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TOP 10 看看2017年手機圈的新技術

開始閱讀全文之前, 不妨先看看你電腦的右下角, 手機端的朋友, 就請看向狀態欄, 定格在12月的時間彷彿在告訴我們, 離今年的一事無成, 又只剩不到一周的時間了呢, 想想還真是一點都不期待啊. 那相對於咱們個人或多或少的改變, 手機這個我們天天握在手裡的小東西, 在2017這整年裡, 可是實實在在的經曆了巨大的變革. 今天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手機圈的年度10大技術, 他們或是在今年以元年的姿態騰飛, 或是之前就存在但如今迎來了爆發, 不知道這裡面又有哪項技術對你的影響最大呢. 以下技術僅作整理, 不分先後順序.

1.起承轉合出人意料的全面屏

全面屏這個概念, 在除開做了同樣的考慮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並未掀起潮流的夏普305SH以外, 小米MIX應該算得上是真正的提出者了, MIX上完全砍掉的額頭彷彿吹響了手機屏幕霸佔整個手機正面的號角, 但是在經曆了如三星S8等少數幾款機型對屏佔比的進一步正面探索之後, 接下來的發展卻有點出人意料了.

國產廠商再次將技術流的事情轉變成了供應鏈積累的對比, 在18:9圓角面板產量提升之後, 各家廠商紛紛宣傳自己把全面屏拉到了新低的境界. 米粉們開始時自然是為自家的MIX打抱不平, 但隨著小米自己也把新出的紅米5/5 PLUS系列叫做全面屏手機之後, 米粉們堅持的最後一道壁壘轟然倒塌, 至此, 全面屏成為了一個泛概念, 大家都公認屏佔比較高, 且使用18:9甚至18.5:9比例面板的手機為全面屏手機. 當領跑者自願和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之後, 過多的計較彷彿失去了其意義, 從此全面屏不再是理想中那正面全是屏的驚豔, 它成了妥協於現階段技術卻又堅持不懈的追求.

回歸到全面屏本身, 18:9的屏幕在握持維度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做到了可視面積的增大, 且瘦長的屏幕在網頁瀏覽和刷朋友圈等豎向使用場景的體驗也確實提升了不少, 從這方面來說, 可能除了那些堅持擁護正面指紋識別的朋友, 其餘的消費者皆是受益者, 不僅好看, 而且好用, 這樣的技術並不該承受太多的指責. 它只是暫時陷在這裡, 它不是願意停在這裡, 我們還是希望終有一天能見到真正的全面屏手機登場.

2.質量未定, 數量先提起來的雙攝普及

雙攝技術並不起源於今年, 但今年其熱度的爆髮式增長是不得不承認的.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過往的技術和探索經驗的積累. 想想當年小編自己用過的HTC EVO 3D, 那時的雙攝主要是為了滿足手機本身裸眼3D這個賣點而使用的, 在不開啟3D拍攝的情況下另一顆攝像頭並不會對拍照有所幫助.

而如今的雙攝手機, 兩顆鏡頭的協同工作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針對不同的需求場景, 開發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是長焦+廣角模式, 這也可以說是現在使用最多的一種雙攝方案了, 一顆鏡頭專註於取景範圍, 一顆鏡頭適應於變焦場景. 今年的iPhone X就延續了蘋果的過往傳統選擇了廣角+長焦的雙攝方案, 兩種模式, 專治選擇困難.

第二是黑白+彩色模式, 選用的廠商和機型也不在少數, 比如華為今年的Mate 10 Pro就採用了1200萬像素彩色鏡頭+2000萬像素黑白鏡頭的方案. 利用黑白鏡頭進光亮方面的天生優勢增強了照片整體的色彩和細節表現.

第三種屬於專長性模式, 雖然雙攝因為兩個攝像頭視角存在微小差異, 本身在景深還原方面比較有優勢, 但這第三種方案還要更進一步, 在主攝像頭之外搭配的是一顆專門的景深攝像頭, 景深攝像頭普遍像素不高, 但結合起來如先拍照後對焦等玩法也是不容小覷的. 甚至現在有不少的手機已經把這類方案放到了它更應該在的地方——前置雙攝, 比如最新發布的華為nova 2s, 利用前置雙攝的面部立體把控, 做到了針對性美顏的效果, 也算是不小的特色了.

