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阅读全文之前, 不妨先看看你电脑的右下角, 手机端的朋友, 就请看向状态栏, 定格在12月的时间仿佛在告诉我们, 离今年的一事无成, 又只剩不到一周的时间了呢, 想想还真是一点都不期待啊. 那相对于咱们个人或多或少的改变, 手机这个我们天天握在手里的小东西, 在2017这整年里, 可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今天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手机圈的年度10大技术, 他们或是在今年以元年的姿态腾飞, 或是之前就存在但如今迎来了爆发, 不知道这里面又有哪项技术对你的影响最大呢. 以下技术仅作整理, 不分先后顺序. 1.起承转合出人意料的全面屏 全面屏这个概念, 在除开做了同样的考虑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并未掀起潮流的夏普305SH以外, 小米MIX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提出者了, MIX上完全砍掉的额头仿佛吹响了手机屏幕霸占整个手机正面的号角, 但是在经历了如三星S8等少数几款机型对屏占比的进一步正面探索之后, 接下来的发展却有点出人意料了. 国产厂商再次将技术流的事情转变成了供应链积累的对比, 在18:9圆角面板产量提升之后, 各家厂商纷纷宣传自己把全面屏拉到了新低的境界. 米粉们开始时自然是为自家的MIX打抱不平, 但随着小米自己也把新出的红米5/5 PLUS系列叫做全面屏手机之后, 米粉们坚持的最后一道壁垒轰然倒塌, 至此, 全面屏成为了一个泛概念, 大家都公认屏占比较高, 且使用18:9甚至18.5:9比例面板的手机为全面屏手机. 当领跑者自愿和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之后, 过多的计较仿佛失去了其意义, 从此全面屏不再是理想中那正面全是屏的惊艳, 它成了妥协于现阶段技术却又坚持不懈的追求. 回归到全面屏本身, 18:9的屏幕在握持维度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了可视面积的增大, 且瘦长的屏幕在网页浏览和刷朋友圈等竖向使用场景的体验也确实提升了不少, 从这方面来说, 可能除了那些坚持拥护正面指纹识别的朋友, 其余的消费者皆是受益者, 不仅好看, 而且好用, 这样的技术并不该承受太多的指责. 它只是暂时陷在这里, 它不是愿意停在这里, 我们还是希望终有一天能见到真正的全面屏手机登场. 2.质量未定, 数量先提起来的双摄普及 双摄技术并不起源于今年, 但今年其热度的爆发式增长是不得不承认的.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过往的技术和探索经验的积累. 想想当年小编自己用过的HTC EVO 3D, 那时的双摄主要是为了满足手机本身裸眼3D这个卖点而使用的, 在不开启3D拍摄的情况下另一颗摄像头并不会对拍照有所帮助. 而如今的双摄手机, 两颗镜头的协同工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不同的需求场景, 开发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是长焦+广角模式, 这也可以说是现在使用最多的一种双摄方案了, 一颗镜头专注于取景范围, 一颗镜头适应于变焦场景. 今年的iPhone X就延续了苹果的过往传统选择了广角+长焦的双摄方案, 两种模式, 专治选择困难. 第二是黑白+彩色模式, 选用的厂商和机型也不在少数, 比如华为今年的Mate 10 Pro就采用了1200万像素彩色镜头+2000万像素黑白镜头的方案. 利用黑白镜头进光亮方面的天生优势增强了照片整体的色彩和细节表现. 第三种属于专长性模式, 虽然双摄因为两个摄像头视角存在微小差异, 本身在景深还原方面比较有优势, 但这第三种方案还要更进一步, 在主摄像头之外搭配的是一颗专门的景深摄像头, 景深摄像头普遍像素不高, 但结合起来如先拍照后对焦等玩法也是不容小觑的. 