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諾基亞推出年度旗艦N95, 肥碩的外觀註定了它不佳的銷量, 但可雙向滑動的屏幕設計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 在那個年代, 人們認為手機就是用來打電話發簡訊的, 偶爾玩玩兒遊戲聽音樂而已. 直到蘋果發布iPhone, 憑藉一塊兒大屏加圓形home 鍵的設計, 重新設計了手機.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 功能機時代正式向智能機時代過度. 而彼時, 國產手機還多被冠以山寨之名, 牢牢鎖定在千元內的低端市場, 憑藉嘩眾取寵的外觀以及嘶啞的大嗓門兒來滿足國人對於廉價通信工具的需求.
2009年, 諾基亞發布N97, 這位功能機時代的巨人沉浸在人生巔峰的亢奮中, 篤信QWERTY實體鍵盤加上大屏幕配合自家的塞班系統才是手機行業的未來. 而蘋果卻做了一件讓人跌眼鏡的產品, 一款和前年設計完全一樣的手機——iPhone 3GS, 它外觀上和前代的唯一區別就是增加了新的顏色, 白色. 然而這款手機依然大賣, 很快人們便發現蘋為了提升iPhone使用體驗而在手機內部硬體上做出的巨大努力. 同樣是2009年, 魅族發布了M8. 這款基於Win CE這個冷門的手機移動平台竟然經過魅族之手, 擁有了和iPhone同樣簡潔的頁面以及操作邏輯, 當然它也採用了和iPhone一樣的3.5寸大屏以及刻有m標識的橢圓home 鍵. 記得當年手機行業討論最火的話題之一便是m8究竟算不算山寨機? 然而這卻絲毫不影響它獲得2009十大年度手機的殊榮, 並被冠以 '國產機皇' 的稱號. 而當時該機2380-2880元的高昂定價, 卻在發售時擁有堪比購買iPhone的排隊場面, 至今聽起來也依然令人難以置信. 這款手機激起人們對於國產機的認同感堪比國足在世界盃中進入總決賽. 儘管如此, 該機還是因為蘋果的專利訴訟而被迫停產........ 魅族m8 (圖片來自網路) 2010年, 喬布斯托著因癌症而骨瘦嶙峋的身體, 發布了生前最後一款傑作——iPhone 4. 這是一款ID設計很喬布斯的產品, 玻璃與鋼製中框作為主材, 極致簡約而又與眾不同. 那一年, 諾基亞發布了塞班系統的絕唱——諾基亞808 PureView, 一款塑料機身, 體態有些臃腫的產品, 儘管媒體對它爭相曝光, 但依然沒有改變銷量慘淡的命運. 不過有一款產品在那年雖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但卻獲得了高達千萬的銷量, 它就是三星的SPhone, 一款採用塑料機身, 長相類似iPhone 3GS的安卓手機. 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Galaxy S系列手機的第一代產品. 聯想樂Phone流線且獨特的外觀設計 而這一年嗅覺靈敏的小米公司成立, 但國產機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機並不多, 不過聯想的樂Phone絕對算, 它以豪華的配置, 獨特的外觀設計, 以及極高的性價比而獲得市場的青睞, 甚至也出現了排隊購買的場面. 要知道, 這款產品的外觀以及UI體驗都和iPhone有很大不同, 體現出了國產手機的創新能力. 也是在那個時候旗艦配置, 中端價格成為國產手機的新標籤. 以上, 我們簡單回顧了從2007年到2010年手機市場從功能機時代向智能機時代變革的最關鍵節點,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筆者現在的心情一樣, 唏噓被時代淘汰的昔日王者, 並 感歎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 不過科技發展只是變化的根基, 真正影響我們生活的, 是那些具備革命性軟硬體設計的產品. 所以我們期待, 並想要了解幾個問題: 如今的手機產品究竟有什麼能夠提升我們使用體驗的硬體設計? 不同價位段的產品究竟在質量上有多大差別? 