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 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電子展 (InternationalConsumerElectronicsShow, 簡稱CES) 在拉斯維加斯如期 '開張' , 三星毫無懸念的再次成為 '夜空中最亮的星' .
不過, 這次的三星有些特別.
身在展會現場的中怡康品牌中心總經理左延鵲表示: '三星的展台很炫酷, 主題概念性的布置使得我們看不到產品的標籤, 描繪了一個萬物互聯, 智慧生活的畫面. '
中國家電網總編呂盛華則在展廳感歎道: '三星的展示充滿了情懷, 讓智能互聯生活觸手可及, 讓連接更簡單, 讓智能更便捷, 覆蓋了不同的生活場景. '
三星的智能物聯網戰略, 除了征服拉斯維加斯現場的觀展人, 也讓一眾國內消費者歎服不已. 在了解到三星物聯網戰略要打造 '無界' 互聯生活時, 網友們脫口而出: 智能王國!
萬物互聯照進現實
CES展會正式開幕前的1月8日, 三星正式發布智能物聯網 (IOT) 戰略願景, 2020年之前實現旗下所有設備接入物聯網, 基於開放, 穩定, 智能的智慧物聯 (SmartThings) 平台建立開放的物聯網生態系統, 通過家居, 移動, 辦公場景的齊頭並進, 打造無縫互聯新體驗.
在家居生活中, 三星智能電視和FamilyHub冰箱將在智慧物聯 (SmartThing) 平台上運行, 作為智能交互中心來監控和控制所關聯的設備. 比如, 可以通過智能電視調取冰箱內部的即時畫面, 可以通過電視或冰箱大屏看到門外的來客等.
在辦公生活中, 三星筆記型電腦Notebook9為那些在離開公司卻沒有結束工作的員工提供了強大的電源保障, 便攜功能和性能表現. 55英寸的電子白板Flip, 可以與團隊成員的智能手機或筆記本無縫連接, 簡化辦公協作實現了更便捷的內容共用.
無縫智能互聯背後的 '基礎設施' 建設
三星的全景式智能互聯布局堪稱氣勢恢宏, 從硬體產品到系統平台, 從單品智能到互聯生態, 從基礎設施到頂層設計, 三星的智能物聯網戰略絕非一蹴而就.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 三星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140億美元. 今後, 三星還將通過SamsungNEXT加大對突破性技術投資力度, 加速向軟硬體綜合型企業轉型. 2018年, 三星人工智慧中心(AICenter)擁有的位於多倫多, 蒙特利爾, 劍橋(英國)和俄羅斯的4個實驗室, 將與三星在韓國和美國矽谷正在推進的研發以及併購相關公司等相互配合, 推動三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
三星電子總裁兼CE部門負責人金炫奭(HyunsukKim)表示, 三星一直致力於加速讓物聯網惠及全民, 2020年以前三星所有連接設備都將實現智能化,這些技術進步都將讓消費者從無縫互聯生活中受益.
2018年春季, 三星將整合旗下的物聯網應用, 將SamsungConnect, SmartHome, SmartView和更多平台統一到智慧物聯 (SmartThings) 應用程序當中, 此外, 三星還宣布將HARMANIgnite平台接入智慧物聯 (SmartThings) 雲平台, 將物聯網體驗從智能居家帶到汽車設備中. 如此一來, 用戶只需一個APP就可以輕鬆管理智慧互聯的家居生活.
同時, 三星還會通過Bixby將個性化的智能服務應用到更多設備. 三星正在與無線運營商和寬頻提供商合作, 進行5GLTE網路連接試驗, 其速度比目前的4GLTE快100倍.
由於更大規模的連接要求更高的安全性, 三星宣布將值得信賴的三星Knox技術整合到包括智能電視, 智能標牌, 以及更多的移動產品和智能設備在內的物聯網設備中. Knox技術包括硬體安全系統和韌體更新, 以確保物聯網設備處於安全保護中.
除此之外, 三星還攜手全球最大物聯網標準化機構 '開放互聯基金會' (OCF) 在全球的合作夥伴, 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三星ARTIK晶片, 空調, FamilyHub冰箱均已達到物聯網的互聯操作標準, 已經順利通過了該組織認證.
三星的模範生效應
在智能家居發展過程中, 產品或場景的 '碎片化' 已經成為行業的 '頑疾' . 在單品智能不斷升級的基礎上, 將單個智能產品, 場景通過統一的標準或平台連接起來形成開放的生態系統, 就是三星智能物聯戰略的核心內容.
目前, 國內智能家居行業和企業還存在明顯的短板. 一方面, 單純的智能家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 智能家居概念有待向智能互聯生活的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 國內企業的單品智能還有待改善, 企業自主平台的認同和合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此次, 三星智能物聯戰略的發布, 將對行業的發展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重新定義, 把偏安一隅的智能家居發展為無界無縫的智能互聯生活. 第二是, 加速聚合, 依靠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標準化機構形成向心力, 加速主流企業的聚合, 推動全球智能互聯生態系統建設. 第三是, 跨界融合, 在無界概念的帶動下, 品類與品類之間, 企業與企業之間, 行業與行業之間, 上下遊之間的跨界合作將會加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