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一场黑色幽默, 华为上下信心满满的通过运营商渠道把手机产品打入美国市场一事, 在落槌前的最后一刻被喊停.
18名国会议员联名发出的一封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主席Ajit Pai的邮件, 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议员在邮件中提出, 出于安全问题的担忧, 要求FCC对华为与美国运营商的合作展开调查.
在这些议员的笔下, 华为仿佛已经成为了渗透进美国电信行业的一个野蛮人: 不仅会窥视美国企业的日常行为, 还对它们一直珍视的知识产权视若蔽履; 因此, 在他们的眼中, 华为 '根本不能被相信, 且有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
迫于这重压力, AT&T不得不终止了和华为的合作, 前期的努力最终化为竹篮打水.
这并不是华为第一次在美国市场受挫了.
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了华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美国始终是这家公司迈不过去的坎. 此前, 华为曾经多次尝试进入美国市场, 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早在2010年, 华为就曾试图收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业务, 为此, 它们多次游说美国政府, 希望获得对方的许可, 但美国政府最终以 '国家安全' 为由拒绝了这笔交易.
2011年, 华为与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 Systems达成协议, 准备以200万美元收购对方, 但这笔交易同样被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以担忧 '技术输出' 为名干预, 最终以流产告终.
2012年, 华为更是和中兴一道, 被美国国会出示了一份调查报告, 结果显示, 两家企业 '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都是威胁, 且无法自证清白' , '建议美国与这两家企业划清界限' .
一系列烦扰的结果是, 2013年,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 要求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不得私自购买信息技术系统, 尤其是来自中国的IT设备. 这基本上锁死了华为向美国市场销售网络设备的可能.
此路不通, 华为在之后选择了通过终端产品以及企业业务叩开美国市场的大门. 其中, 智能手机算是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的重要力量.
要想真正把手机产品打入美国市场, 和运营商合作本来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式, 而华为也已经几乎完成了必备的整个流程. 只是议员们的审视, 又在最后一刻切断了华为和运营商之间的联系.
至少, 在美国时间1月8日之前, 华为不少员工们还是对能够和AT&T正式达成合作, 敲开美国市场大门感到充满期待, 在他们的朋友圈中, 华为在当地的大幅广告随处可见. 为了这次大动作, 它们甚至请来了近年火爆的 '神奇女侠' 盖尔·加朵来为产品站台.
他们也许没想到, 在正式发布会的前一个晚上, 华为会遇到长久以来冲击美国市场的最大一次挫折.
不过, 在这条路上, 华为并不独行.
长久以来, 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商业暗战就在不断进行. 除了华为之外, 国内的另一家通信行业巨头中兴也在过往一直在美国市场磕磕碰碰.
此前, 中兴美国公司被指控向美国制裁的国家伊朗出售违禁产品, 中兴方面承认, 在未获得美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 向伊朗出口美国产品, 妨碍司法, 以及制造重大不实陈述.
结果是, 到了2017年3月, 中兴发布公告称, 已就美国政府出口管制调查案件达成和解, 但这个和解的代价是惨重的——中兴合计向美国政府缴纳了约合82.2亿元的罚金, 创造了美国有史以来出口管制案的最高罚款纪录.
这一边厢, 来自海外的企业也在中国市场也遭遇过打击. 2013年前后, 国内启动了去IOE化的进程, 摆脱对IBM, Oracle, EMC这三家IT巨头的依赖, 说白了就是用国内公司服务替代他们.
这里面固然有云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 但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事件的发酵给了国内相关部门一个保卫信息安全的理由, 加速了去IOE化的进程; 国内的企业得以摆脱IOE三家国际信息巨头的控制.
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各种暗涌之下, 企业在其中可做的实在不多. 更多时候, 他们对外只能说: 尽量做好自己, 迎接市场挑战.
就像这一次, 在坏消息已经尘埃落定之后,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既定的发布会上只能说: '经历了这些时间的努力, 华为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美国的消费者. 我们坚信只要产品有竞争力, 能够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价值, 他们最终会选择华为. '
语气上看, 信心依旧存在, 但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 经历过这次挫折后, 主动权已经不完全在华为手上. 它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又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