同價位段的產品硬體質量是否對得起這個價格? '山寨機' 百度指數 除了以上三個關於硬體設計的問題, 我相信大家也同樣關注國產手機在硬體設計上相比國際品牌達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 從上面這張關於 '山寨機' 關鍵詞的百度指數圖, 我們能夠看出國產手機從模仿到創造的轉變, 而在2017年, 國產手機不僅在全球手機銷量萎靡的情況下繼續迅速成長, 那麼國產手機究竟在這一年的硬體設計上做了哪些努力呢? 希望本篇2017硬體設計報告能夠給您以上問題的答案. 關於手機內部硬體設計的闡述, 筆者將基於2017年我所拆解過的近40款手機進行分析. 由於撰寫時間有限, 涉及產品眾多, 筆者的專業知識有限, 如果內容哪裡有紕漏, 還請讀者指正並包涵. 本文屬於原創文章, 如若轉載, 請註明來源: 中國品牌沖高元年 2017手機硬體設計報告http://mobile.zol.com.cn/672/6727421.html
在手機外觀方面, 從全年的整體設計趨勢來看, 業界都在朝著更簡約, 流線型的方向發展, 而對於色彩的運用, 有些大膽的廠商嘗試通過撞色設計來給消費者帶來更個性的配色選擇. 在手機厚度表現方面, 主流依然是維持在7mm-8mm之間, 厚度小於7mm的機型可以選擇的餘地要比前一兩年少不少, 似乎無論什麼價位段的手機, 產品經理都會達成一個共識, 就是電池容量要比極致輕薄的產品更討好消費者喜歡. (但這並不意味著產品經理不注重輕薄了, 只是在保證足夠輕薄的前提下, 會更在乎能裝下多大的電池) 4000元以上旗艦¸價位段手機外觀設計簡評 代表機型: iPhone X, iPhone 8/8 Plus, 華為Mate 10 /Pro, 華為P10/Plus, 索尼XZ Premium,三星Note 8, 三星S8/8+, LG V30等 敢在這個價位段推出手機的一般都是手機界的元老品牌, 它們擁有足夠多的核心技術以及足夠優秀的手機品質, 甚至還要有足夠規模的用戶群, 才敢賣. 這便導致了它們的產品不僅要好看還要耐摔甚至防水. 而基於此邏輯, 我們便會發現它們的產品在選材方面驚人的相似, 幾乎清一色的玻璃與金屬中框的組合. 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既保證了機器擁有金屬出色的防磕碰能力, 又展現出玻璃晶瑩剔透, 觸感順滑的特性. 並且玻璃可熱彎變成3D曲面以及支援無線充電的特性也是手機廠商喜歡選擇它的一大原因. 反觀其它材料機身, 單純的金屬一體成型很難玩兒出新的花樣, 噴砂, 拉絲, 鍍膜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工藝, 很容易讓人審美疲勞, 並且又很難規避天線帶設計所帶來的視覺影響, 再加上不支援無線充電這種次世代技術, 所以難怪高端機清一色的選用玻璃材質. 不過令人比較遺憾的是, 蘋果在去年推出的亮光黑色iPhone 7足夠驚豔, 將金屬表面做成了玻璃般晶瑩剔透的質感卻並沒有在新一代iPhone上延續. 看來金屬這種材料真的已經被玩兒的毫無新意了. 而塑料材質, 由於天生質軟的特性, 充當外殼材料很容易發生形變, 從而給人一種廉價的感覺, 再加上鍍鉻, 仿皮, 類膚等表面工藝早已在前些年的三星, 諾基亞等機型上司空見慣, 所以很難在5000+價位段的手機上有所建樹. 最後再來說說陶瓷材料, 這種材料雖然擁有溫潤如玉的觸感, 並且硬度極高, 但因為成本下不來並且韌性不足導致依然很容易碎裂, 所以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幾乎不可能成為主流的手機外殼材質. 年初iPhone 7推出的中國紅曾引發了業界一陣跟風 在外殼色彩調製方面, 年初iPhone 7推出的中國紅曾引發了業界一陣跟風, 但熱度削減也非常快. 華為請來著名色彩研究機構PANTONE為P10手機外殼進行色彩調製, 最終一口氣推出了六款顏色P10, 其中草木綠最受市場青睞, 也曾引來一眾跟隨者. 3000-4000元高端價位段手機外觀設計簡評: 代表機型: 小米Mix 2, OPPO R11s/plus, vivo X20, 魅族Pro 7/plus, 海信A2, 努比亞Z17S, 美圖T8s 在這一價位段, 是國產廠商高端手機的必爭之地, 所以競爭異常激烈, 產品在用料, 形態上的差異也較為明顯. 首先先說用料方面, 主流依然為全金屬一體成型機身, 其中OPPO, 一加和vivo的產品可以作為代表, 它們的背部擁有一條優美的弧線, 從而給產品帶來視覺上的輕薄感以及人體工學設計, 只是這種設計是在你仔細打量的時候才會看到美感, 所以如果論第一觀感, 則磨砂質感的金屬外殼還是有些平淡無奇. 