甚至现在有不少的手机已经把这类方案放到了它更应该在的地方——前置双摄, 比如最新发布的华为nova 2s, 利用前置双摄的面部立体把控, 做到了针对性美颜的效果, 也算是不小的特色了. 双摄方案理解起来难度并不高, 主要思路是在单独摄像头受到限制的场景引入多一颗的摄像头来辅助成像, 其最终的关键点还是在于硬件的调教和算法的先进性, 像单摄的Google Pixel 2一样可以依靠优秀的算法把很多双摄机型按在地上摩擦, 双摄是一个手机能拍好照的优秀底子, 但优化到什么程度, 就需要各家厂商自行努力了. 3.人工智能也许元年 为什么小标题加了个也许, 因为这上面存在的争议比较大, 一部分人认为AlphaGo已经是2016年的事, 元年已经是去年, 而又有一部分人认为经过今年一整年热火朝天的铺垫之后, 明天的AI起飞会更快更稳, 2018才称得上真正的元年. 但不管哪种说法, 今年AI的发展和火热势头都是无可否认的. 手机方面, 从最贴近人工智能的Soc说起, 高通方面不用多说, 更早的骁龙820就已经引入了Zeroth认知技术并开放了相关的开发工具, 骁龙835则增加了对TensorFlow和Halide框架的支持, 其中TensorFlow是谷歌基于DistBelief进行研发的第二代人工智能学习系统. 在应用方面, 不仅限于智能手机, 许多其他的智能产品包括汽车辅助驾驶和机器人等, 都优先选择了搭载高通的Soc平台. 至于华为海思麒麟970, 从一开始最大的卖点就是内置的独立NPU, 可见华为方面对AI的重视程度. 寒武纪1-A本身对Caffe和TensorFlow两大开发平台的直接支持也助力麒麟970在相关方面的跟进. 麒麟970依靠专门针对深度学习计算的NPU, FP16 性能达到了 1.92 TFLOP, 相比于麒麟960的0.6 TFLOP, 翻了三番有余, 其进步不可谓不大. 除了两大平台在底层上的支持, 我们手机本身的很多功能也进行了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化. 如照片的自动识别, 分类, 学习个人使用习惯后进行调整的整机优化调节系统, 各家厂商发布的AI助手, 这些都切实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不错的体验. 智能手机的下一步, AI手机似乎已近在咫尺. 4.一家独大的人脸识别 在经历了滑动解锁, 图案解锁, 密码解锁, 指纹解锁等一系列的试探之后, 我们终于还是迎来了相对成熟的人脸解锁. 这里人脸解锁可以暂时的分为iPhone类和其他类. 其一自然是因为两者的安全等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iPhone X上的Face ID是通过隐藏在刘海中的多个传感器和相关元件对人脸3D建模实现的特征记录, 配合其不断学习的特点, 整体不仅安全, 而且越用越好用. 而安卓方面的人脸识别, 可以说是从苹果的3D降回了2D, 安全性降低了不少, 暂时都只能作为辅助解锁手段, 涉及到支付等需求安全性较高的场景, 不推荐使用. 其二是提供Face ID其关键技术的三家公司, SMI, PrimeSense, Faceshift都已经被苹果所收购了, 其余想利用同样技术的厂商是无法直接使用现有成熟技术了, 想玩真正安全的面部识别, 就得等其余的相关技术公司能做同样先进的技术了. 但安卓方现阶段的面部识别并不是说就没有意义了, 首先安全是有相对性的, 普通日常使用用户可能更看重其便捷性和解锁速度, 在这二者之上, 部分厂商做的还是不错的, 辅助日常的解锁需求完全没有问题. 5.不再专属专供的曲面屏 曲面屏手机的颜值在三星GALAXY S6 Edge上就已经有所表现, 当年优异的销量中, 少不了各位颜党的积极贡献. 而此前OLED曲面屏一直是三星自家的杀手锏, 别的厂商想尝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小量供应, 但介于三星以前在供应方面的劣迹, 谁也不敢真的将宝都压在三星的产量之上. 然而今年, 首先是同为面板大厂的LG其OLED曲面屏面板产量提了上来, 其次国产面板厂商也都很给力, 在曲面屏方面也都有了相应的产出. 虽然最顶端的产品还掌握在三星自家的手里, 但总算是有了多种选择, 所以今年的各家手机厂商在曲面屏上倒是真正的有了选择, 用不用可以根据自家手机规划而定, 而不是只能看着三星用着曲面屏的手机销量节节走高. 