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新鄉市宏力大道上, 一間名為 '新飛招工處' 的門面, 已經被一把鮮紅色大鎖緊鎖, 招工處的斜對面是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下稱 '新飛電器' )的辦公所在地. 一座漢白玉雕像直衝正門, 一台老式兩門冰箱上頂著一個大球, 正上方一隻不鏽鋼製作的雄鷹作勢展翅俯衝.
新飛公司正門 '新飛冰箱' 雕塑
由於連續六年多持續巨額虧損5.07億新幣(約合人民幣24.83億元), 負債總額超過22億元, 曾經享譽全國的冰箱巨頭新飛電器最終在2017年11月1日做出了停產重整的決定.
對於新飛的衰落, 有人把矛頭指向23年前引進的外資股東——新加坡豐隆集團, 指其在掌握運營主導權後經營不善. 也有分析認為, 當地政府在對新飛品牌管理上的問題, 影響了新飛品牌的聲譽. 不過, 新飛員工樸素情感的背後, 新飛 '當家人' 劉炳銀先後錯過 '上市' , '多元化' 機遇對於新飛命運的影響, 同樣不容忽視.
幾經輾轉, 澎湃新聞記者還聯繫到了多名曾在新飛內部任職的中高層人士, 試圖還原這家曾經輝煌的冰箱企業, 如何從一家靠貸款發工資的小型地方軍工企業, 成為國內冰箱行業領頭羊;在高峰期引入外方股東後, 為何卻接連錯失發展機遇, 逐步走向衰落.
'劉炳銀' 的黃金時代: 曾入列中國最有價值品牌前十
'全廠累計虧損已達70餘萬元, 企業連續3個月靠貸款為職工發工資. ' 這是新鄉市無線電設備廠在1981年的狀況, 當時這家企業是隸屬於原國家四機部管轄的小型地方軍工企業. 新鄉市無線電設備廠是新飛最早的前身, 那一年, 劉炳銀是新鄉市無線電設備廠排名最末的副廠長.
曾任新飛黨委工作部部長的李連印與劉炳銀(右)交流
當其他領導紛紛逃離這家 '重災戶' 後, 劉炳銀挑起了廠長的重擔. 為了讓企業扭虧, 劉炳銀髮動工人搞起了 '短平快' 的項目, 依靠組裝 '黑白電視機' 和 '收錄兩用機' 賺到了180萬元. 1983年, 新鄉市無線電廠不僅還清了全部欠款, 而且還摘掉了虧損的帽子.
看到了電冰箱的熱銷後, 劉炳銀決定轉產電冰箱並引進意大利飛利浦IRE公司的設備和技術. 1984年12月8日, 新鄉電冰箱廠一期工程破土動工, 新飛從此正式誕生. 一期投資1800多萬, 6條進口生產線, 9條國產生產線, 10萬台電冰箱生產線於1986年11月10日正式投產.
投向市場後, '新鄉-雪花' 牌電冰箱為新飛贏來了上海首屆名特優產品博覽會 '金兔特別獎' 等全國各地多個獎項, 榮譽紛至遝來.
'後來也叫過新鄉-菲利普, 但是產生了法律糾紛, 所以後來就改成了 '新飛' , 飛字實際是取的 '菲利普' 的菲字諧音. ' 曾在新飛輔佐劉炳銀的一位 '老臣' 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1988年, 新鄉電冰箱廠提前三個月完成全年生產計劃, 銷售收入, 實現利稅和人均創利稅均位居新鄉市之首, 新飛成了新鄉市的明星企業. 1989年新飛冰箱廠實現銷售收入2.14億元, 利潤2879萬元.
'他雖然小學四年級都沒念完, 但是敢想敢幹, 有想法, 管理非常嚴格. '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劉炳銀對產品質量要求嚴格, 他曾公開表示 '誰砸新飛的牌子, 就敲掉誰的飯碗' .
1990年5月20日, 劉炳銀當著數百名新飛冰箱銷售商代表, 新聞媒體和新飛員工的面, 掄起大鎚砸向400多台不合格的冰箱. 同年9月, 劉炳銀再次集中銷毀了1000多台不合格的冰箱, '免掉了分管質量的副廠長, 全廠停產一個月, 全廠管理人員的工資下調30%, 開展全員質量整頓. '
除了嚴格管理產品質量, 不按常理出牌的劉炳銀, 還在那個年代大膽的打破了很多員工在國企的僵化思想.
在當時總有人認為, '進了新飛門, 就是國企人;不管幹不幹, 不少三頓飯. '
'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 這句話當時是刷在牆上的, 劉炳銀是真處理人. ' 上述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劉炳銀率先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 '鐵工資, 鐵交椅, 鐵飯碗' 的僵化制度, 搞競爭上崗, 幹部能上能下, '一個副廠長因為幹得不好, 直接免到廠區推板車.
