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從生活點滴做起

乘飛機出行, 開車上下班, 買一件衣服, 吃一個漢堡……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 這些行為可能加劇溫室效應, 導致海平面上升, 極端天氣增多, 傳染病傳播加速等問題. 面對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威脅, 碳交易成為各國減排的首要之舉, 碳減排不僅僅是國家, 政府, 企業的事, 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家庭碳排放幾乎佔一半

2016年,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 專家表示, 溫室氣體的排放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 自然源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人為源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研究顯示, 我國家庭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總排放量42%~49%. 專家指出, 僅有技術創新是不夠的, 如不改變個人生活方式, 必將導致更高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碳交易' 是聯合國為應對氣候變化,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設計的一種新型國際貿易機制, 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 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 碳阻跡公司創始人, 牛津大學碩士晏路輝表示, 公眾參與碳減排的力量尤為重要. 個人碳交易是在日常生活中, 衣食住行, 生產與消費等行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將它作為商品交換, 目的是促進公眾踐行低碳, 環保, 綠色的生活方式, 鼓勵全民參與來應對氣候變化.

不開車, 獎紅包

晏路輝稱, 個人碳交易不只局限於經濟意義, 還能促進個人自覺形成低碳, 綠色的環保意識, 產生連帶效果, 推動碳減排.

晏路輝表示, 個人碳交易分為碳中和, 碳普惠和 '潛移默化' 的碳交易. '碳中和' 即個人通過種樹, 購買碳減排量或碳匯的方式, 將工作, 生活中產生的碳排放抵消的行為, 也就是做好事來補償和抵消自己的 '原罪' . 比如, 國外很多機場, 車站在購票時會提示乘客, 是否願意多付點費用抵消此次旅行產生的碳排放; 北京環境交易所開發了中國第一個微信端碳中和平台, 個人可以購買碳指標, 抵消一年來在工作, 生活中產生的碳排放, 進行碳中和, 甚至達到零排放. '潛移默化' 碳交易, 是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 比如, 走路, 騎車, 線上支付等, 產生的低碳積分可抵扣商品價格.

晏路輝稱, 碳普惠是個人減碳行為與日常商品的交換, 比如, 轉換成碳積分, 用來兌換商品或折扣券. 目前, 國內很多地區有試點和創新, 比如廣東的碳普惠試點, 深圳的全民碳路, 北京少開一天車等. 2017年6月, 北京市發改委倡導 '我自願每周少開一天車' 活動, 是全國第一個真正的個人碳交易案例: 燃油車車主每停止開車24小時, 至少可獲得碳排放收益0.5元, 獎勵以微信紅包方式兌現, 並有電子優惠券等獎勵. 100天裡, 響應的車主達6312人, 碳減排超過1800噸. 2016年, 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571萬輛. 專家測算, 每天少開車1公裡, 一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1棵15年樹齡的楊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1.6~2.5升排量的機動車停駛一天能減排12.4公斤二氧化碳.

促減排從小事做起

目前, 我國節能減排主要依靠企業, 政府及社會組織, 個人碳交易處於起步階段, 大多處於 '有場無市' 局面. 晏路輝說, 改變日常生活方式也可促進碳減排. 1.吃當地種植的果蔬. 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碳足跡, 降低食品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

2.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平時出行盡量多坐公交車, 以減少碳排放量. 比如, 參加北京市 '我自願每周少開一天車' 活動, 同時還可領紅包.

3.減少食品浪費. 美國科學家估計, 美國人食品浪費率達40%, 相當於每人每天浪費1400卡熱量. 在垃圾填埋場, 食品浪費所佔的比例很高, 它們分解後產生的甲烷會排放到大氣中. 購買食品時, 提前規劃用餐量, 擬定購物清單, 避免衝動購物.

4.少買東西, 減少浪費. 製造一台蘋果筆記型電腦釋放的二氧化碳, 相當於驅車從北京到上海兩個來回的碳排放量. 盡量少購買衣服, 少開一會空調, 每迴圈利用一件東西, 就能減少生產, 同時減少垃圾產生量.

5.完善激勵渠道. 設置激勵機制, 鼓勵個人碳交易. 公眾可以在環境交易所的平台上, 通過碳排放計算器了解自己的排放量及日常碳排放指標. 比如, 開車100公裡碳排放約16公斤; 家庭用電100度的碳排放約96公斤. 通過個人信用卡積分, 手機話費積分兌換減排量等形式, 鼓勵個人更方便地實現碳減排. 此外, 拓展碳普惠項目的應用領域和區域, 尋找可跟碳積分對接的商家及願意接受碳普惠應用的城市, 實現異地兌換.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