6.无线充电普及, 无线快充登场 当苹果都开始支持无线充电的时候, 你自然会知道, 无线充电是真的普及开来了. 今年苹果的iPhone 8系列和备受关注的iPhone X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 这也是今年的iPhone都选择玻璃背板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虽然充电效率有限, 现在大多的无线充电配件功率只有7.5瓦左右, 30分钟只能充入20%左右的电量, 但你考虑一下, 其实iPhone原装的5V/1A充电头差不多也就只是这么个效率. 而安卓方面可以说是先走了一步, 三星的快充配件早就支持到了15瓦, 即使考虑到损耗等各种原因, 和一个5V/2A的非快充有线充电器相比也有一定优势, 更何况Qi 1.2版本甚至还超过了15W的充电效率呢. 顺嘴提一句, 如果有想要购买无线充电配件的同学, 小编强烈建议购买立式的版本, 随手一放不耽误看信息什么的, 比平放的实际使用体验会上升不少, 当个手机支架看电影还可以顺便充电, 岂不是美滋滋. 7.AR (增强现实) 开始爆发, VR持续输出 如果说2016的 'VR元年' 在消费领域火热淡去之后还能被记住的有Oculus Rif和HTC Vive, 那AR在经历了今年的爆发之后, 同样也留下了不少有点意思的产品. 先说说AR, 即增强现实, 大家耳熟能详的《Pokemon Go》就是依托于AR技术, 在现实世界里和虚拟事物互动的乐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VR纯虚拟视觉带来的刺激. 这种新奇的互动模式上来就吸引了不少的关注, 今年有无数的游戏采用了AR技术想要增强游戏的乐趣性, 包括阿里巴巴万众参与的过年红包, AR技术也插了一脚. 但这些只是软件方面的一些应用, 硬件方面, AR的入门难度仿佛高了不少, 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带来一定热度的产品出现, 但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多年前Google推出的Google Glass, 至于另一款明星产品HoloLens, 人家更愿意把自己叫做MR产品. CES 2017上出现的如Meta 2等产品, 暂时还都属于原型机的层次. 游戏方面的话, 年底联想倒是推出了一款星战周边游戏的Mirage, 实际体验不错, 但游戏内容还有待丰富. 介于此, 我们可以说2017的AR是开始爆发了, 离其行业的爆发有距离, 但并不遥远. 话说Magic leap这个拿了大把投资玩了好几年却一款实际产品都没有输出的神秘公司也宣布将在2018年带来第一款实体产品Magic Leap One, 是骡子是马, 可算是要拉出来溜溜了. 8.安全至上的虹膜识别 虽然说小编提到安全的时候总喜欢提到破解成本这个事, 并说明普通用户在不同场景并不都需要做到超高级别的安全防护, 但对于安全的追求这事, 咱们可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期待. 虹膜识别技术本来在三星Note 7上就已经被采用了,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Note 7这款机子名气是爆棚了, 但产品也爆膨了, 真正在这款机子上体验到虹膜识别技术的朋友还是有限的, 所以说今年可以说才是虹膜识别铺开的一年. 区别于面部识别, 虹膜特征的独特性更强, 即使是双胞胎, 其虹膜特征差距也是巨大的. 一个虹膜约有266个量化特征点, 而一般的生物识别技术只有13个到60个特征点. 266个量化特征点的虹膜识别算法在众多虹膜识别技术资料中都有讲述, 在算法和人类眼部特征允许的情况下, 算法可获得173个二进制自由度的独立特征点. 在生物识别技术中, 这个特征点的数量是相当大的. 从而在安全性上有很大保障. 9.不甘于只当翻译的Bixby智能语音 智能语音助手在今年也基本成为了各家大厂的标配, 而到底是智能助手还是智障助手, 就完全靠各家的本事了. 