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三大司長: 節能, 裝備, 原材料領域抓重點工作

原材料 工業 司: 凝心聚力奮發有為 不斷開創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新局面

圖為原材料工業司領導帶隊赴中國鋁業公司就新材料發展, 民機鋁材生產研發等進行調研

2017年主要工作

今年以來, 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複雜多變, 行業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的嚴峻形勢, 原材料工業司緊緊圍繞部黨組中心工作, 認真履職, 攻堅克難, 開拓創新, 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大力推進結構優化升級, 努力保持行業平穩增長, 較好完成了年初預定的目標任務, 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深入推進化解過剩產能, 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聯合有關部門分解落實2017年鋼鐵去產能任務, 印發《關於做好2017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的意見》等檔案. 截至目前, 鋼鐵行業已超額完成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5000萬噸年度目標任務. 指導行業協會制定出台《關於支援打擊 '地條鋼' , 界定工頻和中頻感應爐使用範圍的意見》, 明確 '地條鋼' 的界定標準和範圍. 積極採取有效措施, 集中力量取締多年困擾行業發展的痼疾 '地條鋼' , 實現1.4億噸 '地條鋼' 全面出清, 扭轉了鋼鐵行業 '劣幣驅逐良幣' 的局面. 會同相關部門出台《清理整頓電解鋁違法違規項目專項行動工作方案》, 赴10省區進行專項抽查, 關停違法違規新增電解鋁產能近900萬噸. 印發關於企業集團內部電解鋁產能跨省置換工作的通知, 解決電解鋁產能跨省置換難題. 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水泥玻璃淘汰落後產能專項督查, 通報查處暴露出的突出問題並督促整改. 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 部署 '2+26' 城市秋冬季水泥, 鋼鐵, 電解鋁, 焦炭等行業錯峰生產工作.

(二)組織實施新材料摺子工程, 全力落實年度重點工作 . 發揮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 圍繞頂層設計, 統籌各方資源, 推進重點工作實現預期目標. 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 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推動實施 '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 重大項目. 會同財政部編製國家新材料生產應用示範平台, 測試評價平台建設方案, 並經領導小組審議通過. 啟動核能材料, 航空發動機材料, 航空材料生產應用示範平台, 新材料測試評價平台主中心, 行業中心建設. 開展了國家石墨烯, 稀土功能材料等製造業創新中心籌備工作, 支援北京, 江蘇, 寧波, 深圳等地率先建設省級石墨烯製造業創新中心. 聯合財政部, 保監會啟動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 發布指導目錄. 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新材料專業人才培訓, 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舉辦綠色建材成果展, 汽車輕量化新材料展, 及時宣傳產業發展成果, 搭建產業鏈上下遊交流合作平台. 籌辦第五屆中國國際新材料博覽會. 推動民機鋁材上下遊合作機制年度重點工作任務, 實現鋁合金重點牌號生產應用. 成立石墨烯防腐塗料推進工作組, 石墨烯改性纖維和應用開發產業發展聯盟.

(三)切實加強引導監管, 不斷提升行業發展水平. 推動出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 組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動員部署. 編製推進京津冀化工生產企業轉移退出行動方案. 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上報石化產業布局方案, 編製發布現代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布局方案. 強化標準體系建設, 完成國家強制性標準整合和推薦性行業標準及計劃集中複審, 全年共立項行業標準計劃項目719項, 申請國際標準補助項目70項, 報批標準442項. 制修訂肥料分級, 通用矽酸鹽水泥等國家強制標準. 制修訂滑石, MDI, 鉻化合物等行業規範條件. 發布《建材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 鼓勵企業開展自我聲明. 加強鋼鐵行業規範動態管理, 撤銷29家企業鋼鐵規範公告資格, 責令40家企業限期整改. 組建稀土秩序整頓專家組, 構建秩序整頓常態化機制. 利用專項建設基金, 完成18個危化品搬遷改造項目, 總投資141億元. 遴選茂名石化智能工廠等16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 推動建立危化品監管資訊共用平台, 建立輪胎行業智能製造標準化產業聯盟. 加強行業運行監測分析, 定期召開運行分析座談會, 研判行業運行形勢.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 組織中歐第六次原材料工作組會議和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工業合作分委會原材料工作組會議, 深化與歐盟和俄羅斯在原材料領域的務實合作.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 原材料工業司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工業和資訊化工作會議部署, 緊緊圍繞建設材料強國目標, 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以綠色低碳和環保安全為首要責任, 著力化解過剩產能,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 努力建成結構優化, 技術先進, 服務配套, 環境友好的現代材料產業體系, 為建設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提供堅強支撐保障.

