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 | 人工智慧: AI迎來中國新紀元

人工智慧應該可以當選2017年最熱門的科技話題. 國家層面的扶持布局, 產業界的全面突破, 意味著人工智慧在2018年乃至今後十年, 二十年仍可能是資本競逐的風口.

2017年12月14日, 工信部發布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 (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 . 浙江省緊隨其後, 於2017年12月26日出台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北京市在2017年12月26日也印發了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檔案, 涉及人工智慧等10個產業, 並分別編製了指導意見.

產業界更是熱鬧非凡, 在AI晶片, 作業系統, 應用等層面都有了實質性的突破. 寒武紀在2017年11月6日推出了三款人工智慧處理器IP產品, 地平線在2017年12月20日也推出兩款人工智慧嵌入式處理器產品. 致力於通過作業系統降低AI使用門檻的百度, 第四範式等, 通過智能音箱, AI手機等具體產品影響用戶的阿里巴巴, 京東, 華為, 聯想等, 在2017年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人工智慧是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技術, 勢必會推動新一代工業革命, 中國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抓住機會實現換道發展, 彎道超車.

同步起跑

PC互聯網時代, 幾乎全世界都用英特爾和AMD的晶片, 微軟Windows更是在作業系統層面 '一統天下' . 移動互聯網時代, 在晶片領域提到高通就意味著高端市場, 來自中國的聯發科, 展訊則一直希望迎頭趕上, 但只是在中低端市場有一定作為; 作業系統層面依然是iOS和安卓的天下. 到了人工智慧時代, 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凡舉晶片, 作業系統, 應用等層面, 中國企業與全球 '玩家' 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了.

比如晶片領域, 儘管英偉達的GPU已經一馬當先, 穀歌, AMD, 高通的TPU, 英特爾的CPU+FPGA, IBM的類腦晶片等AI晶片流派也不遑多讓, 但現在遠未到決定勝負的時候, 包括寒武紀, 地平線, 中星微, 西井科技等中國 '玩家' , 也有望在AI晶片領域贏得屬於中國的一席之地.

其中, 西井科技在2016年就推出神經元類腦晶片; 中星微在2016年6月也推出國內首款嵌入式神經網路處理器 (NPU) ; 寒武紀2017年11月6日發布面向終端和雲端的新一代人工智慧處理器; 地平線在2017年12月20日也推出第一代自主研發的高斯架構的人工智慧視覺晶片, 並宣布從2017年到2019年以一年一代架構——高斯架構, 伯努利架構, 貝葉斯架構的速度, 不斷迭代自己的人工智慧晶片.

儘管在市場上的聲量遠遠小於穀歌, 英偉達等國際 '玩家' , 但中國 '玩家' 在AI晶片領域並不落後. '地平線2015年創立的時候, 就在行業中率先提出打造人工智慧晶片架構BPU, 比穀歌提出TPU架構的時間還要早. ' 地平線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國家 '千人計劃' 特聘專家, 科技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餘凱博士告訴本報記者.

餘凱曾經擔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 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 是從百度離職的AI技術大牛之一. 餘凱透露, 2015年他下決心從百度離開, 就是為實現打造AI '中國芯' 的夢想. 餘凱認為, AI晶片在國家層面關乎中國能否在人工智慧時代彎道超車, 在產業層面專屬的AI晶片也意味著深度學習等演算法在未來不受運算能力的限制.

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分析, 'GPU是目前的主流, 但其基本架構並非為AI所設計, 效率受到很多限制. FPGA雖然迭代快, 短期內可滿足一定計算需求, 但從速度和能耗比來說, 與專屬AI晶片存在差距. 理想的AI晶片應該是一種新型處理器, 可適應語音, 映像, 視頻, 自然語言多模態處理等廣闊的應用面, 同時具備遠超CPU和GPU的效率. ' 陳天石也認為, 中國 '玩家' 有望藉助AI晶片實現彎道超車.

作業系統領域也是如此. 相關測算顯示, 儘管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已經頗具規模, 但在作業系統層面, 每年大約需要向Windows, iOS, Android三大作業系統巨頭讓渡數千億元利益. 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 也意味著作業系統領域迎來重新洗牌的機會. 日前, 百度開發的對話式AI作業系統Duer OS已經成功入選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4大領先科技成果名單, 被視為國內極具市場前景的AI作業系統. 除百度的Duer OS之外, 第四範式開發的 '先知' 系統, 也明確提出要成為AI領域的Windows.

'在PC互聯網時代, Windows大幅降低了普通人使用電腦的難度, 在人工智慧時代, '先知' 系統也想做到類似的事情, 降低人工智慧的使用門檻. ' 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告訴本報記者.

國家驅動

在晶片和作業系統等基礎領域之外, 中國在AI應用層面的創新也是層出不窮. 同時, 除了BAT在人工智慧領域全面布局之外, 中國人工智慧應用層面出現了一大批未來之星, 比如語音領域的科大訊飛, 出門問問, 思必馳等, 視覺領域的商湯科技, 曠視科技等.

科大訊飛創始人劉慶峰公開表示, 人工智慧在中國的應用熱潮, 已經與美國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而且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幫助下, 中國人工智慧的行業應用優勢實際上更為明顯.

小米創始人雷軍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發展人工智慧優勢在於龐大的人才庫, 海量的大數據. 相關統計顯示, 從2006年到2016年, 華人貢獻了全球約三成的頂級人工智慧論文. 雷軍認為, 中國人從小就重視數學, 理工科基礎好, 這在人工智慧時代是巨大的優勢. 同時, 中國擁有7.3億網民, 居於世界首位, 已積累大量互聯網用戶行為數據. 據賽迪智庫預測, 到2030年, 中國互聯網數據總量的佔比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這也將成為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無可比擬的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告訴本報記者, 縱觀全球發達國家對人工智慧的關注和重視, 美國在2016年10月出台《國家人工智慧研發戰略規劃》, 英國在2016年12月發布《人工智慧: 未來決策制定的機遇與影響》. 相比較而言, 中國國務院在2015年7月發布的《關於積極推動 '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中, 已經將 '互聯網+人工智慧' 列為其中的11項重點行動之一.

隨後, 國務院於2017年7月20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明確提出中國人工智慧的 '三步走' 目標: 第一步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技術標準, 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 培育若干個全球領先的骨幹企業, 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 帶動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第二步是到2025年在智能製造, 智慧醫療, 智慧城市, 智能農業, 國防建設等領域廣泛應用人工智慧, 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 帶動5萬億元; 第三步是到2030年在生產生活, 社會治理, 國防建設等方面極大拓展廣度和深度, 形成涵蓋核心技術, 關鍵系統, 支撐平台以及智能應用的完備產業鏈, 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帶動10萬億元.

在《三年行動計劃》中, 工信部明確提出 '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 且明確提出在智能感測器, 神經網路晶片領域的設計, 代工, 封裝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四項重點發展目標, 以及在智能網聯汽車, 智能服務機器人, 智能無人機等八大重點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形成較強的全球競爭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 在明確以培育全球領先或者全國領先的人工智慧企業為目標的國家及省市規劃指導下, 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已經嶄露頭角的國內企業將率先受益.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