三星的Bixby涵盖了Bixby语音, Bixby视觉, Bixby主页, 以及Bixby提醒, 可以用超出单纯语音的多模态进行交互, 实现与用户与设备, 服务以及应用软件之间的无缝连接. 操作简单, 便于理解. 现在大多数的智能语音助手其实更接近一个翻译器, 将用户所说的语言翻译为各个应用所能理解的语言, 然后扔给APP自己去处理, 这里面, 除了语言识别的准确性而外, 更多其实是看合作的APP对该操作的完成程度. 而Bixby可以说是更进了一步, 它与各应用的合作模式要深入许多, 更多时候是Bixby直接进入到APP的深层直接进行操作. 所以也难怪它会被更多的人评价能听懂人话了. 10.世界是精神的, 世界是物质的, 但现在, 世界是云的 云这个词现在仿佛已经和吃饭, 喝水一样普遍了, 甚至有段子说, 如果你要创业, 要拉投资, 请一定在自己的产品前面加上 '云' 或者 '轻' . 各大厂商自然不会缺席这场战争. 阿里云推动云合计划, 计划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 共同构建生态体系, 为企业, 政府等用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腾讯云发布 '云+计划' , 5年投入100亿元打造云平台及建设生态体系, 吸引云计算产业链上的长尾企业. 浪潮发布 '云腾计划' , 计划3年内发展3000家以上合作伙伴. 华为企业云与国内100多家各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 20多个城市达成合作, 扩展行业应用和计算能力. 百度推出 '云图计划' , 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 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打造百度云平台及生态体系. 云的出现, 不仅是数据存在云端的整合, 更是一种合作的契机, 在平台更为成熟之后,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云不知道还能剩下几个.
开始阅读全文之前, 不妨先看看你电脑的右下角, 手机端的朋友, 就请看向状态栏, 定格在12月的时间仿佛在告诉我们, 离今年的一事无成, 又只剩不到一周的时间了呢, 想想还真是一点都不期待啊. 那相对于咱们个人或多或少的改变, 手机这个我们天天握在手里的小东西, 在2017这整年里, 可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今天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手机圈的年度10大技术, 他们或是在今年以元年的姿态腾飞, 或是之前就存在但如今迎来了爆发, 不知道这里面又有哪项技术对你的影响最大呢. 以下技术仅作整理, 不分先后顺序. 1.起承转合出人意料的全面屏 全面屏这个概念, 在除开做了同样的考虑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并未掀起潮流的夏普305SH以外, 小米MIX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提出者了, MIX上完全砍掉的额头仿佛吹响了手机屏幕霸占整个手机正面的号角, 但是在经历了如三星S8等少数几款机型对屏占比的进一步正面探索之后, 接下来的发展却有点出人意料了. 国产厂商再次将技术流的事情转变成了供应链积累的对比, 在18:9圆角面板产量提升之后, 各家厂商纷纷宣传自己把全面屏拉到了新低的境界. 米粉们开始时自然是为自家的MIX打抱不平, 但随着小米自己也把新出的红米5/5 PLUS系列叫做全面屏手机之后, 米粉们坚持的最后一道壁垒轰然倒塌, 至此, 全面屏成为了一个泛概念, 大家都公认屏占比较高, 且使用18:9甚至18.5:9比例面板的手机为全面屏手机. 当领跑者自愿和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之后, 过多的计较仿佛失去了其意义, 从此全面屏不再是理想中那正面全是屏的惊艳, 它成了妥协于现阶段技术却又坚持不懈的追求. 