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車近期布局動作頻頻, 除了宣布與阿里巴巴攜合作外, 也強調將大舉擴張電動車陣容, 在接下來8年內預計要針對大陸市場推出50款新車. 然而過去類似的車海戰略就曾讓福特深陷泥沼, 如今再度走回這條路, 不免令外界擔憂福特是否將重蹈覆轍. 據富比士(Forbes)報導, 福特曾為了挽救銷售頹勢, 在不斷推出新車種之際, 又不敢將銷售不佳的舊車種停產, 累積了龐大的產品陣容, 最終讓公司陷入困境. 2006年福特董事長Bill Ford從波音(Boeing)延攬Alan Mulally擔任執行長時, 福特在全球已擁有高達94種車款, 在Mulally改走精簡策略後, 終於成功讓福特轉虧為盈. 今日福特又在大陸面臨類似的挑戰, 其2017年前10個月累積銷售近93.9萬台, 與2016年同期相比少了5%, 相較之下, 對手通用汽車(GM)的銷售達313萬台, 增加了2.2%. 這樣的成績對於較晚進入大陸市場, 且仍在奮力追趕進度的福特而言, 自然不樂見. Mulally上任後, 認為只需要針對每個主要市場區塊推出一款最優異的車即可; 更早之前, Mulally也是以精簡產品的策略, 讓波音能將精力及資源集中, 為客戶提供品質更好的產品. 也因單一產品的產量規模變大, 自然會降低生產成本. 不過, 從2014年Mulally自福特退休到今日, 時局已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汽車市場變得比過往更零碎分散外, 消費者的喜好也日趨個性化, 因此不只福特, 福斯(Volkswagen)也有意擴展在大陸市場的產品陣容. 評論認為, 產品多元會讓生產複雜度提高, 對高效率生產帶來負面影響, 此舉不但會增加組裝人員的工作負擔, 產品可能因而出現更多瑕疵, 致使品質降低, 公司方面也會因零組件品項增加, 但對各品項需求數量降低而使採購成本提高. 因此再度以擴大產品陣容應戰, 未必是解套的良藥. 雖然也有改善之策, 例如以同一個平台生產更多汽車, 採用先進位造技術等, 這些方法福特也都已著手進行, 只是仍無法完全消除攀升的生產複雜度及增加的風險, 從曆史教訓來看, 福特在面對複雜度的處理能力上, 還是相當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