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了, 很多市場調整開始初現端倪. 最近傳來魅族可能收縮調整專賣店的消息, 在業界關注度頗高. 可能從業界的角度看, 這是個大事. 因為每一次的門店調整, 其實背後都有著很多角度的解讀.
好比十年前, 國美和蘇寧還在實體門店擴張的時候, 每一家新店的開張, 以及每一家舊店的關閉, 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尤其是關店, 意味深遠: 是不是業績不太好了?是不是經營模式發生變化了?甚至有的品牌瀕臨被收購的邊緣, 門店關閉是不是就意味著被收購了?——凡此種種的猜測不絕於耳.
如果從市場趨勢看, 實體門店收縮關店, 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對於廠商來說, 有利可圖是最基本的準則. 單店效益不好, 成本過高, 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的門店, 就關唄. 十五到二十年前紅極一時的太平洋電腦城, 到如今還不是說關就關.
對於消費者而言, 可能最大的意義是: 今後我要到哪裡買東西?這個問題在電商發達的今日, 尤其是對數位類產品而言, 並不是難事. 實體門店更多的只是展示性和服務型的場所, 購物渠道在實體店和電商兩大方式中已經不分彼此.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 最近兩年隨著電商的發展, 電商渠道雖然完善了, 但廠家可能付出的成本反而更多了. 比起當年電商崛起時一度流行的 '電商更省錢' 之理論, 慘淡的現狀讓人反思. 唯品會相關人士就向記者抱怨, 由於出貨量日益飽和, 現線上上推廣的成本越來越高, 有的甚至比實體門店成本還高. 最有代表性的手機市場, 最近幾年名列前茅的華為, OPPO, vivo等無一不是線上線下同時在發力, 小米從今年開始恢複出貨量上升, 也得益於線下門店的補充.
所以, 重新重視實體門店已經是共識, 收縮實體門店確實值得關注. 只不過, 實體店有很多種形式, 專賣店是一個, 還有很多代理門店, 合作門店, 加盟店等. 最近十多年, 從實體店到電商, 渠道內部的發展變化調整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不管哪一種門店形式, 賣出好的產品, 好的價格以及好的銷量, 才是根本.
可以預料, 今後還會有別的調整. 但老實說, 門店怎麼調整, 對於消費者來說, 真的不是根本性問題. 對於消費者而言, 哪家靠譜, 哪家實惠就買哪家, 消費者只對這些是永遠忠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