回归到全面屏本身, 18:9的屏幕在握持维度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做到了可视面积的增大, 且瘦长的屏幕在网页浏览和刷朋友圈等竖向使用场景的体验也确实提升了不少, 从这方面来说, 可能除了那些坚持拥护正面指纹识别的朋友, 其余的消费者皆是受益者, 不仅好看, 而且好用, 这样的技术并不该承受太多的指责. 它只是暂时陷在这里, 它不是愿意停在这里, 我们还是希望终有一天能见到真正的全面屏手机登场. 2.质量未定, 数量先提起来的双摄普及 双摄技术并不起源于今年, 但今年其热度的爆发式增长是不得不承认的.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过往的技术和探索经验的积累. 想想当年小编自己用过的HTC EVO 3D, 那时的双摄主要是为了满足手机本身裸眼3D这个卖点而使用的, 在不开启3D拍摄的情况下另一颗摄像头并不会对拍照有所帮助. 而如今的双摄手机, 两颗镜头的协同工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不同的需求场景, 开发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是长焦+广角模式, 这也可以说是现在使用最多的一种双摄方案了, 一颗镜头专注于取景范围, 一颗镜头适应于变焦场景. 今年的iPhone X就延续了苹果的过往传统选择了广角+长焦的双摄方案, 两种模式, 专治选择困难. 第二是黑白+彩色模式, 选用的厂商和机型也不在少数, 比如华为今年的Mate 10 Pro就采用了1200万像素彩色镜头+2000万像素黑白镜头的方案. 利用黑白镜头进光亮方面的天生优势增强了照片整体的色彩和细节表现. 第三种属于专长性模式, 虽然双摄因为两个摄像头视角存在微小差异, 本身在景深还原方面比较有优势, 但这第三种方案还要更进一步, 在主摄像头之外搭配的是一颗专门的景深摄像头, 景深摄像头普遍像素不高, 但结合起来如先拍照后对焦等玩法也是不容小觑的. 甚至现在有不少的手机已经把这类方案放到了它更应该在的地方——前置双摄, 比如最新发布的华为nova 2s, 利用前置双摄的面部立体把控, 做到了针对性美颜的效果, 也算是不小的特色了. 双摄方案理解起来难度并不高, 主要思路是在单独摄像头受到限制的场景引入多一颗的摄像头来辅助成像, 其最终的关键点还是在于硬件的调教和算法的先进性, 像单摄的Google Pixel 2一样可以依靠优秀的算法把很多双摄机型按在地上摩擦, 双摄是一个手机能拍好照的优秀底子, 但优化到什么程度, 就需要各家厂商自行努力了. 3.人工智能也许元年 为什么小标题加了个也许, 因为这上面存在的争议比较大, 一部分人认为AlphaGo已经是2016年的事, 元年已经是去年, 而又有一部分人认为经过今年一整年热火朝天的铺垫之后, 明天的AI起飞会更快更稳, 2018才称得上真正的元年. 但不管哪种说法, 今年AI的发展和火热势头都是无可否认的. 手机方面, 从最贴近人工智能的Soc说起, 高通方面不用多说, 更早的骁龙820就已经引入了Zeroth认知技术并开放了相关的开发工具, 骁龙835则增加了对TensorFlow和Halide框架的支持, 其中TensorFlow是谷歌基于DistBelief进行研发的第二代人工智能学习系统. 在应用方面, 不仅限于智能手机, 许多其他的智能产品包括汽车辅助驾驶和机器人等, 都优先选择了搭载高通的Soc平台. 至于华为海思麒麟970, 从一开始最大的卖点就是内置的独立NPU, 可见华为方面对AI的重视程度. 寒武纪1-A本身对Caffe和TensorFlow两大开发平台的直接支持也助力麒麟970在相关方面的跟进. 麒麟970依靠专门针对深度学习计算的NPU, FP16 性能达到了 1.92 TFLOP, 相比于麒麟960的0.6 TFLOP, 翻了三番有余, 其进步不可谓不大. 除了两大平台在底层上的支持, 我们手机本身的很多功能也进行了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化. 如照片的自动识别, 分类, 学习个人使用习惯后进行调整的整机优化调节系统, 各家厂商发布的AI助手, 这些都切实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不错的体验. 