成为科思创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力的增长点.
随着传统领域材料的不断升级和创新, 以及越来越多行业巨头的介入, 新材料市场的竞争正趋激烈. 科思创, 巴斯夫和杜邦等行业巨头也将进一步投身于电动汽车, 风力发电, 生物基材料, 二氧化碳等领域.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 新材料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因政策的扶持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 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了6500亿元, 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 并在 '十二五' 期间, 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正因如此, 科思创不断加大在华投资. 截至目前, 科思创在上海奉贤区总价值高达31亿欧元的工厂已基本建成, 即将开始下一步的创新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 科思创不仅将集团三大业务中的聚碳酸酯全球总部移师上海, 还将亚太区研发中心设在上海. 盛秉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未来科思创仍将加大在漕泾的投资' .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市场对于材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针对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科思创未来有没有继续增加投放产能的计划呢?盛秉勇就此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目前科思创在中国的产能可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扩产尚不会很快发生.
科思创来源于拜耳, 其前身是拜耳的材料科学部门. 2014年, 拜耳提出剥离该部门的计划, 以期在未来专注于制药和农业等生命科学业务. 2015年9月, 材料科学部门正式从拜耳剥离并更名为科思创. 一个月后, 公司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IPO, 募资15亿欧元, 拜耳彼时持有公司约69%的股份. 随后拜耳不断稀释在科思创的股份. 最终在2017年9 月, 科思创与拜耳公司签订了控制权终止协议.
2017年, 科思创高管团队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刚刚经历业绩不断攀升的科思创此时出现频繁的高管调整会否对公司在华战略产生较大影响?盛秉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高层的调整不会对科思创在华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因为中国市场在科思创的业务版图中举足轻重. '继续维护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增长是科思创的战略. ' 盛秉勇补充道.
事实上, 科思创自剥离之后, 业绩一直在增长. 2015年, 科思创的总销售额达到120.8亿欧元, 同比增长2.7%.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与2014年相比增加41.3%, 达到16.4亿欧元. 2016年, 公司的净收入也从3.43亿欧元增长至7.95亿欧元, 增幅超过一倍.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 科思创在2017年第三季度创造了公司历史上最为强劲的一个季度. 净收入较2016年第三季度上涨89.6%至4.91亿欧元. 同时,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50.2%和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