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為何剛: 5G和AI, 我們提前踩上未來的車道

這幾年國內對於CES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原因則來自多個方面. 一方面是技術上的升級, 另一方面則潛藏了產商的一些小心思——如何更快的在海外市場紮根. 趕在2018CES現場, 我們對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做了採訪, 不過這次華為更多是在說技術與趨勢.

面向未來:

未來有很多特點, 其一是更高的下載速率; 現在從4G發展到5G意義在哪呢? 何剛說是 '人們越來越接受不了等待以及地清晰度的視頻和圖片資源' . 另一方面是時延的問題 '4G的時延是幾十毫秒, 到了5G, 這個數值會縮短到2毫秒, 也就是可以實現精準控制. 比如無人駕駛, 因為時延減少, 才有可能實現即時控制. 也比如無人機的空域管理; 由於低延時, 未來我們可以做無人機的5G承載系統, 可以實現彼此的路線, 安排, 劃定飛行範圍. '

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

'沉浸式也是未來的一個關鍵詞, 當然是指VR的場景下. 只有更高的頻寬和更低的時延, 才有可能做到更好的體驗. 短時間內要進行交換和處理的內容資料太多, 本地存儲都會是限制之一; 基於更高的通信能力, 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

此外, 雖然這次在CES上華為準備有二代VR頭盔, Q2智能家居路由等設備, 但是在開場, 何剛仍舊對Mate 10 Pro做了一番講解. 作為一個新市場, Mate 10 Pro通信領域的優勢在美國依舊存在. 何剛說 '我們拿蘋果, 三星和Mate 10 Pro 作對比, 我們在數據下載的表現是最好的' . 之所以強調這些, 則因為 '未來無線全連接時代產品, 我們不僅僅有很好的連接, 還要實現家庭內無縫的體驗; 我們華為兩年前推出了HiLink技術標準, 接下來則是技術和產品成熟與推廣的節點' .

現場QA環節:

一, 關於全面屏和AI

首先是去那面屏技術, 他看起來就很酷, 當然我個人希望能達到100%全面屏; 至於未來這個部分會有什麼發展, 目前看有幾個方向. 包括上下做的更窄, 同時克服聽筒和揚聲器; 我不想現在透露更多, 但這是我們目前和消費者共同的訴求. 所以在2018年, 不斷提升屏佔比仍舊是更關鍵的話題.

AI部分我隨便講一講: 到現在為止華為麒麟970仍舊是行業最領銜的解決方案, 也可以說是跨時代的產品. 至少他讓智能手機在端側的AI本地能力. 我們希望在本地, 讓手機知道你在做什麼. 比如以前你用手機拍外灘, 手機不知道你在拍什麼; 現在手機能知道你在拍外灘, 但是仍舊不知道更多資訊. 這就是AI晶片的意義, 它自己能夠不斷學習, 並且了解更多. 在新機發布前, 我們用了近億張照片讓手機識別你在拍什麼, 如何去調節參數等等.

二, 如何看待和高通AI思路的區別?

就像過去CPU和GPU從整合到獨立, 手機照片的晶片整合處理再到獨立DSP處理, 低功率感測器協處理器的出現一樣; 高通的整合AI晶片似乎也是遵循這樣一個規律. 雖然我們不方便評論高通的規劃, 但是在我們看來, 手機這種需要低功耗處理的設備, 一定需要更為獨立優化的晶片. 不過別家產品我了解不多, 這些只能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三, 如何評價智能家居的各種協議

目前看HiLinke的思路是我們可以和各行業更優秀的廠家一起合作, 我們華為也不希望自己親自去做每個不同的領域. 這是我們的思路. 目前看這個解決模式還是比較強的.

選擇開放的缺點是成長性相對慢一些. 但是當消費者理解 '每個行業都選擇最優的合作者' 這個模式後, 會像滾雪球一樣快速增長.

四, VR二代是一個嘗試性產品, 還是消費級產品

之前的一代產品是把手機插入頭戴式頭盔體驗的, 主要限制在於手機屏幕解析度不夠, 就算是旗艦單眼解析度也就是1K, 這代我們用了獨立顯示屏, 單眼視覺在1.5K以上, 幀率也有所提升. 這一點我們主打頭戴式隨身影院, 而並不僅僅是遊戲.

所以我們通過這些提升來提供更好的電影院效果, 除了硬體提升同時還增加了內容量, 這是我們嘗試在消費者心中提供一個新門類. 一般產品都會有熱度期, 下降期, 在一個新的熱度, 產品才能成熟. 我們認為VR現在處於這麼一個略微下降的態勢, 但是經過摸索, 會成為成熟的產品.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