智能手机的下一步, AI手机似乎已近在咫尺. 4.一家独大的人脸识别 在经历了滑动解锁, 图案解锁, 密码解锁, 指纹解锁等一系列的试探之后, 我们终于还是迎来了相对成熟的人脸解锁. 这里人脸解锁可以暂时的分为iPhone类和其他类. 其一自然是因为两者的安全等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iPhone X上的Face ID是通过隐藏在刘海中的多个传感器和相关元件对人脸3D建模实现的特征记录, 配合其不断学习的特点, 整体不仅安全, 而且越用越好用. 而安卓方面的人脸识别, 可以说是从苹果的3D降回了2D, 安全性降低了不少, 暂时都只能作为辅助解锁手段, 涉及到支付等需求安全性较高的场景, 不推荐使用. 其二是提供Face ID其关键技术的三家公司, SMI, PrimeSense, Faceshift都已经被苹果所收购了, 其余想利用同样技术的厂商是无法直接使用现有成熟技术了, 想玩真正安全的面部识别, 就得等其余的相关技术公司能做同样先进的技术了. 但安卓方现阶段的面部识别并不是说就没有意义了, 首先安全是有相对性的, 普通日常使用用户可能更看重其便捷性和解锁速度, 在这二者之上, 部分厂商做的还是不错的, 辅助日常的解锁需求完全没有问题. 5.不再专属专供的曲面屏 曲面屏手机的颜值在三星GALAXY S6 Edge上就已经有所表现, 当年优异的销量中, 少不了各位颜党的积极贡献. 而此前OLED曲面屏一直是三星自家的杀手锏, 别的厂商想尝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小量供应, 但介于三星以前在供应方面的劣迹, 谁也不敢真的将宝都压在三星的产量之上. 然而今年, 首先是同为面板大厂的LG其OLED曲面屏面板产量提了上来, 其次国产面板厂商也都很给力, 在曲面屏方面也都有了相应的产出. 虽然最顶端的产品还掌握在三星自家的手里, 但总算是有了多种选择, 所以今年的各家手机厂商在曲面屏上倒是真正的有了选择, 用不用可以根据自家手机规划而定, 而不是只能看着三星用着曲面屏的手机销量节节走高. 6.无线充电普及, 无线快充登场 当苹果都开始支持无线充电的时候, 你自然会知道, 无线充电是真的普及开来了. 今年苹果的iPhone 8系列和备受关注的iPhone X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 这也是今年的iPhone都选择玻璃背板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虽然充电效率有限, 现在大多的无线充电配件功率只有7.5瓦左右, 30分钟只能充入20%左右的电量, 但你考虑一下, 其实iPhone原装的5V/1A充电头差不多也就只是这么个效率. 而安卓方面可以说是先走了一步, 三星的快充配件早就支持到了15瓦, 即使考虑到损耗等各种原因, 和一个5V/2A的非快充有线充电器相比也有一定优势, 更何况Qi 1.2版本甚至还超过了15W的充电效率呢. 顺嘴提一句, 如果有想要购买无线充电配件的同学, 小编强烈建议购买立式的版本, 随手一放不耽误看信息什么的, 比平放的实际使用体验会上升不少, 当个手机支架看电影还可以顺便充电, 岂不是美滋滋. 7.AR (增强现实) 开始爆发, VR持续输出 如果说2016的 'VR元年' 在消费领域火热淡去之后还能被记住的有Oculus Rif和HTC Vive, 那AR在经历了今年的爆发之后, 同样也留下了不少有点意思的产品. 先说说AR, 即增强现实, 大家耳熟能详的《Pokemon Go》就是依托于AR技术, 在现实世界里和虚拟事物互动的乐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VR纯虚拟视觉带来的刺激. 这种新奇的互动模式上来就吸引了不少的关注, 今年有无数的游戏采用了AR技术想要增强游戏的乐趣性, 包括阿里巴巴万众参与的过年红包, AR技术也插了一脚. 但这些只是软件方面的一些应用, 硬件方面, AR的入门难度仿佛高了不少, 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带来一定热度的产品出现, 但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多年前Google推出的Google Glass, 至于另一款明星产品HoloLens, 人家更愿意把自己叫做MR产品. CES 2017上出现的如Meta 2等产品, 暂时还都属于原型机的层次. 