雙攝方案理解起來難度並不高, 主要思路是在單獨攝像頭受到限制的場景引入多一顆的攝像頭來輔助成像, 其最終的關鍵點還是在於硬體的調教和演算法的先進性, 像單攝的Google Pixel 2一樣可以依靠優秀的演算法把很多雙攝機型按在地上摩擦, 雙攝是一個手機能拍好照的優秀底子, 但優化到什麼程度, 就需要各家廠商自行努力了.

3.人工智慧也許元年

為什麼小標題加了個也許, 因為這上面存在的爭議比較大, 一部分人認為AlphaGo已經是2016年的事, 元年已經是去年, 而又有一部分人認為經過今年一整年熱火朝天的鋪墊之後, 明天的AI起飛會更快更穩, 2018才稱得上真正的元年. 但不管哪種說法, 今年AI的發展和火熱勢頭都是無可否認的.

手機方面, 從最貼近人工智慧的Soc說起, 高通方面不用多說, 更早的驍龍820就已經引入了Zeroth認知技術並開放了相關的開發工具, 驍龍835則增加了對TensorFlow和Halide框架的支援, 其中TensorFlow是穀歌基於DistBelief進行研發的第二代人工智慧學習系統. 在應用方面, 不僅限於智能手機, 許多其他的智能產品包括汽車輔助駕駛和機器人等, 都優先選擇了搭載高通的Soc平台.

至於華為海思麒麟970, 從一開始最大的賣點就是內置的獨立NPU, 可見華為方面對AI的重視程度. 寒武紀1-A本身對Caffe和TensorFlow兩大開發平台的直接支援也助力麒麟970在相關方面的跟進. 麒麟970依靠專門針對深度學習計算的NPU, FP16 性能達到了 1.92 TFLOP, 相比於麒麟960的0.6 TFLOP, 翻了三番有餘, 其進步不可謂不大.

除了兩大平台在底層上的支援, 我們手機本身的很多功能也進行了結合人工智慧的優化. 如照片的自動識別, 分類, 學習個人使用習慣後進行調整的整機優化調節系統, 各家廠商發布的AI助手, 這些都切實的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而且給我們帶來了不錯的體驗. 智能手機的下一步, AI手機似乎已近在咫尺.

4.一家獨大的人臉識別

在經曆了滑動解鎖, 圖案解鎖, 密碼解鎖, 指紋解鎖等一系列的試探之後, 我們終於還是迎來了相對成熟的人臉解鎖.

這裡人臉解鎖可以暫時的分為iPhone類和其他類.

其一自然是因為兩者的安全等級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iPhone X上的Face ID是通過隱藏在劉海中的多個感測器和相關元件對人臉3D建模實現的特徵記錄, 配合其不斷學習的特點, 整體不僅安全, 而且越用越好用. 而安卓方面的人臉識別, 可以說是從蘋果的3D降回了2D, 安全性降低了不少, 暫時都只能作為輔助解鎖手段, 涉及到支付等需求安全性較高的場景, 不推薦使用.

其二是提供Face ID其關鍵技術的三家公司, SMI, PrimeSense, Faceshift都已經被蘋果所收購了, 其餘想利用同樣技術的廠商是無法直接使用現有成熟技術了, 想玩真正安全的面部識別, 就得等其餘的相關技術公司能做同樣先進的技術了.

但安卓方現階段的面部識別並不是說就沒有意義了, 首先安全是有相對性的, 普通日常使用用戶可能更看重其便捷性和解鎖速度, 在這二者之上, 部分廠商做的還是不錯的, 輔助日常的解鎖需求完全沒有問題.

5.不再專屬專供的曲面屏

曲面屏手機的顏值在三星GALAXY S6 Edge上就已經有所表現, 當年優異的銷量中, 少不了各位顏黨的積極貢獻. 而此前OLED曲面屏一直是三星自家的殺手鐧, 別的廠商想嘗試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即使小量供應, 但介於三星以前在供應方面的劣跡, 誰也不敢真的將寶都壓在三星的產量之上.