(一)優化升級傳統產業, 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是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 指導督促相關省份以處置 '殭屍' 企業, 去除低效產能, 關停不符合布局規劃產能為重點, 切實將鋼鐵去產能任務落實到位, 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工作. 開展水泥質量保障能力提升行動, 推動水泥玻璃行業全面實施排汙許可, 嚴格執行通用矽酸鹽水泥新標準和水泥玻璃產能減量置換辦法, 加快制訂單位熟料排汙限額標準, 指導各地開展錯峰生產, 嚴打水泥無證生產. 繼續嚴打 '地條鋼' , 開展聯合執法和督查巡查, 落實省級政府負總責要求, 堅決防止死灰複燃. 二是深入實施智能製造. 深入推進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及智能製造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 提升行業智能製造水平. 建設國家危險化學品監管資訊共用平台. 研究制定煉化, 煤化工, 輪胎智能工廠和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標準. 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智慧化工園區試點建立工作, 建立全國化工園區 '一張圖' . 在耐材, 陶瓷, 磚瓦, 非礦等生產線重複操作工段推廣 '機器代人' , 組織推廣先進適用智能製造技術並開展試點示範. 三是著力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統籌考慮全國電爐鍊鋼企業布局, 鼓勵西南, 西北, 華南地區小型電爐企業聯合重組, 接收產能過剩地區轉移產能, 發展先進水平的電爐企業. 推動電解鋁行業積極開展二氧化硫趨零排放改造. 建立全國統一的綠色建材標準, 認證和標識. 開展非礦深加工產業精準扶貧項目試點. 在陶瓷, 玻璃, 耐火材料行業積極開展窯爐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綜合治理和節能降耗改造, 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和產業廢物.

(二)培育壯大新材料產業, 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 組織編製和實施2018年新材料摺子工程, 加強事前溝通, 事中協調, 事後督查, 促進部門工作銜接配合, 凝練領導小組年度重點支援品種, 集中力量協調解決重點問題. 組織專家諮詢委編製發布重點產品, 重點企業, 重點集聚區目錄指南, 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新材料. 會同黑龍江省政府舉辦第五屆中國國際新材料博覽會. 二是完善支援政策. 制定促進新材料產業推廣應用的若干政策. 加快設立中國製造2025產業發展基金, 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的資金支援. 實施好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政策, 提高政策效果. 繼續做好新材料生產應用示範平台, 測試評價平台建設, 制定新材料資源共用平台建設方案並啟動實施. 三是強化分業施策. 發布化工新材料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 制定民機鋁材上下遊合作機制2018年度重點工作任務進度計劃, 推動生產研製和應用考核, 適時舉辦首批鋁材裝機許可授予儀式. 建立汽車輕量化材料上下遊合作機制, 擴大鋁材在新能源汽車, 特種車輛, 運輸車輛等領域的應用, 組建汽車輕量化非金屬材料產業聯盟. 積極推進石墨烯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組建和石墨烯行業協會籌建, 繼續開展 '石墨烯+' 行動.

(三)不斷改善行業管理, 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一是加強標準和法規工作. 把標準作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規範行業秩序的重要手段. 完善強制性標準體系, 推動制定單位水泥熟料汙染物排放限額標準和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 推進螺紋鋼國家標準修訂工作, 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依法行政, 推動《稀有金屬管理條例》儘快出台, 研究制定《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管理規定》. 二是完善行業監管和規範管理. 加強已公告規範企業的年度審核, 全面實行 '有進有出' 的動態管理. 逐步建立企業自我聲明, 政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規範管理辦法, 選擇有條件的行業試行. 加強部門間資訊共用, 與環保核查, 安全監察等工作形成合力, 不斷完善稀土監管常態化工作機制. 三是強化行業指導和政策實施評估. 開展行業規劃和重要政策實施情況的評估工作. 推動發布石化產業布局規劃方案, 印發《建材工業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和產品目錄(2018-2020年)》.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 明確任務分工和完成期限, 確保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2018年底前全部啟動搬遷改造. 加快原材料行業開放發展, 積極推動鋼鐵, 有色, 石化, 建材等領域國際產能對接合作.

