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還是吃塑料?

海洋汙染不是一個國家的汙染, 而是全球化的汙染.

據路透社12月20日報道, 挪威水研究所本月的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 從北歐到中國地區, 貽貝這種海洋生物已被塑料微粒汙染, 其中在挪威海岸的北極水域的貽貝的塑料含量最高. 在中國, 智利, 加拿大, 英國, 比利時等國家的貽貝都含有塑料微粒, 平均每隻含有1.8個碎片, 長度小於5毫米, 而北極地區則每隻有4.3個碎片. 這是海洋汙染全球蔓延的跡象, 我們可以從餐桌上直接感受到這種變化.

2016年中國的研究員提出貽貝可以成為全球塑料微粒汙染的 '生物指示器' , 因為這些貝類軟體動物生活在海底, 會有許多塑料製品沉積, 並且它們與魚類不同, 生活在一個位置不會移動.

挪威水研究所Amy Lusher研究員認為, 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洋流和海風把微粒帶向北方, 讓它們繞著北冰洋旋轉. 因此, 科學家在這個地區找到的所有的貽貝中都發現了微型塑料.

目前, 塑料微粒對海洋生物以及人類在食用上的影響還未可知, 也許要吃大量的貝類才會造成危害. 要知道, 這很可能對比利時人的飲食造成極大的影響, 因為最受他們歡迎的食物就是炸薯條和貽貝. 當然還會對一些貽貝的養殖生產國造成不利的影響, 比如中國, 歐盟等國家, 商業價值超過30億美元.

近200個國家在本月簽署了一項聯合國決議, 減少從瓶子到超市口袋, 食品包裝塑料的使用, 消除海洋中的塑料汙染, 計劃每年要減少800萬噸.

普利茅斯大學Richard Thompson教授是研究塑料微粒的專家, 他指出這確實是一個警告訊號, 而不是簡單的故事, 我們需要採取措施減少對海洋的塑料輸出. 海底存在的塑料微粒含量極高, 會傷害類似於沙蠶等海底生物, 在他們的體內大量積累;然而對人類來說, 大多數的塑料碎片只能通過海洋生物比如貝類的內髒進入人類體內, 平均吸入量很可能低於每天從玩具, 羊毛夾克等日常塑料製品.

就目前來看, 這種塑料微粒難以被魚類, 人類消化, 因此其本身對人體的毒害作用並不大, 存在的危害很可能是由於其附著的海洋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所造成的.

研究人員猜測, 這些塑料微粒還可能讓貽貝或牡蠣製造珍珠, 當他們受到沙子等自然刺激物就會形成珍珠進行自我保護, 可能會提高貝類的價值, 也可能讓食客把牙齒崩到.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