1991年12月18日, 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以新鄉電冰箱廠為基礎, 聯合省內外數十家電冰箱配套件生產廠家, 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 組建成立了河南新飛電器集團.
1994年1月18日, 河南新飛電器集團改製為河南新飛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員工內部持股比例佔17.04%, 國有資產股權比例佔82.96%.
'1991年至1994年, 新飛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高速增長. '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劉炳銀的帶領下, 新飛曾一度進入中國最有價值品牌前十位.
1990年5月20日, 新飛公司銷毀400台不合格冰箱現場
新加坡豐隆集團入主: 新飛冰箱銷量一度突破120萬台, 利潤總額突破3億
就在新飛風光無限, 春風得意之際, 來自新加坡的豐隆集團出現了.
1994年8月2日, 河南新飛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新加坡豐隆電器私人有限公司, 新加坡豫新電器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 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49%, 45%和6%. 同年10月13日, 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新飛電器註冊資本66863.77萬元, 其中新飛集團出資32763.24萬元, 新加坡兩方出資34100.53萬元.
1994年早春, 為了卓有成效地推進和實施河南省制定的改革開放帶動戰略, 時任河南省主要領導率團訪問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 在同新加坡前資政李光耀的會晤中, 河南省主要領導殷切希望新加坡工商企業界的有識之士到河南投資發展. 對於當時為何選擇讓豐隆集團參股, 曾任新飛黨委工作部部長的李連印, 在《廣告到底》一書中寫道, 當時豐隆集團董事局主席郭芳楓先生在此次會晤中受到鼓舞, 隨即派員到河南進行考察, 並最終選擇了新飛電器作為合作夥伴.
'1994年合資的時候, 新飛的銷量趕不上海爾, 但是實現利潤要比海爾多, 合資之前, 淨利潤海爾沒有哪一年超過新飛的. '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新飛如日中天的當口, 劉炳銀並不希望與外資合資.
1994年6月8日, 新飛豐隆合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會在河南鄭州舉行, 會議一致認為, 合資後的新飛可以利用合資後的資金, 技術和管理優勢, 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劉炳銀是非常強勢的, 他是不同意的, 所以形成了這樣的一個股權結構. ' 他表示, 當時新加坡方也試圖控股, 但劉炳銀並不同意, 兩難之下就通過河南省政府駐新加坡代表處在新加坡設立了豫新電器, '這樣豫新電器加上新飛集團的股份就是55%, 這才說服劉炳銀同意. '
而實際上, 豫新電器與豐隆電器的持股比例相加為51%, 同樣可以實現對新飛電器的控股地位.
與外界偏頗的看法不同的是, 與豐隆集團的合資在當時促成了新飛的跨越式發展. '合資之後投資了4.2億建設了中國最大的無氟冰箱廠房, 年產能60萬台, 內部叫39號廠房, 1996年1月5號建成投產. ' 一位中高層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無氟冰箱的推出正是順應了國際國內對於保護臭氧層呼籲的趨勢, 產品推出後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1996年當年, 新飛冰箱銷售量突破120萬台, 利潤總額首次突破3億元大關.
'新飛當時是如日中天. ' 上述中高層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由於沒能及時從 '產品經營' 轉向 '品牌經營' , 遲遲未能 '多元化' 的新飛在最巔峰時期已經開始埋下隱患.
李連印與前新飛副董事長高嘉琳(右)交談
'多元化' 失之交臂: 拒絕上市, 曾兩次試圖進入空調行業
'新飛冰箱的銷售量從1996年的120萬台增長到2000年的160萬台, 但銷售額卻一直徘徊不前, 利潤率也從1996年的16%逐漸跌到2000的6%以下. ' 李連印在書中披露的數據, 顯示了新飛電器不斷積累的下滑風險.
'與走多元化的美的相比, 1997年美的品牌價值為29億元, 而新飛的品牌價值高達32億元. 2001年的時候, 美的系列產品的銷售額幾乎接近150億元, 而新飛的銷售額卻在25億-30億元之間徘徊. ' 而與冰箱行業 '四大家族' 成員的科龍, 榮聲, 青島海爾相比, 差距就更大了.
' '大而全' 有啥用呀?海爾不是搞了許多新玩意嗎?實踐證明也沒啥值得可牛的嘛, 實現利稅還沒有我的三分之一多呢. ' 《廣告到底》一書, 披露了劉炳銀對於 '多元化' 的看法. 對於企業上市, 劉斌銀也不以為然, '上市, 上市!北京的, 上海的, 深圳的......一撥一撥中介跑過來 '鼓搗' 新飛上市, 一分錢不要, 白幫忙, 我都沒動心. 我對他們說, 上市不就是搞錢嘛, 我的錢還沒地方花嘞, 銀行還向我貸款哩' , 在《廣告到底》這本書中寫到.