裝備工業司: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加快裝備製造強國建設

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 李東

2017年5月5日, 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

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重中之重, 習總書記指出, 做一個強國, 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上去, 並多次強調對大型客機, 機器人, 新能源汽車, 高端醫療裝備, 高端農機裝備等一些關係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 加大投入, 加強研發, 加快發展, 集中力量搶佔制高點. 2017年, 裝備工業司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 國務院決策部署, 推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 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現了裝備工業平穩增長和提質增效.

2017年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

(一)制定政策措施, 全面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

一是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及《關於促進和規範民用無人機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檔案. 二是加快建設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 增材製造創新中心, 指導完成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籌建. 三是推動落實重大技術裝備相關政策, 通過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 支援465個項目, 拉動保額858.5億元;利用重大技術裝備稅收政策支援182家企業進口關鍵零部件, 原材料, 減免稅收5.92億美元. 四是全面實施智能製造工程, 遴選確定97個試點示範項目, 完成202個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立項, 確定首批23家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組織開展《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修訂工作, 完成72項智能製造國家標準立項, 聯合中國工程院開展《中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研究》.

(二)堅持創新驅動, 高端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組織實施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大飛機專項取得重大進展, C919 101架機於今年5月5日在上海成功首飛, 實現了中華民族百年 '大飛機夢' 的曆史突破, 11月順利轉場陝西閻良開展科研試飛, 102架機也於12月17日完成首飛. 全面啟動實施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專項, 印發了《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修訂版)》, 發布首批基礎研究項目指南, 大型客機發動機CJ1000A全面開展工程研製工作. 完成04專項調概工作, 新增中央財政資金概算39.9億元, 支援大型數控龍門機床, 立式五軸聯動加工中心等38類重點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大批高端裝備取得豐碩成果, 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平台 '藍鯨1號' 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 '複興號' 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實現全球350公裡時速商業運營, 中俄寬體客機CR929順利啟動, AG600大型滅火/救援水陸兩棲飛機將於近期實現首飛, ARJ-700支線飛機實現安全運送旅客3萬餘人次, 400馬力曳引車成功研製, 骨科手術機器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已在醫院實現批量應用.

(三)深化供給側改革, 培育發展新動能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預計將超過70萬輛, 保有量超過170萬輛, 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到250瓦時/公斤, 較去年提高近15%, 主流電動汽車續駛裡程達到300公裡, 市場認可度進一步提高. 智能網聯汽車穩步推進, 制定《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方案》, 籌建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 制定《智能網聯汽車公共道路測試管理規範》, 指導成立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 醫療設備創新發展提速, 會同衛計委深入推進高端醫療設備應用示範, 在全國範圍內21個重點醫院啟動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建設, PET/CT實現市場 '零' 的突破. 機器人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017年工業機器人產銷將超過12萬台, 工業機器人精密減速器, 伺服電機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取得突破. 大力推動增材製造產業發展, 推動增材製造技術在工業製造, 文化, 醫療, 教育等重點領域示範應用, 組織舉辦2017中國增材製造大會, 2017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 積極培育遊艇, 冰雪運動裝備等新型消費市場, 研究制定郵輪遊艇發展相關指導意見, 籌備建立中國冰雪產業聯盟, 對接冬奧組委建立了會商機制.

(四)改革創新管理,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汽車行業, 會同財政部等聯合發布全球首創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 通過 '雙積分' 制度, 建立了促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長效機制. 修訂《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許可管理規定》, 聯合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建設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國家監測平台. 船舶行業, 加強對船舶 '白名單' 企業的動態管理, 對10家企業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撤銷了7家企業規範企業資格, 新公告了6家符合條件的 '白名單' 企業, 構建並發布中國船舶產能利用監測指數. 航空產業建立了全國範圍通用航空協調機制, 協調開展無人駕駛航空器專項整治行動. 機器人產業發布《工業機器人行業規範管理實施辦法》. 同時, 在智能製造, 民機民船科研, '兩機' 專項基礎研究等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工作制度, 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

(五)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著力開拓全球視野

裝備領域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成功舉辦中俄工業委員會裝備組第2次會議, 與俄方在機械, 汽車, 船舶行業等領域達成16項共識;組織召開中俄民用航空合作工作組第12次會議, 推進寬體客機和重型直升機項目;組織召開中歐/中荷/中法等政府間航空工作組會議和相關科技交流會議;召開中歐, 中法合作機制下汽車工作組會議, 參加APEC汽車工作組會議和WP29會議;深化中丹綠色海事技術合作, 加強中歐造船領域對話, 進一步提高國際海事事務的參與力度和話語權. 多渠道宣傳重大技術裝備發展成就. 成功舉辦第十九屆上海工博會, 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 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等重要活動, 在部雙微平台設立 '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技術裝備成果' 專欄, 集中宣傳報道了25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標誌性成果, 與中央電視台完成《大國重器》(第二季)和《超級裝備》紀錄片製作.

