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開始甚至更早, 阿里巴巴就預見到實體零售布局的迫切性, 在新零售概念提出之前, 已經開始培育銀泰百貨, 三江購物等項目. 整體而言, 其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騰訊大舉買入永輝超市, 也是在加速追趕.
與此同時, 蘇寧雲商, 美團點評, 京東, 餓了麼已嗅到無人零售的機會, 猩便利, 果小美, 每日優鮮等一批創業公司則瞄準了辦公室便利無人貨架. 公開數據統計, 無人零售領域的累積融資額在今年已經超過500億元. 紅杉資本, IDG資本, 金沙江創投, 光速中國等一批知名風投機構也已經入局.
行業藍海之中, 清晰可見兩條主線依然是阿里系和騰訊系. 尤其是在騰訊入股永輝超市之後, 標誌著阿里最大的對手, 走到了新零售前台, 也將新零售浪潮推入一個新的競爭階段.
兩分天下
零售行業的趨勢依然向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11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41萬億元, 同比增長10.2%, 較10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 1-11月累計同比增長10.3%, 與前10個月累計增速持平.
在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企業, 零售額11月同比增長5.2%, 增速比10月份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和0.3個百分點. 1-11月份累計同比增長4.7%, 比上年同期加快0.8個百分點. 此前遭遇了電商集體挑戰的線下零售, 輾轉之後又成為了互聯網巨頭爭奪的焦點.
阿里巴巴的布局版圖, 也一直牽動著A股股民的神經. 從2014年4月戰略投資銀泰開始, 2015年以283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蘇寧, 2016年21.5億元入主三江購物, 2017年入股聯華超市, 直至不久前以190.02億元入股高鑫零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 阿里近4年間至少已在傳統零售行業砸下750億元.
從百貨業, 3C家電連鎖, 超市便利店, 再到全國最大的商超賣場集團, 阿里巴巴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進程一脈相承. 即以入股的方式建立獨家合作, 並在移動支付, 雲計算, 物流, 大數據等領域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
就在上周, 阿里還在澳大利亞投資了大康農業旗下子公司紐仕蘭, 阿里巴巴聯合雲鋒基金, 以3.2億元的注資獲取後者40%股權, 雲鋒持有17%股權. 阿里此次增資入股乳製品供應商, 顯然有意從供應鏈上遊切入, 完善新零售整體布局.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只有通過投資, 才能更好參與並了解傳統零售企業運營的現狀, 發掘可能的潛力, 更好地找到行業裡的機會點和痛點, 能夠真正把新零售思想和實際經營效果掛起鉤來. '不光是阿里推進的快, 整個社會零售行業變化也是非常快. 自從有了盒馬, 所有超市裡都要放幾個餐桌, 凳子. 但是, 這並不是真正的新零售. 線下企業把線上部分交給我們, 我們幫助他們把線下部分發展更好. 這是所有合作的原則. '
就在阿里巴巴狂奔向前的同時, 騰訊也對永輝超市和唯品會進行了大手筆的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 騰訊主要以京東作為新零售對抗阿里的主要力量. 京東在2017年7月提出了 '無界零售' 的概念, 其內核與新零售大同小異. 從下半年開始, 京東陸續推出了新通路百萬便利店計劃以及無人零售的一些布局.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在內部郵件中強調, 京東未來將定位於一家 '零售基礎設施' 解決方案提供商, 核心理念在於 '零售即服務' . 同時, 騰訊系的美團點評, 每日優鮮等其他力量也在特定細分領域加入新零售戰局.
新舊之爭
就在互聯網巨頭將注意力從線上轉移到線下時, 蘇寧雲商則像守株待兔的獵人, 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獵物.
近幾年來,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一直在員工到底要不要穿西裝上糾結, 傳統零售和互聯網的左右博弈成為繞不過的門檻. 到了今年 '雙十一' 期間, 張近東終於放下了包袱. '穿著西裝做互聯網無所謂, 那都是表面功夫. 實質我們做的事情都一樣, 儘快觸達消費者, 提供最好的服務. 零售市場足夠大, 不應該只是某一家壟斷, 要給消費者足夠多的選擇. ' 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袒露了最新的想法.
一度被馬雲, 劉強東鄙視的線下實體, 又成了新零售先鋒. 12月29日, 蘇寧在南京舉辦的智慧零售合作夥伴大會, 王健林, 孫宏斌, 夏海鈞等地產業大佬罕有地為蘇寧月台, 碧桂園, 保利, 綠地, 金地, 綠城, 招商蛇口等300家地產商出席. 張近東首次披露了他的三年目標: 實現15000家門店, 2000多萬平方商業實體的落地. 而在兩個月前, 蘇寧的目標是2018年新開5000家店.