儘管同為金屬一體成型機身, 美圖T8s的外形設計採用非常規的菱形, 這對手機的內部元件設計有較大的挑戰, 但也很好的將產品的外形與其它品牌區隔開, 再加上豔麗的配色使得品牌辨識度增高不少. 也有採用前後玻璃加金屬中框的組合, 例如努比亞Z17S與金立S11S, 它們不約而同的採用了在玻璃內面覆蓋納米鍍膜的工藝, 並且玻璃採用成本較高的3D曲面工藝, 從而在給人良好的第一觀感的同時, 還兼顧到了手感. 小米Mix 2的陶瓷材質很特立獨行, 有一條路走到黑之勢. 而魅族Pro 7與海信A2則是通過採用前後雙屏的設計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OPPO R11巴薩定製版紅藍撞色設計 除了用料, 3k價位段的手機在色彩搭配上也展現出了一些大膽的創新, 例如OPPO R11的巴薩定製版便採用了紅藍撞色設計, 相信巴薩球迷會非常喜歡這款產品; vivo X20紅色版本的星幕屏設計令屏幕上下兩端多出來兩條漸變紅色與機身主體顏色相呼應, 從而增加了整機的設計感; 一加則在5T這款手機上推出了白色的星球大戰限量版, 滿足星戰迷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 在3K價位段的產品在外觀設計上更為出格, 廠商通過推出限量版, 抑或帶來創新的結構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1500-3000元中高端價位段外觀設計簡評: 代表機型: 華為nova 2s, 榮耀V10, 夏普AQUOS S2, 魅族Pro7, 金立S10, 小米6, 堅果Pro 2, 360 N6Pro, 小米Note3 愛琴海藍版努比亞Z17miniS 毫無疑問, 此價位段手機廠商競爭最為激烈的區間. 在材料選用方面金屬一體成型機身與玻璃金屬混合機身都較為常見, 而夏普AQUOS S2的樹脂背殼則有些另類. 配色方面, 金屬機身的配色基本都是金色, 玫瑰金, 灰色, 黑色等較為傳統的配色, 而玻璃背殼機身的色彩搭配則更年輕化一些, 紅色, 藍色的配色也漸成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努比亞Z17miniS的愛琴海藍色給我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 漸變效果看起來非常漂亮. 不過總體上感覺此價位段的產品外觀設計上是在跟隨比他高檔次的產品, 或者說此價位段的產品相比3k價位段在外觀設計上相對保守一些. 1500元以下的中低端機型: 代表機型: 榮耀9青春版, 榮耀7X, 魅藍6, 魅藍Note6, 小米5X, 360N6, 紅米5 這個價位段手機的選材多為成本低廉的金屬背殼靠攏, 並且細節表現會更為粗糙一些, 例如噴砂工藝, CNC工藝等, 尤其是在1000元以下的機型, 但總體外觀設計是向上一價位段靠攏的. 值得注意的是, 有相當一部分機型還採用機身後部上下部分塑料材質, 僅有中間為金屬材質的背殼設計, 但由於塑料表面採用了金屬噴漆, 所以看起來很像是金屬一體成型的機器, 這種設計基本已經淘汰過時了, 但千元以下的機器很多依然採用這一設計. 至此, 我們僅從外觀設計的三個核心要素, 材料, 配色與表面工藝上, 簡要概括了從4K元以上的旗艦機到1500元以下的中低端機型的外觀設計現狀. 我希望通過這些介紹能讓您對2017年手機在外觀設計上的進步以及不同價位間的設計區別有個明確的認知.
本文屬於原創文章, 如若轉載, 請註明來源: 中國品牌沖高元年 2017手機硬體設計報告http://mobile.zol.com.cn/672/6727421.html http://mobile.zol.com.cn/672/6728956.html mobile.zol.com.cn true 中關村線上 http://mobile.zol.com.cn/672/6727421.html report 5158 在手機外觀方面, 從全年的整體設計趨勢來看, 業界都在朝著更簡約, 流線型的方向發展, 而對於色彩的運用, 有些大膽的廠商嘗試通過撞色設計來給消費者帶來更個性的配色選擇. 在手機厚度表現方面, 主流依然是維持在7mm-8mm之間, 厚度小於7mm的機型可以選擇的餘地要比前一兩...