2018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

2018年, 裝備工業司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動實施《中國製造2025》, 按照 '創新驅動, 智能轉型, 補齊短板, 基礎支撐' 的總體思路,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強頂層設計, 創新管理模式, 強基礎補短板, 優結構推應用, 努力推動裝備製造業由大變強.

一是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繼續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 大飛機, 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三個重大專項, 以及民用飛機, 高技術船舶兩項科研計劃. 推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創新成果示範應用, 協調推進C919研製工作, 加強ARJ21新支線飛機, AG600, 新舟700新型渦槳支線客機等民機重點型號管理, 推動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項目實施. 組織實施智能船舶, 超深水鑽井平台, 船用低速機等創新項目. 培育建立智能網聯汽車國家創新中心, 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創新中心, 積極推動農機, 醫療設備等重點領域創新中心建設.

二是加快推動智能化轉型. 繼續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作, 遴選100個左右試點示範項目, 加強重點行業經驗交流與模式推廣. 系統推進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項目, 重點促進人工智慧, 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整合應用和關鍵短板裝備的突破. 全面推動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 修訂完成並發布《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 深化智能製造國際合作, 召開第六, 第七次中德智能製造標準工作組會, 研究制定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規範條件, 加強智能製造系統整合商培育, 推進智能製造服務平台建設. 組織研究智能製造服務平台認定標準和條件. 研究制定推動智能船舶發展和船舶智能製造的行動計劃.

三是精準發力補齊裝備短板. 組織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 制定發布2018年重大短板裝備項目指南, 啟動編製重大短板裝備創新發展指導目錄. 啟動開展我國航空機載專項論證工作, 協調落實CR929寬體客機專項, 推進重型直升機的對俄合作, 發布無人機製造企業規範條件, 制訂推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行動計劃. 研究制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 加快農機裝備中試基地建設. 開展增材製造, 機器人, 醫療設備等領域的示範推廣行動, 加快建設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 完善重大技術裝備協調機制, 組建完成重大技術裝備戰略諮詢委員會, 發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 推動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

四是積極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加強裝備工業經濟運行和政策效果分析. 發布實施《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許可管理規定》, 制定新能源汽車統籌創新發展指導意見, 認真抓好雙積分管理辦法的貫徹執行, 開展低速電動車治理專項行動. 完善民機科研科研諮詢管理體系. 開展 '兩機' 基礎研究和2017年課題立項工作, 成立基礎研究項目管理專業機構. 落實《關於加快推動船舶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導意見》, 加強船舶軍民科研計劃統籌銜接. 進一步加強船舶, 工業機器人, 聯合收割(獲)機和曳引車, 鑄造等行業規範管理,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繼續深入開展裝備重點領域國際合作.

節能與綜合利用司: 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 全面推進工業綠色發展

工業和資訊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雲虎

圖為中海油惠州石化公司全面實施節電技術改造, 與2012年相比電耗下降12.5%, 年節電6150萬千瓦時

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 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認真落實 '中國製造2025' 全面推行綠色製造的要求, 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 紮實推進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各項工作, 取得了積極成效. 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超過4%,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約6%, 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一)加大傳統製造業綠色化改造支援力度. 各行業各地區和有關部門積極利用財稅金融信貸等政策支援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 各地區工業和資訊化主管部門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 紮實落實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和綠色製造體系實施方案, 細化配套政策, 研究創新舉措, 探索新模式新機制, 已有30個地區出台了相關支援政策. 完善與國家開發銀行的綠色信貸合作機制, 2017年利用綠色信貸支援154個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重點項目. 利用財政綠色製造專項支援142個重大項目, 聚焦化工, 機械, 電子, 家電, 食品, 紡織, 大型成套設備等行業, 推動將綠色製造理念貫徹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 著力推進綠色製造關鍵工藝技術裝備產業化應用, 加強全產業鏈綠色管理水平提升, 相關企業綠色製造水平大幅提升, 節能, 節水, 減排等資源環境效益明顯. 會同有關部門修訂節能節水, 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 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支援節能環保設備推廣應用. 加強有毒有害汙染源頭削減, 支援汞, 鉛, 高毒農藥等行業21個高風險汙染物削減改造項目, 可減少苯, 甲苯, 二甲苯等有害溶劑使用量12萬噸/年, 減少汞使用量17噸/年, 減少廢水, 廢氣中鋁及鉛化合物排放量2噸/年.