然而今年, 首先是同為面板大廠的LG其OLED曲面屏面板產量提了上來, 其次國產面板廠商也都很給力, 在曲面屏方面也都有了相應的產出. 雖然最頂端的產品還掌握在三星自家的手裡, 但總算是有了多種選擇, 所以今年的各家手機廠商在曲面屏上倒是真正的有了選擇, 用不用可以根據自家手機規劃而定, 而不是只能看著三星用著曲面屏的手機銷量節節走高.

6.無線充電普及, 無線快充登場

當蘋果都開始支援無線充電的時候, 你自然會知道, 無線充電是真的普及開來了.

今年蘋果的iPhone 8系列和備受關注的iPhone X都支援無線充電功能, 這也是今年的iPhone都選擇玻璃背板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雖然充電效率有限, 現在大多的無線充電配件功率只有7.5瓦左右, 30分鐘只能充入20%左右的電量, 但你考慮一下, 其實iPhone原裝的5V/1A充電頭差不多也就只是這麼個效率.

而安卓方面可以說是先走了一步, 三星的快充配件早就支援到了15瓦, 即使考慮到損耗等各種原因, 和一個5V/2A的非快充有線充電器相比也有一定優勢, 更何況Qi 1.2版本甚至還超過了15W的充電效率呢.

順嘴提一句, 如果有想要購買無線充電配件的同學, 小編強烈建議購買立式的版本, 隨手一放不耽誤看資訊什麼的, 比平放的實際使用體驗會上升不少, 當個手機支架看電影還可以順便充電, 豈不是美滋滋.

7.AR (增強現實) 開始爆發, VR持續輸出

如果說2016的 'VR元年' 在消費領域火熱淡去之後還能被記住的有Oculus Rif和HTC Vive, 那AR在經曆了今年的爆發之後, 同樣也留下了不少有點意思的產品.

先說說AR, 即增強現實, 大家耳熟能詳的《Pokemon Go》就是依託於AR技術, 在現實世界裡和虛擬事物互動的樂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VR純虛擬視覺帶來的刺激. 這種新奇的互動模式上來就吸引了不少的關注, 今年有無數的遊戲採用了AR技術想要增強遊戲的樂趣性, 包括阿里巴巴萬眾參與的過年紅包, AR技術也插了一腳.

但這些只是軟體方面的一些應用, 硬體方面, AR的入門難度彷彿高了不少, 雖然間或也有一些帶來一定熱度的產品出現, 但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多年前Google推出的Google Glass, 至於另一款明星產品HoloLens, 人家更願意把自己叫做MR產品. CES 2017上出現的如Meta 2等產品, 暫時還都屬於原型機的層次. 遊戲方面的話, 年底聯想倒是推出了一款星戰周邊遊戲的Mirage, 實際體驗不錯, 但遊戲內容還有待豐富. 介於此, 我們可以說2017的AR是開始爆發了, 離其行業的爆發有距離, 但並不遙遠.

話說Magic leap這個拿了大把投資玩了好幾年卻一款實際產品都沒有輸出的神秘公司也宣布將在2018年帶來第一款實體產品Magic Leap One, 是騾子是馬, 可算是要拉出來溜溜了.

8.安全至上的虹膜識別

雖然說小編提到安全的時候總喜歡提到破解成本這個事, 並說明普通用戶在不同場景並不都需要做到超高級別的安全防護, 但對於安全的追求這事, 咱們可是從來沒有放棄過期待.

虹膜識別技術本來在三星Note 7上就已經被採用了, 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Note 7這款機子名氣是爆棚了, 但產品也爆膨了, 真正在這款機子上體驗到虹膜識別技術的朋友還是有限的, 所以說今年可以說才是虹膜識別鋪開的一年.

區別於面部識別, 虹膜特徵的獨特性更強, 即使是雙胞胎, 其虹膜特徵差距也是巨大的. 一個虹膜約有266個量化特徵點, 而一般的生物識別技術只有13個到60個特徵點. 266個量化特徵點的虹膜識別演算法在眾多虹膜識別技術資料中都有講述, 在演算法和人類眼部特徵允許的情況下, 演算法可獲得173個二進位自由度的獨立特徵點. 在生物識別技術中, 這個特徵點的數量是相當大的. 從而在安全性上有很大保障.