在多名行業人士看來, 新零售對舊的零售模式的改變, 不在於顛覆取代, 而是線上線下打通, 全面融合. 張近東也認為, 蘇寧在過去的轉型中, 首先是開啟品類的天花板, 從三萬億的家電市場, 進入到三十萬億規模的大消費品市場. 第二步是通過共用線上的供應鏈, 物流和數據, 開設更多的業態. '實體商業的繁榮, 絕不是靠傳統模式, 需要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線下的效率與體驗, 讓用戶主動回到線下. '
對於消費者來說, 一個明顯的體驗是, 線下的實體店開始注重服務與品質的升級. 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打出 '傳統商超+外賣+盒馬App' 的組合牌, 現已成為阿里推廣新零售的主力軍. 消費者在門店附近3公裡內下單, 30分鐘便可送貨上門.
其背後是技術賦能對效率的提升.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 盒馬鮮生創始人兼CEO侯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盒馬鮮生的坪效已經是傳統零售坪效的3-5倍. '我們把中間環節去掉, 包括多級的分銷機制, 直接對接生產企業, 去掉中間不合理的成本. 廠家告訴我成本再加上成本, 另加一定利潤就行, 其他的任何事情跟廠家沒有關係. 沒有傳統賣場的那些所謂上架費, 返點費. 同時, 我們通過大數據控制損耗, 廠家的損耗費也基本沒有了. '
目前, 永輝超市旗下推出的超級物種, 其對標的正是盒馬鮮生. 但是, 開店速度還遠遠比不上盒馬鮮生. 在獲得騰訊投資後, 2018年這些新興業態必然會加快圈地速度.
資深互聯網行業觀察人士王如晨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為, 零售沒有新舊之分, 新的模式只會打破舊有的思維. '阿里的新零售, 在數據與營銷層面, 具有全媒體, 全鏈路, 全渠道的優勢, 而京東雖然能依託基礎設施, 在智能化技術與消費兩端打破時空, 撮合無數的碎片化需求, 適應多渠道覆蓋, 但就媒體屬性與用戶維度來說, 它還很欠缺. '
無人風口
在侯毅看來, 今年可謂是新零售的決戰之年. 他清楚知道盒馬鮮生背後, 還有 '狼群' 在追趕.
除了巨頭們的跑馬圈地, 新零售領域還湧現諸多的新物種, 無人零售正是在資本熱捧下, 繼共用單車後成為新的風口.
事實上, 自從2016年Amazon Go落地以來, 國內資本對於無人零售的追逐熱度便持續上升. 今年6月, 上海出現了國內第一家24小時無人便利店 '繽果盒子' . 隨後, 阿里巴巴無人便利店 '淘咖啡' 亮相後, '無人零售' 這一概念再次受到關注和熱議.
無人零售的入局者既有像亞馬遜, 阿里巴巴, 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通過布局無人便利店, 探索新型零售的業態, 切入線下場景. 也有像海爾, 娃哈哈這樣的傳統企業, 藉助新零售風口拓寬銷售渠道, 搭建售賣通信埠. 此外, 每日優鮮, 餓了麼, 京東到家等O2O及新零售公司, 也在依託原有供應鏈體系進入無人貨架領域. 從2017年無人零售行業各領域融資額度佔比來看, 無人貨架佔46%, 智能貨櫃佔比30%, 無人便利店佔比24%.
截至目前, 根據不完全統計, 主打無人貨架的公司已有35家, 被披露獲得融資的有近30家, 累計投資金額超30億元人民幣. 其中, 最受關注的果小美和猩便利是新創業的公司. 尤其是猩便利, 四個月內累計拿到近5億元投資, 果小美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也已融資5億元.
但是, 業內大多數人對無人便利店持謹慎態度. 複星新技術與新經濟產業集團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叢永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坦言, 目前還不是出手投資的時機. 他認為消費者線上下的體驗訴求被激活, 再加上移動支付, 視覺技術, AI等場景的民用, 對無人零售起到了推進作用. '但是, 有些模式不一定是對的. 過早出現的新物種, 如果未來被替代的話, 成本太高. '
究竟哪一種無人零售的形態能走更遠, 依然是未知數. 艾媒諮詢CEO張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無人零售首先要形成一定量規模銷售, 才能降低成本有盈利的可能. 這對於行業來說, 時機和場景尤為重要, 明年一定會有資本持續進來. '零售市場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 不管是原來的電商還是傳統零售, 也遇到瓶頸, 它們都必須去變革. 原來的零售實體最大成本是租金, 線上平台最大成本是流量導入, 這兩者催生了新零售. 無論阿里騰訊如何競爭, 本質都要做好商業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