1993年, 美的電器和青島海爾紛紛登陸資本市場, 利用資本市場便利的融資條件, 兩家企業在多元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將新飛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在意識到差距之後, 劉炳銀也曾兩次推動新飛進行多元化, 進入空調產業. 不過, 兩次都未能如願.
第一次是在1997年下半年. 當時惠而浦在深圳投資的藍波空調連續虧損三年, 惠而浦決定以2億元的價格 '清盤' 藍波空調.
不過, 試圖接手進而實現新飛 '多元化' 的想法, 卻遭到董事會新加坡方的反對. '出乎新飛電器中方高管的預料. ' 李連印在書中稱, 作為豫新電器代表的徐曉東認為, 盲目介入空調產業風險過大, 而豐隆集團的董事高嘉林也對此表示贊同, 這項收購決定最終被董事會否決.
新飛電器第二次試圖進入空調產業是在2000年初. 當時, 新飛電器試圖收購廣東中山市三榮空調電器有限公司. '甚至連交接時間都基本上跟三榮公司談好了. '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這項收購再次被豐隆電器和豫新電器否決, 理由同樣是不希望新飛電器盲目擴張和搞 '消耗戰' .
'特別是在劉炳銀同志的晚年, 新飛中層乃至高層管理人員都缺少決策自主權, 不能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 使得新飛的市場反應變得非常遲緩, 加之營銷手段和營銷平台都相對滯後, 新飛電器的整體業績開始下降, 應對市場變化一度陷人被動局面. ' 《廣告到底》一書中寫到, 眼靜睜地看著銷售業績迅速下滑, 這讓劉炳銀十分惱火, 脾氣也越來越大, 他甚至不停地更換銷售副總和區域經理, 企望通過人事任免這根 '槓桿' 來激發下屬的潛能, 刺激銷售業績的複興.
不幸的是, 2001年9月15日, 劉炳銀因胃癌在廣州南方醫院病逝, 享年61歲. 至此, 新飛的劉炳銀時代徹底終結. 直至生命結束, 劉炳銀也未能帶領新飛走向 '多元化' .
停產中的新飛電器
豐隆時代的文化衝突: 員工從主動救火到 '讓它燒吧'
實際上, 在劉炳銀去世半年前, 新飛電器的股權結構就發生了變更. 2001年2月, 豐隆股份將豫新電器的6%的股權收購, 這樣一來, 豐隆電器的持股比例就增加至51%, 新加坡方獲得控股權.
雖然控股權變更, 但是根據合資章程, 中方仍然擁有合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
劉炳銀去世後, 李根接過了接力棒, 出任新飛集團和新飛電器董事長, 黨委書記. 接手後, 李根立即對管理部門進行了壓縮, 並將原來的垂直式管理模式改變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由之前的 '權力壟斷' 變為放權給團隊, 並推行激勵機制.
'2002年新飛一舉打破行業排序連續6年不變的格局, 首次由行業第三躍居第二, 2003/2004年, 新飛又連續穩居行業第二把交椅. ' 李連印在書中寫到, 2004年新飛再次實現曆史突破, 冰箱銷量突破200萬台, 達到210萬台, 同比增長21%, 創曆史最高紀錄.
李根的時代並未持續多久. 2005年9月, 新鄉當地政府以5.1億元的價格將39%的股權出售給了豐隆股份, 豐隆電器在新飛電器的持股比例一躍提升至了90%. 至此, 豐隆終於獲得了新飛電器的經營管理權.
2006年11月, 馬來西亞人張冬貴取代李根掌管新飛電器, 並對新飛電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中外方兩種管理方式以及企業文化的衝突也自此開始.
'大批來自新加坡的管理人員空降到新飛. ' 一名原新飛電器的中高層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2005年股權轉讓時, 新飛電器的中層管理人員不超過100人, 但是到了2010年, 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400人.
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也導致決策流程變得更加繁瑣, 效率變得低下. 李根時代的 '總裁(或總經理)-副總裁(或副總經理)-管理部門執行' 決策流程, 最終變成了 '總裁-首席運營官-高級副總裁-副總裁-各級管理部門' , '光是出差報銷一項, 沒個三五天都簽不完字. '
'因為企業不是我的, 我是被高薪聘請進來管理企業的. ' 張冬貴曾直言不諱地表示.
'正式工, 農民工, 都是新飛主人翁. ' 這是一句在新飛員工中流傳甚廣的口號, 不過, 張冬貴對此頗為反感, 在他看來, 企業是老闆的, 老闆才是主人翁, 員工不過是僱員.
