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被一些高血脂患者視為 '罪魁禍首' , 很多患有高血脂症的老年人要麼吃得很少, 要麼一點油也不吃. 近期, 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聲明稱, 油吃太少或一點不吃並不科學, 在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入的同時, 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反倒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及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食用油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 易造成血脂升高及誘發心血管病;不飽和脂肪酸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兩類, 它們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能量, 單不飽和脂肪酸和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還能調節血脂. 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發現, 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不足會導致心臟相關疾病增加.
一般說來, '不飽和脂肪酸' 大都存在於植物油中. 其中, 茶籽油, 菜籽油和橄欖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 大豆油, 玉米油, 芝麻油, 紅花油, 亞麻籽油和葵花子油等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 花生油介於兩者之間. '飽和脂肪酸' 則在豬油, 黃油, 牛油等動物油中含量高.
滴油不沾會讓患高血脂症的老年人缺乏必需脂肪酸, 導致皮膚病, 腸胃道及肝, 腎異常等, 也使得體內不能吸收脂溶性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 出現營養不良. 日常飲食還是應吃些以 '不飽和脂肪酸' 為主的油脂, 把每天食用油量控制在25克左右.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明確指出, 血脂異常者應優先選擇橄欖油, 油茶籽油等作為烹調油, 並多攝入富含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用油不能太單一, 可把不同脂肪酸的油換著吃, 比如花生油和大豆油, 菜籽油換著吃. 並且, 炒菜時油溫不能高, 高血脂患者可多吃蒸煮, 涼拌菜. 此外, 不同油吃法不一樣, 花生油, 茶籽油等適合炒菜;大豆油, 玉米油, 葵花籽油等適合燉煮;麻油, 亞麻籽油最好用來做涼拌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員張倩提示, 買食用油三點很重要: 看標籤, 注意標籤上食用油的名稱, 加工工藝, 等級和生產日期. 大豆油還會標註是否使用轉基因原料. 看品牌, 盡量選信譽好的品牌, 因為油易變質, 且原料易受到黃曲霉素的汙染, 所以整個生產過程的監管尤其重要. 另外要看外觀, 環境溫度在20℃以上時, 植物油的外觀是清晰透明, 不渾濁, 無沉澱, 無懸浮物的, 溫度在20℃以下時, 花生油可有部分沉澱, 懸浮物, 屬於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