在2016年, 手機的屏幕比例還多為16: 9, 但到了2017年, 一個新的屏幕比例漸成業界主流, 那就是18: 9比例屏幕或者近似比例, 更長的屏幕能在保持現有手機出色操控性的前提下帶來更大的屏幕顯示面積, 對手機的視覺體驗提升明顯. 但由於這一設計要求手機設計者儘可能的收窄額頭和下巴, 所以勢必會導致內部結構設計的改變,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手機行業為了迎接全面屏而做了哪些改變吧! 並且也關注下手機內部設計有什麼新的趨勢! 4000元以上旗艦價位段手機內部結構簡評 如果不看iPhone X的內部設計的話, 你會覺得各家的旗艦價位段手機都是在吃老底, 內部設計相比前代沒有太大區別, 像iPhone 8, 索尼XZ Premium,LG V30, 三星Note 8等都是採用C型內部結構, 僅僅是針對某些細節或者某個元件做了改動或者換型. 不過C型結構對於電池的放置空間不是很友好, 直白點說就是空間有限, 沒法安裝大容量電池, 甚至iPhone 8 plus的電池容量才區區2700mAh, 三星Note 8也僅3300mAh, 這些機器必須在軟硬體配合相當好的情況下才能有較為理想的續航時間. 而這個問題在傳統的三段式設計結構上就會相對好解決一些, 你看華為Mate10Pro, 在小巧的機身內裝下了4000mAh電池, 直接讓它榮升成為續航最長的旗艦機. iPhone X內部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如果談到iPhone X, 它的內部設計幾乎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手機, 首先他為了合理利用機內空間而採用了雙層主板堆疊工藝, 令主板面積幾乎比iPhone 8Plus小了近一倍; 其次, 主板節約出來的空間當然是留給了電池, 但問題是電池是一個規整的方形結構, 但機內規劃的電池空間卻無法做到規整, 所以蘋果採用雙電池方案來填充這個不太規整的空間, 如此設計使得iPhone X在體積比iPhone 8 Plus小一圈的情況下電池容量卻將其秒殺, 如此一來, iPhone體積小了, 續航卻長了. 要知道這對於手機用戶來說, 可是正中核心購買痛點, 再加上其它各功能沒有弱化而是更強了, 所以iPhone X銷量好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星S8的散熱銅管設計 在內部優秀細節設計方面, 將聽筒用作喇叭絕對算是一個優秀的設計, 試想如果你在玩兒遊戲或者看視頻的時候一隻手堵住了機身底部的喇叭, 那麼普通手機可能就悶著發不出聲音了, 而將聽筒也作為了喇叭的機型便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並且當手機橫向操作時它還能帶來立體聲的聽音感受對於娛樂體驗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況且還能增大鈴聲的音量. 而這一設計在iPhone X以及iPhone8上都有, LG V30和HTC U ultra也採用了這一設計. 散熱設計方面, 目前我看到表現最好的是兩家韓系廠商, 三星與LG, 它們除了在自家的旗艦機上搭載了常規的石墨導熱貼, 散熱銅片, 散熱矽脂之外, 還加入了銅導管散熱, 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穩定性. 而iPhone 的硬體散熱設計一直較為堪憂, 甭說銅導管了, 導熱矽脂也很少能看見. 尤其讓人不放心的是iPhone X, 由於採用堆疊主板, 便會導致發熱量大的晶片都聚攏在一起, 難免會導致溫度過高機身發燙, 在實際使用中筆者也真的遇見了這個情況. 在三防設計方面, 旗艦擋位的手機對於磕碰的防護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所以邊角防護都做得很厚以抵禦衝擊. 而對於防塵防水的表現, 旗艦機幾乎都在自家產品上配備了IP67級以上的防護等級了. 但它們的密封性表現還是有所差別, 而這個差別主要體現在, 假如水衝破手機的第一道防線後是否還能用上面. 水從機身四周的開孔, 進入到了機內, 此時如果內部沒有防護的話, 液體就很有可能流到連接器或者裸露的電路以致短路. 所以此時如果能夠在機內的裸露電路以及連接器周圍做密封防護的話, 便可以帶來更安心的三防保護了, 而這一設計, 目前旗艦機上僅在iPhone X和iPhone 8/plus上看到了這一設計. 前面我們講到手機內部結構能夠影響到電池容量, 而主板的大小也同樣影響著電池容量. 