9.不甘於只當翻譯的Bixby智能語音

智能語音助手在今年也基本成為了各家大廠的標配, 而到底是智能助手還是智障助手, 就完全靠各家的本事了.

三星的Bixby涵蓋了Bixby語音, Bixby視覺, Bixby主頁, 以及Bixby提醒, 可以用超出單純語音的多模態進行交互, 實現與用戶與設備, 服務以及應用軟體之間的無縫連接. 操作簡單, 便於理解.

現在大多數的智能語音助手其實更接近一個翻譯器, 將用戶所說的語言翻譯為各個應用所能理解的語言, 然後扔給APP自己去處理, 這裡面, 除了語言識別的準確性而外, 更多其實是看合作的APP對該操作的完成程度.

而Bixby可以說是更進了一步, 它與各應用的合作模式要深入許多, 更多時候是Bixby直接進入到APP的深層直接進行操作. 所以也難怪它會被更多的人評價能聽懂人話了.

10.世界是精神的, 世界是物質的, 但現在, 世界是雲的

雲這個詞現在彷彿已經和吃飯, 喝水一樣普遍了, 甚至有段子說, 如果你要創業, 要拉投資, 請一定在自己的產品前面加上 '雲' 或者 '輕' .

各大廠商自然不會缺席這場戰爭.

阿里雲推動雲合計劃, 計劃招募1萬家雲服務商, 共同構建生態體系, 為企業, 政府等用戶提供一站式雲服務.

騰訊雲發布 '雲+計劃' , 5年投入100億元打造雲平台及建設生態體系, 吸引雲計算產業鏈上的長尾企業.

浪潮發布 '雲騰計劃' , 計劃3年內發展3000家以上合作夥伴.

華為企業雲與國內100多家各行業領先的合作夥伴, 20多個城市達成合作, 擴展行業應用和計算能力.

百度推出 '雲圖計劃' , 攜手行業合作夥伴共建生態圈, 計劃5年內投入100億元打造百度雲平台及生態體系.

雲的出現, 不僅是數據存在雲端的整合, 更是一種合作的契機, 在平台更為成熟之後, 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雲不知道還能剩下幾個.


開始閱讀全文之前, 不妨先看看你電腦的右下角, 手機端的朋友, 就請看向狀態欄, 定格在12月的時間彷彿在告訴我們, 離今年的一事無成, 又只剩不到一周的時間了呢, 想想還真是一點都不期待啊. 那相對於咱們個人或多或少的改變, 手機這個我們天天握在手裡的小東西, 在2017這整年裡, 可是實實在在的經曆了巨大的變革. 今天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手機圈的年度10大技術, 他們或是在今年以元年的姿態騰飛, 或是之前就存在但如今迎來了爆發, 不知道這裡面又有哪項技術對你的影響最大呢. 以下技術僅作整理, 不分先後順序.

1.起承轉合出人意料的全面屏

全面屏這個概念, 在除開做了同樣的考慮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並未掀起潮流的夏普305SH以外, 小米MIX應該算得上是真正的提出者了, MIX上完全砍掉的額頭彷彿吹響了手機屏幕霸佔整個手機正面的號角, 但是在經曆了如三星S8等少數幾款機型對屏佔比的進一步正面探索之後, 接下來的發展卻有點出人意料了.

國產廠商再次將技術流的事情轉變成了供應鏈積累的對比, 在18:9圓角面板產量提升之後, 各家廠商紛紛宣傳自己把全面屏拉到了新低的境界. 米粉們開始時自然是為自家的MIX打抱不平, 但隨著小米自己也把新出的紅米5/5 PLUS系列叫做全面屏手機之後, 米粉們堅持的最後一道壁壘轟然倒塌, 至此, 全面屏成為了一個泛概念, 大家都公認屏佔比較高, 且使用18:9甚至18.5:9比例面板的手機為全面屏手機. 當領跑者自願和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之後, 過多的計較彷彿失去了其意義, 從此全面屏不再是理想中那正面全是屏的驚豔, 它成了妥協於現階段技術卻又堅持不懈的追求.

