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大家都在大談智能網聯汽車的時候, 哪家的技術實力最強? 專利是衡量企業技術的重要指標, 以專利數量這一指標來衡量, 答案或許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12月18日發布的《2017中國汽車技術發展報告》顯示, 截至2016年,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專利的國內公開量中, 吉利以364項在國內申請人中排行第一, 長安大學以323項排行第二, 奇瑞汽車以307項排行第三, 比亞迪以183項排名第六, 北汽福田以176項排行第七.
該報告顯示, 在專利公開量累計排名前15的申請人中, 高校佔據6席, 除了排名第二的長安大學, 還有吉林大學 (170項) , 東南大學 (148) , 清華大學 (126) , 江蘇大學 (124) , 同濟大學 (117) .
其餘9位企業申請人中, 5位來自非傳統企業, 分別是博泰臻悅 (264) , 國家電網 (217) , 樓蘭科技 (139) , 樂卡汽車 (124) , 元征科技 (115) .
從這份國內申請人專利公開量的排名看, 有幾個頗為出人意料的地方, 一是目前聲勢最大的新能源車企並不突出, 比亞迪僅排名第6, 北汽新能源都沒入圍; 二是幾大國有汽車集團集體空缺, 無一入圍, 上汽這麼積極布局新能源, 智能汽車的車企都沒入圍, 著實令人意外; 三是非傳統車企中, 除了國家電網之外, 入圍的幾乎都是 '新面孔' , 蔚來, 威馬, 小鵬等風頭正勁的造車新勢力, 也無一入圍.
相較之下, 國外申請人的排名則沒那麼出乎意料, 報告顯示, 截止到2016年, 豐田 (499) , 現代 (493) , 通用 (443) , 博世 (422) , 福特 (411) , 電裝 (273) , 本田 (145) , 日產 (122) , 三菱 (93) , 寶馬 (90) .
從這份排名可以看出, 跨國車企已經在中國積極布局智能網聯的相關技術, 而且幾大巨頭的數量都明顯高於國內車企, 如果說意外的話, 則是現代非常積極, 與第一名豐田的專利公開數量極其接近, 這也不禁令人猜測, 智能網聯技術是否會成為韓系車重新崛起的利器?
最大的意外則是, 名單裡竟然沒有大眾汽車. 想在中國市場領先下一個30年的大眾, 竟然沒有在中國智能車聯的技術專利中領先, 大大出乎意料.
《中國汽車技術發展報告 (2017) 》 (2017年汽車紅皮書) 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豐田汽車公司聯合編著. 這是自2015年以來,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豐田汽車公司第三次推出中國汽車技術發展年度報告.
與前兩次的報告相比, 《中國汽車技術發展報告 (2017) 》一大亮點是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年度評估報告2016-2017》之外, 進行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年度評估報告2016-2017》專題研究. 報告指出,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速度明顯超過預期, 其發展進度有望比設定目標提前實現.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公維潔在報告解讀時表示: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在發動機熱效率, 低風阻, 輕量化, 混合動力等節能汽車領域取得新突破, 在純電動汽車全新平台開發, 高性能插電混合系統, 整車能耗, 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 驅動電機本體功率密度等方面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在自動駕駛平台, 自主車載作業系統, LTE-V技術標準及產品, 5G技術等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達到了國際同步, 駕駛輔助級 (DA) 自動駕駛已實現產業化, 並加快向部分自動駕駛 (PA) 和有條件自動駕駛 (CA) 邁進. '
《報告》認為,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主要表現為: 電子製造基礎薄弱,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構建面臨基礎性支撐缺失的挑戰; 跨國公司戰略結盟, 從市場技術標準擠壓國內產業; 人工智慧跨界融合, 智能網聯發展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報告》建議, 加快建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頂層協調機制; 有序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修法, 釋法工作; 完善智能網聯汽車資訊安全體系建設和加快出台智能網聯汽車的公共道路測試規範.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表示, 行業變革之時國內需要新鮮血液. 但是大量IT和互聯網公司瘋狂湧入, 是否都能夠帶來優質的產品? 這一問題值得關注. 他建議企業不要心氣浮躁, 部分新興車企在宣傳上比較高調, 但在實際的產品研發上要紮實推進, 嚴把安全關保證產品品質, '守住做企業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