如果主板越小, 當然留給電池的空間就越大了. 而想讓主板變小的前提是主板上面的晶片必須要少, 並且儘可能貼的緊一點, 在主板貼片工藝方面, 我認為蘋果和華為都是領先的, 我們從它們主板的貼片密度以肉眼就能看出比其它主板更緊湊一些, 當然主板也就更小了. 3000-4000元高端價位段手機內部結構簡評: 又到了國產機的熱血戰場, 然而內部結構作為難以被消費者觀察到的地方, 有的廠商設計上的要求便不再像外觀那麼高了. 首先在內部結構上, 這些國產手機絕大多數都是三段式設計結構, 我僅發現魅族Pro 7系列手機採用了高端機上面常用的C型結構. 不過三段結構與C型結構的機身設計在孰優孰劣的爭論中並沒有定論, 據業界一位朋友說三段設計可能與高通晶片布局要求有關, 如果真是這樣那也反映出國產手機廠商對於上遊廠商的話語權還是需要加強的. 魅族Pro7機身內部設計採用了C型結構 在細節設計方面, 沒有發現一款能將聽筒作為揚聲器使用的手機, 我覺得這挺遺憾的. 並且這一價位段也沒有一款支援無線充電的機型, 大家似乎都把產品宣傳的重點放在外觀, 拍照以及性能優化上面了, 我只能安慰自己可能廠商經過調研後發現並不是很多人都需要這個些功能. 在散熱設計方面, 這個價位段的表現有點參差不齊, 表現優秀的廠商一般會將主板上多顆發熱量大的晶片表面覆蓋上導熱材料, 然後再通過散熱銅片與石墨散熱貼將熱量擴散. 在三防設計上, 絕大部分這個價位段的機型能做到良好的抗磕碰能力, 因為邊角都做了加厚, 但在密封性上表現也同樣參差不齊, 不過最好的是OPPO R11s, vivo X20以及一加5T, 它們在機身內部的所有連接器上都採用了泡棉包圍, 並且對裸露電路進行點膠, 還對機身周圍的開孔進行了針對性的密封. 在主板貼片工藝方面, 我們也發現了參差不齊的表現, 主要體現在做的好的主板貼片密度很高, 主板的空間利用率非常好, 而有的產品主板有很多限制的空間, 如果把它們佔用的空間留給電池, 估計可以提升不少電量的. 1500-3000元中高端價位段內部結構設計簡評: 在這一價格區間的機型內部設計表現也同樣參差不齊, 大家基本都採用的是三段式結構, 表現的好的廠商能做到和3k-4k價位段的設計規格基本一致, 而表現不太好的機型, 除了僅給處理器提供導熱材料, 外面再覆蓋點石墨導熱貼外, 便無其它散熱設計了, 有的甚至會採用焊接的方式連接振動器組件, 以降低成本. 1500元以下的中低端價位段結構設計簡評: 這一價位區間會有一些明顯的降低成本痕迹, 但並並不足以影響到使用體驗, 像魅藍Note 6就總體把控的不錯, 連接器的固定, 散熱設計, 晶片電池屏蔽, 邊角的防護都做了相應處理. 需要用戶擔心的是這個價位段有些手機一般邊角可能是塑料材質, 如果是金屬也可能沒有經過加厚從而在跌落時容易摔壞手機, 並且這部分手機密封性也普遍不太好 至此, 本次硬體報告就彙報完畢了. 總的來說, 2017年手機的外觀設計趨勢已經在向玻璃與金屬交融的機身靠攏, 而手機的配色也會像服裝一樣在新的一年裡順應新的潮流, 而至於內部的構造升級, 筆者傾向於認為未來會像著iPhone X的內部設計方向發展, 採用異形堆疊結構, 層疊主板, 異形電池, 因為這樣的空間利用在目前看來是最為合理的了, 當然我認為即便明年一整年, 這種設計也不會普及, 因為發熱真的是個棘手問題. 同樣是這一年, 我們也見證了國產手機銷量的新神話, 不僅在國內佔據了龐大的市場份額, 並且以及開始在全世界布局, 歐洲, 印度, 泰國等國家的人民都已經開始用上中國品牌的手機, 指點值得我們為國產手機品牌點贊, 但我們也應理性的看待國產手機廠商在核心技術上的不足, 這其實才是我們久久無法佔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根本原因. 所以, 2018, 我們一起擼起袖子, 加油幹吧! 本文屬於原創文章, 如若轉載, 請註明來源: 中國品牌沖高元年 2017手機硬體設計報告http://mobile.zol.com.cn/672/6727421.html http://mobile.zol.com.cn/672/6728957.html mobile.zol.com.cn true 中關村線上 http://mobile.zol.com.cn/672/6727421.html report 6301 在2016年, 手機的屏幕比例還多為16: 9, 但到了2017年, 一個新的屏幕比例漸成業界主流, 那就是18: 9比例屏幕或者近似比例, 更長的屏幕能在保持現有手機出色操控性的前提下帶來更大的屏幕顯示面積, 對手機的視覺體驗提升明顯. 但由於這一設計要求手機設計者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