游戏方面的话, 年底联想倒是推出了一款星战周边游戏的Mirage, 实际体验不错, 但游戏内容还有待丰富. 介于此, 我们可以说2017的AR是开始爆发了, 离其行业的爆发有距离, 但并不遥远. 话说Magic leap这个拿了大把投资玩了好几年却一款实际产品都没有输出的神秘公司也宣布将在2018年带来第一款实体产品Magic Leap One, 是骡子是马, 可算是要拉出来溜溜了. 8.安全至上的虹膜识别 虽然说小编提到安全的时候总喜欢提到破解成本这个事, 并说明普通用户在不同场景并不都需要做到超高级别的安全防护, 但对于安全的追求这事, 咱们可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期待. 虹膜识别技术本来在三星Note 7上就已经被采用了,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Note 7这款机子名气是爆棚了, 但产品也爆膨了, 真正在这款机子上体验到虹膜识别技术的朋友还是有限的, 所以说今年可以说才是虹膜识别铺开的一年. 区别于面部识别, 虹膜特征的独特性更强, 即使是双胞胎, 其虹膜特征差距也是巨大的. 一个虹膜约有266个量化特征点, 而一般的生物识别技术只有13个到60个特征点. 266个量化特征点的虹膜识别算法在众多虹膜识别技术资料中都有讲述, 在算法和人类眼部特征允许的情况下, 算法可获得173个二进制自由度的独立特征点. 在生物识别技术中, 这个特征点的数量是相当大的. 从而在安全性上有很大保障. 9.不甘于只当翻译的Bixby智能语音 智能语音助手在今年也基本成为了各家大厂的标配, 而到底是智能助手还是智障助手, 就完全靠各家的本事了. 三星的Bixby涵盖了Bixby语音, Bixby视觉, Bixby主页, 以及Bixby提醒, 可以用超出单纯语音的多模态进行交互, 实现与用户与设备, 服务以及应用软件之间的无缝连接. 操作简单, 便于理解. 现在大多数的智能语音助手其实更接近一个翻译器, 将用户所说的语言翻译为各个应用所能理解的语言, 然后扔给APP自己去处理, 这里面, 除了语言识别的准确性而外, 更多其实是看合作的APP对该操作的完成程度. 而Bixby可以说是更进了一步, 它与各应用的合作模式要深入许多, 更多时候是Bixby直接进入到APP的深层直接进行操作. 所以也难怪它会被更多的人评价能听懂人话了. 10.世界是精神的, 世界是物质的, 但现在, 世界是云的 云这个词现在仿佛已经和吃饭, 喝水一样普遍了, 甚至有段子说, 如果你要创业, 要拉投资, 请一定在自己的产品前面加上 '云' 或者 '轻' . 各大厂商自然不会缺席这场战争. 阿里云推动云合计划, 计划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 共同构建生态体系, 为企业, 政府等用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腾讯云发布 '云+计划' , 5年投入100亿元打造云平台及建设生态体系, 吸引云计算产业链上的长尾企业. 浪潮发布 '云腾计划' , 计划3年内发展3000家以上合作伙伴. 华为企业云与国内100多家各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 20多个城市达成合作, 扩展行业应用和计算能力. 百度推出 '云图计划' , 携手行业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 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打造百度云平台及生态体系. 云的出现, 不仅是数据存在云端的整合, 更是一种合作的契机, 在平台更为成熟之后, 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云不知道还能剩下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