回歸到全面屏本身, 18:9的屏幕在握持維度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做到了可視面積的增大, 且瘦長的屏幕在網頁瀏覽和刷朋友圈等豎向使用場景的體驗也確實提升了不少, 從這方面來說, 可能除了那些堅持擁護正面指紋識別的朋友, 其餘的消費者皆是受益者, 不僅好看, 而且好用, 這樣的技術並不該承受太多的指責. 它只是暫時陷在這裡, 它不是願意停在這裡, 我們還是希望終有一天能見到真正的全面屏手機登場.

2.質量未定, 數量先提起來的雙攝普及

雙攝技術並不起源於今年, 但今年其熱度的爆髮式增長是不得不承認的.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過往的技術和探索經驗的積累. 想想當年小編自己用過的HTC EVO 3D, 那時的雙攝主要是為了滿足手機本身裸眼3D這個賣點而使用的, 在不開啟3D拍攝的情況下另一顆攝像頭並不會對拍照有所幫助.

而如今的雙攝手機, 兩顆鏡頭的協同工作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針對不同的需求場景, 開發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是長焦+廣角模式, 這也可以說是現在使用最多的一種雙攝方案了, 一顆鏡頭專註於取景範圍, 一顆鏡頭適應於變焦場景. 今年的iPhone X就延續了蘋果的過往傳統選擇了廣角+長焦的雙攝方案, 兩種模式, 專治選擇困難.

第二是黑白+彩色模式, 選用的廠商和機型也不在少數, 比如華為今年的Mate 10 Pro就採用了1200萬像素彩色鏡頭+2000萬像素黑白鏡頭的方案. 利用黑白鏡頭進光亮方面的天生優勢增強了照片整體的色彩和細節表現.

第三種屬於專長性模式, 雖然雙攝因為兩個攝像頭視角存在微小差異, 本身在景深還原方面比較有優勢, 但這第三種方案還要更進一步, 在主攝像頭之外搭配的是一顆專門的景深攝像頭, 景深攝像頭普遍像素不高, 但結合起來如先拍照後對焦等玩法也是不容小覷的. 甚至現在有不少的手機已經把這類方案放到了它更應該在的地方——前置雙攝, 比如最新發布的華為nova 2s, 利用前置雙攝的面部立體把控, 做到了針對性美顏的效果, 也算是不小的特色了.

雙攝方案理解起來難度並不高, 主要思路是在單獨攝像頭受到限制的場景引入多一顆的攝像頭來輔助成像, 其最終的關鍵點還是在於硬體的調教和演算法的先進性, 像單攝的Google Pixel 2一樣可以依靠優秀的演算法把很多雙攝機型按在地上摩擦, 雙攝是一個手機能拍好照的優秀底子, 但優化到什麼程度, 就需要各家廠商自行努力了.

3.人工智慧也許元年

為什麼小標題加了個也許, 因為這上面存在的爭議比較大, 一部分人認為AlphaGo已經是2016年的事, 元年已經是去年, 而又有一部分人認為經過今年一整年熱火朝天的鋪墊之後, 明天的AI起飛會更快更穩, 2018才稱得上真正的元年. 但不管哪種說法, 今年AI的發展和火熱勢頭都是無可否認的.

手機方面, 從最貼近人工智慧的Soc說起, 高通方面不用多說, 更早的驍龍820就已經引入了Zeroth認知技術並開放了相關的開發工具, 驍龍835則增加了對TensorFlow和Halide框架的支援, 其中TensorFlow是穀歌基於DistBelief進行研發的第二代人工智慧學習系統. 在應用方面, 不僅限於智能手機, 許多其他的智能產品包括汽車輔助駕駛和機器人等, 都優先選擇了搭載高通的Soc平台.

至於華為海思麒麟970, 從一開始最大的賣點就是內置的獨立NPU, 可見華為方面對AI的重視程度. 寒武紀1-A本身對Caffe和TensorFlow兩大開發平台的直接支援也助力麒麟970在相關方面的跟進. 麒麟970依靠專門針對深度學習計算的NPU, FP16 性能達到了 1.92 TFLOP, 相比於麒麟960的0.6 TFLOP, 翻了三番有餘, 其進步不可謂不大.