(二)工業能效水效持續提升. 六大高耗能行業節能形勢持續向好, 石化, 電力, 建材等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繼續下降, 鋼鐵等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增速保持回落. 2013年至2017年五年間,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預計下降27%, 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預計下降27%. 狠抓工業節能降耗, 大力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 確定鋼鐵, 電解鋁等六個行業能效 '領跑者' 企業名單, 發布《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推薦目錄(2017)》和《 '能效之星' 產品目錄(2017)》, 推廣39項工業節能技術, 119種工業節能裝備及80種消費類家用電器 '能效之星' 產品. 實施配電變壓器能效提升計劃, 在大慶, 遼河等油田開展高效變壓器節能改造試點. 在山東, 河北, 廣東等地組織開展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 推動節能服務公司與重點用能企業加強對接. 組織開展年度國家重大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和專項督查, 重點圍繞鋼鐵, 電解鋁, 水泥, 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業, 對全國5689家高耗能工業企業開展專項監察, 委託吉林, 江蘇等5個省(區)對全國1200多名節能監察人員開展業務培訓. 加大工業節水力度, 重點圍繞鋼鐵, 紡織, 造紙等高耗水行業, 會同水利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質檢總局組織開展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 確定鋼鐵, 紡織和造紙等行業11家企業為首批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 推動用水企業水效對標達標.

(三)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發展. 2017年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預計達到14億噸, 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量預計達到2.65億噸. 發布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目錄, 總結推廣第一批12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經驗, 積極推動貴州省水泥窯協同處置試點建設. 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 加強已公告再生資源規範企業的事中事後管理, 發布符合《廢鋼鐵加工行業准入條件》第五批企業名單, 開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 順應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動力蓄電池保有量逐年增加的新形勢, 加快研究構建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 建立回收利用管理制度, 加快相關標準和動力電池溯源管理系統建設, 推動重點地區和企業先行先試, 啟動回收利用試點. 推動甲醇汽車試點, 完成晉中等9市甲醇汽車試點驗收工作. 大力發展再製造產業, 積極開展再製造產品認定, 發布《高端智能再製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 促進再製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推進形成再製造生產與新品設計製造間的高效反哺互動機制.

(四)重點區域流域領域清潔生產水平穩步提升. 加快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 聯合有關部門制定《關於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 優化工業布局, 調整產業結構, 引導產業轉移, 加快工業節水減汙改造.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有關要求, 組織開展專項督導調研, 指導和督促 '2+26' 城市政府落實2017-2018年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堅決取締地條鋼, 實施工業企業錯峰生產. 印發《國家涉重金屬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先進適用技術推薦目錄》, 指導鉻, 聚氯乙烯等行業加快源頭削減重金屬汙染. 實施清潔生產能力提升培訓計劃, 組織京津冀, 長三角, 珠三角近萬家企業共2.3萬人蔘加清潔生產能力提升線上培訓.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印發《工業和資訊化部關於加快推進環保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發布第二批符合環保裝備製造行業(大氣治理)規範條件企業名單.

(五)標準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化行動計劃全面啟動, 首批286項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重點標準集中研究制定, 加快建立健全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體系. 完善綠色產品, 綠色工廠, 綠色園區及綠色供應鏈評價要求等綠色標準規範, 發布相關標準19項, 有效支撐了綠色製造示範工作. 首批綠色製造示範名單發布, 包括201家綠色工廠, 193種綠色設計產品, 24家綠色工業園區和15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 綠色製造先進典型的以點帶面示範作用持續發揮, 帶動相關領域綠色製造水平加快提升. 深入推進工業產品綠色設計試點示範工作, 啟動99家企業綠色設計試點驗收, 組織遴選第三批試點企業, 加快打造一批綠色設計領軍企業. 發布第二批75家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名單. 加快構建市場化的綠色製造評價機制, 第三方評價機構首度利用綠色製造公共服務平台實施自我聲明, 進一步提升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支撐能力.

