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成中美暗戰犧牲品 | 打壓華為被美國當成籌碼

界面新聞 作者: 饒文怡

彷彿是一場黑色幽默, 華為上下信心滿滿的通過運營商渠道把手機產品打入美國市場一事, 在落槌前的最後一刻被喊停.

18名國會議員聯名發出的一封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 主席Ajit Pai的郵件, 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些議員在郵件中提出, 出於安全問題的擔憂, 要求FCC對華為與美國運營商的合作展開調查.

在這些議員的筆下, 華為彷彿已經成為了滲透進美國電信行業的一個野蠻人: 不僅會窺視美國企業的日常行為, 還對它們一直珍視的智慧財產權視若蔽履; 因此, 在他們的眼中, 華為 '根本不能被相信, 且有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

迫於這重壓力, AT&T不得不終止了和華為的合作, 前期的努力最終化為竹籃打水.

這並不是華為第一次在美國市場受挫了.

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了華為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美國始終是這家公司邁不過去的坎. 此前, 華為曾經多次嘗試進入美國市場, 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早在2010年, 華為就曾試圖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路業務, 為此, 它們多次遊說美國政府, 希望獲得對方的許可, 但美國政府最終以 '國家安全' 為由拒絕了這筆交易.

2011年, 華為與伺服器技術公司3Leaf Systems達成協議, 準備以200萬美元收購對方, 但這筆交易同樣被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以擔憂 '技術輸出' 為名幹預, 最終以流產告終.

2012年, 華為更是和中興一道, 被美國國會出示了一份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 兩家企業 '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都是威脅, 且無法自證清白' , '建議美國與這兩家企業劃清界限' .

一系列煩擾的結果是, 2013年,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 要求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不得私自購買資訊技術系統, 尤其是來自中國的IT設備. 這基本上鎖死了華為向美國市場銷售網路設備的可能.

此路不通, 華為在之後選擇了通過終端產品以及企業業務叩開美國市場的大門. 其中, 智能手機算是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力量.

要想真正把手機產品打入美國市場, 和運營商合作本來是最重要的一個方式, 而華為也已經幾乎完成了必備的整個流程. 只是議員們的審視, 又在最後一刻切斷了華為和運營商之間的聯繫.

至少, 在美國時間1月8日之前, 華為不少員工們還是對能夠和AT&T正式達成合作, 敲開美國市場大門感到充滿期待, 在他們的朋友圈中, 華為在當地的大幅廣告隨處可見. 為了這次大動作, 它們甚至請來了近年火爆的 '神奇女俠' 蓋爾·加朵來為產品月台.

他們也許沒想到, 在正式發布會的前一個晚上, 華為會遇到長久以來衝擊美國市場的最大一次挫折.

不過, 在這條路上, 華為並不獨行.

長久以來, 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商業暗戰就在不斷進行. 除了華為之外, 國內的另一家通信行業巨頭中興也在過往一直在美國市場磕磕碰碰.

此前, 中興美國公司被指控向美國制裁的國家伊朗出售違禁產品, 中興方面承認, 在未獲得美國政府許可的情況下, 向伊朗出口美國產品, 妨礙司法, 以及製造重大不實陳述.

結果是, 到了2017年3月, 中興發布公告稱, 已就美國政府出口管制調查案件達成和解, 但這個和解的代價是慘重的——中興合計向美國政府繳納了約合82.2億元的罰金, 創造了美國有史以來出口管制案的最高罰款紀錄.

這一邊廂, 來自海外的企業也在中國市場也遭遇過打擊. 2013年前後, 國內啟動了去IOE化的進程, 擺脫對IBM, Oracle, EMC這三家IT巨頭的依賴, 說白了就是用國內公司服務替代他們.

這裡面固然有雲技術快速發展的原因, 但斯諾登引發的稜鏡門事件的影響也不可小覷. 事件的發酵給了國內相關部門一個保衛資訊安全的理由, 加速了去IOE化的進程; 國內的企業得以擺脫IOE三家國際資訊巨頭的控制.

太陽底下無新事. 在各種暗湧之下, 企業在其中可做的實在不多. 更多時候, 他們對外只能說: 盡量做好自己, 迎接市場挑戰.

就像這一次, 在壞消息已經塵埃落定之後,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既定的發布會上只能說: '經曆了這些時間的努力, 華為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美國的消費者. 我們堅信只要產品有競爭力, 能夠真正為消費者帶來價值, 他們最終會選擇華為. '

語氣上看, 信心依舊存在, 但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中, 經曆過這次挫折後, 主動權已經不完全在華為手上. 它成為了大國博弈的又一個犧牲品.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