除了兩大平台在底層上的支援, 我們手機本身的很多功能也進行了結合人工智慧的優化. 如照片的自動識別, 分類, 學習個人使用習慣後進行調整的整機優化調節系統, 各家廠商發布的AI助手, 這些都切實的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而且給我們帶來了不錯的體驗. 智能手機的下一步, AI手機似乎已近在咫尺.

4.一家獨大的人臉識別

在經曆了滑動解鎖, 圖案解鎖, 密碼解鎖, 指紋解鎖等一系列的試探之後, 我們終於還是迎來了相對成熟的人臉解鎖.

這裡人臉解鎖可以暫時的分為iPhone類和其他類.

其一自然是因為兩者的安全等級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iPhone X上的Face ID是通過隱藏在劉海中的多個感測器和相關元件對人臉3D建模實現的特徵記錄, 配合其不斷學習的特點, 整體不僅安全, 而且越用越好用. 而安卓方面的人臉識別, 可以說是從蘋果的3D降回了2D, 安全性降低了不少, 暫時都只能作為輔助解鎖手段, 涉及到支付等需求安全性較高的場景, 不推薦使用.

其二是提供Face ID其關鍵技術的三家公司, SMI, PrimeSense, Faceshift都已經被蘋果所收購了, 其餘想利用同樣技術的廠商是無法直接使用現有成熟技術了, 想玩真正安全的面部識別, 就得等其餘的相關技術公司能做同樣先進的技術了.

但安卓方現階段的面部識別並不是說就沒有意義了, 首先安全是有相對性的, 普通日常使用用戶可能更看重其便捷性和解鎖速度, 在這二者之上, 部分廠商做的還是不錯的, 輔助日常的解鎖需求完全沒有問題.

5.不再專屬專供的曲面屏

曲面屏手機的顏值在三星GALAXY S6 Edge上就已經有所表現, 當年優異的銷量中, 少不了各位顏黨的積極貢獻. 而此前OLED曲面屏一直是三星自家的殺手鐧, 別的廠商想嘗試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即使小量供應, 但介於三星以前在供應方面的劣跡, 誰也不敢真的將寶都壓在三星的產量之上.

然而今年, 首先是同為面板大廠的LG其OLED曲面屏面板產量提了上來, 其次國產面板廠商也都很給力, 在曲面屏方面也都有了相應的產出. 雖然最頂端的產品還掌握在三星自家的手裡, 但總算是有了多種選擇, 所以今年的各家手機廠商在曲面屏上倒是真正的有了選擇, 用不用可以根據自家手機規劃而定, 而不是只能看著三星用著曲面屏的手機銷量節節走高.

6.無線充電普及, 無線快充登場

當蘋果都開始支援無線充電的時候, 你自然會知道, 無線充電是真的普及開來了.

今年蘋果的iPhone 8系列和備受關注的iPhone X都支援無線充電功能, 這也是今年的iPhone都選擇玻璃背板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雖然充電效率有限, 現在大多的無線充電配件功率只有7.5瓦左右, 30分鐘只能充入20%左右的電量, 但你考慮一下, 其實iPhone原裝的5V/1A充電頭差不多也就只是這麼個效率.

而安卓方面可以說是先走了一步, 三星的快充配件早就支援到了15瓦, 即使考慮到損耗等各種原因, 和一個5V/2A的非快充有線充電器相比也有一定優勢, 更何況Qi 1.2版本甚至還超過了15W的充電效率呢.

順嘴提一句, 如果有想要購買無線充電配件的同學, 小編強烈建議購買立式的版本, 隨手一放不耽誤看資訊什麼的, 比平放的實際使用體驗會上升不少, 當個手機支架看電影還可以順便充電, 豈不是美滋滋.

7.AR (增強現實) 開始爆發, VR持續輸出

如果說2016的 'VR元年' 在消費領域火熱淡去之後還能被記住的有Oculus Rif和HTC Vive, 那AR在經曆了今年的爆發之後, 同樣也留下了不少有點意思的產品.

先說說AR, 即增強現實, 大家耳熟能詳的《Pokemon Go》就是依託於AR技術, 在現實世界裡和虛擬事物互動的樂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VR純虛擬視覺帶來的刺激. 這種新奇的互動模式上來就吸引了不少的關注, 今年有無數的遊戲採用了AR技術想要增強遊戲的樂趣性, 包括阿里巴巴萬眾參與的過年紅包, AR技術也插了一腳.

