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美的紛紛入夥 | 無人零售前景幾何

從繽果盒子到函數空間, 從大潤發到天虹, 從無人店到無人值守貨架和小賣櫃等, 無人零售成為2017年下半年開始在新零售領域被認為是最火爆的關鍵詞.

就在近期, 阿里又聯合美的集團推出 '小賣櫃' , 正式進軍無人貨架領域, 獵豹移動宣布布局無人貨架, 旗下 '豹便利' 從11月初開始運營, 已鋪設5000個點位.

各類資本也先後湧入無人零售領域, 猩便利獲得3.8億元A1輪融資, 紅杉資本, 華興資本, 光速中國創業投資基金等都加入其中. 有不完全統計顯示, 已經有數十億資本砸入了無人零售市場.

當 '無人' 這個新興概念熱度急升時, 我們其實應該冷靜看待, 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經濟?無人零售真的好做嗎?

筆者曾經在丹麥的樂高工廠看到過無人化的流水線, 所有的產品製作都是使用機器人, 完全沒有人工成分, 即便是故障提示和自檢也都依靠機器人完成.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經濟.

然而我們現在所謂的 '無人零售' , 其實僅僅是前台看似無人, 但後台的監管和理貨, 供貨等都需要依靠大量人工完成, 這樣的模式下, 人工成本會高企不下, 這也不完全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經濟.

再者, 無人經濟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援, 這一點並不是所有的零售商都具備的, 於是我們會看到一個 '怪相' ——懂得零售的業者缺乏互聯網思維和技術, 而IT業者雖然手握技術卻對零售經營缺乏經驗甚至是一竅不通. 這也是無人零售有時候會被做成一個 '四不像' 或在運作過程中問題不斷的業態的原因之一.

隨著無人值守貨架等模式出現, 無人零售的准入門檻變低, 幾百元到千元左右就可以布局一個網點, 因此大量業者和資本湧入, 好似只要搭上無人零售就可以快速賺錢. 這讓這個藍海市場在短期內有向紅海市場轉變的趨勢.

而且大量的無人店或無人值守貨架的商品非常同質化, 以零售產業本身而言, 這樣的低門檻且同質化運作會使業者的核心競爭力降低. 不少業者和筆者交流時指出, 無人店一定要售賣高周轉率的貨品, 尤其是食品和飲料, 但這類商品在各家門店的確重合度很高, 要想在商品品類上比拼優勢是非常有難度的.

最大的焦慮應該是來自於盈利.

無人店或無人值守貨架的商品品類決定了客單價不會高, 有時候人均只有幾元到十幾元, 一天只有數百元的日營業額也很正常. 但無人零售業態由於缺乏人工在前台看管, 因此貨損率會非常高, 不僅僅是消費者在取貨時造成的部分貨損, 還有門店內因為溫控等原因造成的自然貨損. 有業者指出, 如果標品的毛利率是20%的話, 那就是說100元的日營業額, 若每天丟10元的貨, 基本上這個生意是沒有錢賺的.

貨損所關聯的下一個問題是擴張. 可能大家覺得擴張和資本以及拿下優質商業位置有關, 這沒錯, 但是貨損如果過高, 那麼越擴張就損失越大. 如上所述, 即便一個網點一天僅損失10元的貨物, 那麼當布局到500~1000個網點時, 貨損就無法想象了.

然而擴張是必須的, 尤其是那些獲得資本億元級別注資的無人零售業者, 對於他們而言, 如果不具備規模, 那麼後續就無法開展平台化的商業模式——畢竟對他們來說, 單店的利潤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關鍵的是整體的網點布局, 必須要到千, 萬網點的規模才能實現平台化商業優勢, 隨後就不完全是零售的業務了, 而是其他獲利手段.

無人零售目前就在這種前台無人, 後台人工高成本;單店盈利困難卻必須擴張的矛盾和糾結中快速發展著. 很多業者看到的並非零售本質, 而是依託 '無人零售' 這個熱門概念所帶動的投資和隨後的其他收益, 並最終完成退出, 從而獲得豐厚利益.

但事情並不一定會一帆風順, 如果在擴張過程中, 遭遇資金鏈問題等, 就會使得計劃落空. 當無人零售商獲得億元注資後, 他們必須一路向前, 不能回頭.

筆者估測, 在2018年, 或許會有一批中小型或實力不強的無人零售商遭遇洗牌, 他們或許會被淘汰出局, 也或許會被併購. 然後我們很可能會看到, 依舊是那幾傢具有大型資本機構或大型電商支援的無人零售業者能支撐到最後.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