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从亲密关系到说服合作伙伴. 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 有效沟通都是极为重要的技能之一, 因为每一段关系都从沟通开始. 但你有没有想过, 人们在沟通中所发生的很多矛盾, 其根源最终是在于主观视角的区别. 就像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1917年所赋予 '小便池' 全新的视角一样, 它不再是生活中普通的物件, 而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泉》(Fountain), 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作品.
当然, 它也引起了持久的解释学喧闹. 当它展出时, 有些评论家指出这件作品是剽窃, 因为它是工厂生产的现成工业品. 但杜尚回应说, '这件《泉》是否我亲手制成, 那无关紧要. 是我选择了它, 选择了一件普通生活用具, 予它以新的标题, 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 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丧失殆尽, 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 ' '小便池' 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 如果现成的物件也能算作是艺术品, 那么究竟 '什么是艺术?' '每个人都可以对艺术有自己的定义吗?' 艺术界一直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当然, 这并不只关乎艺术. 这场关于 '什么是艺术' 的探讨, 其实也关乎人性, 它发生在生活的其他语境里, 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者, 远不止是言语, 更多是理解. 理解什么?如何理解?以下是三条最重要的原则. 1 理解沟通的悖论 Know the Paradox of Communication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拥有不同的生命体验, 这些体验造就了各异的偏好, 品味, 以及对于周遭环境的感受;换句话说, 我们是种种体验的集合体. '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 的道理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一个在你看来非常有吸引力的人, 或许在别人那里就招致反感. 假设现在有两个人为了不同的政治信仰而辩论, 如果你去观察, 总结, 就会发现, 双方永远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原因很简单. 表面上, 他们是为了诸如医疗, 税收此类问题而辩论, 但那不是真正的对话本身. 事实上, 在辩论开始之前, 双方就带着 '孰是孰非' 的预设, 以至于讨论的是什么不再重要, 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站在客观视角. 沟通的双方都是基于 '自己的主观意见是客观正确的事实' 这一点,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沟通中的悖论. 人们往往喜欢用主观体验结合所偏好的部分事实讲道理, 不愿从各方面视角去尝试理解事实究竟是什么. 2 洞悉对话的动机 Recognize the Incentives of a Conversation 理解上述所说的沟通悖论或许有所帮助, 但它并不总是奏效. 因为人们习惯于固执己见, 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坚信不移. 你很难去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同样的, 你也很难对自己所坚信的东西作出任何让步或妥协, 即使你持有再坦诚的态度, 也无济于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 能得到最好结果的方式就是去理解对方在沟通中的动机, 目标, 或是利益点. 即使你无法做到坦诚相待, 一旦你深入理解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你也将收获颇丰;有时, 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追究事实真相, 而是寻求一个好的方案. 在某些对话当中, 一方也许只想得到一个道歉(此类情况常常发生在伴侣吵架的语境中);在其他语境里, 也许是一个有些过分的请求, 比如一个平庸的员工要求升职, 加薪. 这时, 如果你没有get到对方想要什么, 并且假设状况会继续恶化(而真实情况是, 对方只想听到一句 '对不起' ), 那么, 事情发展可能会跟你预想的一样糟糕. 类似的, 如果员工要求超过其实际能力的涨薪, 作为沟通方, 你不应与之争论甚至直接否定, 更聪明的做法是, 与对方商讨一个客观衡量标准. 如此处理, 员工的士气不会被打压, 也有了奋斗的目标和热情. 总之, 切忌为了某个观点而在沟通中争论不休, 更多从双方利益出发, 你们才能达成最大化的沟通效益. 3 学会读懂人的故事 Learn to Treat People Like Stories 最后, 一场好的沟通应该发挥 '共情' 的价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换位思考' , 而不是急于与对方达成某种 '结盟' . 人们之所以喜欢某件艺术品,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此前的某些体验;当他们欣赏艺术时, 将自己的体验融入艺术视角, 从而有了代入感. 换句话说, 这才是艺术品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类似的, 人们所持的某种观点也是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并不客观).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 因此, 与人沟通, 相处时还需读出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在交流中会陷入表面的讨论, 从而忽略了引导讨论的深层因素. 与之相反, 如果你了解造就这个人背后的故事, 你就能更好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利益诉求. 共情能力, 不止是一种美德, 也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