(六)積極宣傳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 各地區各行業紛紛結合實際出台工業綠色發展行動方案, 綠色製造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發布《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報告(2017)》, 第一次全面梳理我國工業領域綠色發展進程. 大力開展綠色製造專項宣傳, 在 '砥礪奮進的五年' 成就展上展示近5年來工業節能, 節水, 低碳, 再製造等領域的綠色發展成就, 中海油惠州煉油廠節電工程等綠色製造典型案例產生巨大影響. 組織中央媒體專項報道綠色製造, 央視《輝煌中國》紀錄片對鎮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等案例進行系統宣傳, 《經濟日報》專欄介紹寶鋼綠色發展先進經驗. 推動成立中國綠色製造聯盟, 建立綠色製造公共服務平台, 發布綠色製造合作夥伴倡議, 促進政產學研用金等加強互動交流, 著力推進綠色製造理念傳播, 綠色製造診斷服務, 綠色製造金融對接, 綠色製造+互聯網和綠色製造國際合作.

(七)國際合作交流加快拓展.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充分利用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 加強工業綠色發展交流對話, 為世界提供中國綠色製造解決方案. 將中歐, 中法, 中意等現有工作機制交流合作範圍進一步擴大至綠色製造各領域, 綠色製造理念國際影響不斷擴大. 拓展新雙邊合作機制, 工業和資訊化部與韓國產業資源通商部在中韓兩國元首見證下籤署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領域戰略合作備忘錄, 與英國商業, 能源和產業戰略部在綠色製造領域的交流合作事項納入第九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政策成果. 首次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舉辦 '中國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會議, 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倡議在工業領域加強國際合作, 共同引領全球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2018年主要思路

2018年是落實 '十三五' 規劃的承上啟下之年, 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系統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認真學習, 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堅持把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 落實 '中國製造2025' 的硬任務, 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銳意進取, 埋頭苦幹, 為確保完成國家 '十三五' 工業綠色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不斷深化綠色製造示範.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 滾動組織實施綠色製造專項. 加強對前期225個項目的跟蹤管理, 督促項目按時保質實施, 部署啟動首批重大項目驗收. 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體系構建, 滾動發布綠色示範工廠, 綠色示範園區, 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示範名單. 深入開展區域工業綠色轉型, 工業領域煤炭高效清潔利用, 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及固體廢物,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電器電子和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等示範工作.

二是加快推廣綠色技術裝備. 積極推動利用現有政策渠道, 引導企業加大投入, 大力開展綠色化技術改造, 推廣應用一批節能, 低碳, 節水, 清潔生產, 資源綜合利用, 再製造等領域先進適用的工藝, 技術及裝備, 創新國家鼓勵發展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方式和渠道. 實施重點行業能效, 水效 '領跑者' 計劃, 促進企業降本增效. 紮實做好電機, 鍋爐, 配電變壓器等設備能效提升工作, 不斷提升系統能效. 落實關於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 引導沿江傳統製造業綠色化改造升級.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製造產業. 發展壯大節能服務業, 充分發揮工業節能與綠色評價中心的公益服務診斷能力, 繼續組織實施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 推進節能服務公司與工業企業規模化對接. 大力發展環保裝備產業和環保服務產業, 按照細分領域制定環保產業規範條件, 發布符合規範條件企業名單, 樹立標杆企業, 引領行業規範發展. 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機制, 深入開展試點. 推動再生資源行業規範管理, 加強已公告企業事中事後監管, 促進規範經營. 組織落實高端智能再製造行動計劃, 推動實施在役再製造, 開展再製造產品認定. 依託中國綠色製造聯盟推動綠色製造全產業鏈合作, 充分調動中外旗艦型龍頭企業的積極性, 以響應綠色製造合作夥伴倡議的形式, 提出落實 '中國製造2025' 要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加強中外綠色製造理念, 技術和具體實踐的交流與對接, 快速發展綠色製造產業, 促進國內外迅速接軌, 推動綠色增長.

四是持續完善工業綠色發展政策標準體系. 嚴格落實《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和《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 制定工業節能監察管理辦法, 開展2018年國家重大工業專項節能監察, 加強節能監察體制機制建設. 深入實施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化行動計劃, 加快完善綠色製造標準. 進一步加強與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合作, 完善綠色信貸機制, 推進落實綠色信貸重點項目. 積極探索應用綠色債券, 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手段. 加快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和配套評價標準, 創新方式引導典型企業發布綠色發展報告.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