但這些只是軟體方面的一些應用, 硬體方面, AR的入門難度彷彿高了不少, 雖然間或也有一些帶來一定熱度的產品出現, 但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多年前Google推出的Google Glass, 至於另一款明星產品HoloLens, 人家更願意把自己叫做MR產品. CES 2017上出現的如Meta 2等產品, 暫時還都屬於原型機的層次. 遊戲方面的話, 年底聯想倒是推出了一款星戰周邊遊戲的Mirage, 實際體驗不錯, 但遊戲內容還有待豐富. 介於此, 我們可以說2017的AR是開始爆發了, 離其行業的爆發有距離, 但並不遙遠.

話說Magic leap這個拿了大把投資玩了好幾年卻一款實際產品都沒有輸出的神秘公司也宣布將在2018年帶來第一款實體產品Magic Leap One, 是騾子是馬, 可算是要拉出來溜溜了.

8.安全至上的虹膜識別

雖然說小編提到安全的時候總喜歡提到破解成本這個事, 並說明普通用戶在不同場景並不都需要做到超高級別的安全防護, 但對於安全的追求這事, 咱們可是從來沒有放棄過期待.

虹膜識別技術本來在三星Note 7上就已經被採用了, 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Note 7這款機子名氣是爆棚了, 但產品也爆膨了, 真正在這款機子上體驗到虹膜識別技術的朋友還是有限的, 所以說今年可以說才是虹膜識別鋪開的一年.

區別於面部識別, 虹膜特徵的獨特性更強, 即使是雙胞胎, 其虹膜特徵差距也是巨大的. 一個虹膜約有266個量化特徵點, 而一般的生物識別技術只有13個到60個特徵點. 266個量化特徵點的虹膜識別演算法在眾多虹膜識別技術資料中都有講述, 在演算法和人類眼部特徵允許的情況下, 演算法可獲得173個二進位自由度的獨立特徵點. 在生物識別技術中, 這個特徵點的數量是相當大的. 從而在安全性上有很大保障.

9.不甘於只當翻譯的Bixby智能語音

智能語音助手在今年也基本成為了各家大廠的標配, 而到底是智能助手還是智障助手, 就完全靠各家的本事了.

三星的Bixby涵蓋了Bixby語音, Bixby視覺, Bixby主頁, 以及Bixby提醒, 可以用超出單純語音的多模態進行交互, 實現與用戶與設備, 服務以及應用軟體之間的無縫連接. 操作簡單, 便於理解.

現在大多數的智能語音助手其實更接近一個翻譯器, 將用戶所說的語言翻譯為各個應用所能理解的語言, 然後扔給APP自己去處理, 這裡面, 除了語言識別的準確性而外, 更多其實是看合作的APP對該操作的完成程度.

而Bixby可以說是更進了一步, 它與各應用的合作模式要深入許多, 更多時候是Bixby直接進入到APP的深層直接進行操作. 所以也難怪它會被更多的人評價能聽懂人話了.

10.世界是精神的, 世界是物質的, 但現在, 世界是雲的

雲這個詞現在彷彿已經和吃飯, 喝水一樣普遍了, 甚至有段子說, 如果你要創業, 要拉投資, 請一定在自己的產品前面加上 '雲' 或者 '輕' .

各大廠商自然不會缺席這場戰爭.

阿里雲推動雲合計劃, 計劃招募1萬家雲服務商, 共同構建生態體系, 為企業, 政府等用戶提供一站式雲服務.

騰訊雲發布 '雲+計劃' , 5年投入100億元打造雲平台及建設生態體系, 吸引雲計算產業鏈上的長尾企業.

浪潮發布 '雲騰計劃' , 計劃3年內發展3000家以上合作夥伴.

華為企業雲與國內100多家各行業領先的合作夥伴, 20多個城市達成合作, 擴展行業應用和計算能力.

百度推出 '雲圖計劃' , 攜手行業合作夥伴共建生態圈, 計劃5年內投入100億元打造百度雲平台及生態體系.

雲的出現, 不僅是數據存在雲端的整合, 更是一種合作的契機, 在平台更為成熟之後, 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雲不知道還能剩下幾個.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