'每年初六初八公司上班第一天, 劉炳銀都要帶著中高層幹部在門口夾道歡迎員工上班. ' 上述中高層人士稱, '新加坡管理人員進來之後, 這些都慢慢取消了, 他們可能覺得你們是員工, 你來上班是應該的, 我還歡迎你幹啥?'
'過年過節, 公司回堅持發米面油這些節禮. '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有員工曾建議直接發錢, 但被劉炳銀拒絕, '別的單位看到新飛就會覺得新飛好, 帶回家家裡人高興, 新飛員工也有自豪感. '
只要不是出差在外, 劉炳銀每天八點鐘都會穿著 '新飛藍' 的工裝出現在公司空地上, 與公司員工一起做廣播體操, '每個月公司還會給職工集體過生日, 公司食堂會改善下夥食, 大家一起樂呵樂呵. '
在張冬貴的文化再造下, 劉炳銀時代留下的文化逐漸被拋棄.
'還是使用了國外的管理手段, 不懂得變通, 非常可惜. ' 一位接近豐隆高層的人士對於豐隆團隊沒能延續原有的企業文化表示.
'2003年3月15號, 最先進的無氟冰箱生產線發生火災, 員工沒等消防車來就衝進廠房滅火, 廠房熏得一片漆黑, 十天之後廠房煥然一新, 都是員工一點點清理的. ' 對於新飛員工對於新飛的感情變化, 上述知情人士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 他說, 在2007年, 新飛電器的空調廠房又發生了一場大火, '當時員工就站在路邊, 看著大火說, 他媽的燒吧, 燒光了才好. 我都在現場, 僅僅就4年由愛到恨, 這個企業能不垮嗎?'
新飛辦公區院內
巨額虧損等待新生: 政府希望重振新飛品牌
'在2010年之前應該是不虧損的. ' 上述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2007年12月, 河南成為全國財政補貼家電下鄉的試點省份, 受益於這個政策, 新飛業績尚未出現虧損, '當時也有企業出過50億要買新飛, 但是張冬貴沒有賣, 他認為新飛還能再發展, 能賣個更好的價錢. '
得益於家電下鄉補貼的加持, 整個冰箱行業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 而新飛冰箱的增幅也僅有個位數, 由於沒能帶領新飛電器完成 '董事會的要求' , 張冬貴在2010年11月份黯然離場.
數據顯示, 新飛電器的虧損也正是從2011年開始. 2011年至2016年, 新飛電器的虧損金額分別是5166萬元新幣, 1.17億元新幣, 3763萬元新幣, 6064萬元新幣, 1.1億元新幣, 1.3億元新幣, 6年時間虧損總計5.07億元新幣, 按照當前的匯率換算, 虧損額約合24.83億元人民幣.
'張冬貴之後, 豐隆又開始頻繁換帥, 每一個人過來的制定的策略又不盡相同. ' 上述接近豐隆高層的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有的砍掉廣告, 有的對產品降價, 有的砍掉網點, 都是為了短時間讓報表好看. '
公開資料顯示, 2010年11月份, 張冬貴離開後, 12月份, 新飛電器原副董事長高嘉琳在退休兩年後被重新啟用為新飛董事長. 2011年8月份, 董事長又改由阮健平擔任, 總裁則變更為吳俊財. 同一年, 由豐隆方面任命的原銷售總經理羊健, 原技術總經理梁尚勇, 首席財務官尹浩恩相繼離開新飛電器.
'之前新飛在全國有1.8萬個銷售網點, 後來砍到了1萬個網點, 這樣減成本是最容易, 虧損雖然減少了, 但是有新產品出來也沒渠道銷售, 後來銷售也就急劇下跌. '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豐隆方面的決策層對於電商也持反對態度, 直到2013年才最終啟動電商事業部.
頻繁的人事變動以及不停更換的策略不僅沒有幫助新飛扭虧, 反而進一步傷害到了新飛電器, 持續的巨額虧損最終讓豐隆也無力繼續支援.
'豐隆在員工停工之後增資了4億元, 後來又陸續投入了7.5億元, 合計11.5億元. '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目前, 新飛電器的固定資產為6億元, 流動資產為9億元, 而債務中較大的有銀行欠款4億元, 供應商欠款7億元, 股東貸款11.5億元, 合計約22.5億元.
澎湃記者獲得資訊顯示, 新鄉市政府已經派出多路人馬與國內大型家電企業進行接洽, 此外也有企業主動與新飛方面進行接觸, '各方都在緊鑼密鼓地尋找投資人, 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投資人, 資金快速進來的話, 新飛的品牌價值還能保住, 如果拖得太久, 對新飛也是傷害. '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政府方面也希望能重振新飛品牌, 也都很有信心. '
澎湃新聞記者還獨家獲悉, 新飛電器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也將在1月19日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