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將至 | 高通那些你不得不承認的優勢

從之前的烏鎮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到夏威夷的高通第二屆驍龍技術峰會, 5G都作為核心熱點之一被不斷的提起, 似乎4G剛跨過門檻進屋準備坐下, 5G就已經在敲門了.

美國時間12月2日, 3GPP (移動通信的標準化機構) 的消息顯示, 3GPP 5G NSA (Non-Standalone, 非獨立組網) 標準第一個版本正式凍結.

根據3GPP的規劃, 5G標準分為NSA和SA (Standalone, 獨立組網) 兩種. 其中, 5G NSA組網方式需要使用4G基站和4G核心網, 以4G作為控制面的錨點, 滿足激進運營商利用現有LTE網路資源, 實現5G NR快速部署的需求. NSA作為一個過渡方案, 雖然性能對比SA標準的5G打了一定折扣, 但依託於4G基站和核心網等現有基礎進行優化, 其相對標準制定進展更快, 初始階段推行覆蓋面較廣, 在SA標準5G正式推開以後, 也可以作為其輔助.

因為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消費市場, 中國似乎成了5G這場戰爭的開端和主戰場, 眾多大佬在中國已經有了不少的試驗和探索.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自然是處於領先地位的的高通, 那高通在這場5G之戰中到底有何底氣, 又有哪些暫時無人超越的優勢, 咱們可以簡單分析一波.

行業領先

先說硬體, 即將上市的驍龍845, 其整合的X20數據機支援高達1.2Gbps的Category 18 LTE峰值下載速度, 高達五載波聚合, 許可輔助接入 (LAA) , 雙卡雙VoLTE, 以及最多三個聚合載波上的4x4 MIMO. 在運營商還在為準5G做準備之時, 終端方面的基礎, 高通反而是已經鋪設完成了. 當NSA標準的5G網路完全鋪開之時, 你手中使用高通晶片的機器, 可能早就急不可耐了.

其次咱們談談設備和其覆蓋的需求面. 從4G過渡到5G, 網速的提升其實只是其中一項基礎性能的迭代, 5G針對更多特性需求所進行的開發和優化, 才是其滿足差異化網路需求的法寶.

3GPP會議上定義了5G的三大場景:

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 即增強型移動寬頻, 涉及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頻業務;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即海量機器類通信, 主要針對超大規模的物聯網連接;

uRLLC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nnection) , 即高可靠低時延連接, 包含如無人駕駛等有對應網路特性需求的業務.

5G網路升級之後, 各類對其有需求的設備所受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是手機, 因為手機現在的普及量和其在大多數場景下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的意義, 單獨列為一類. 手機對於網路的依賴性無以複加, 更好的網路帶來更好的體驗. 比如5G網路的升級包括覆蓋範圍更廣, 訊號更好, 這對於在大規模建築 (辦公樓, 體育場等) 中的體驗有明顯提升. 那談到高通對手機產品的覆蓋, 其實已經不用多說, 真正能走量的廠商, 可以說是 '無驍龍, 不旗艦' , 即使三星堅持自研自家的Exynos, 在國際市場上, 旗艦機一樣需要發行使用高通驍龍的對應版本.

第二類是娛樂終端方面, 娛樂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推動著科技行業的進步, 比如之前一團火熱氣象的VR領域. 因為娛樂需求的升級, 對內容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 驍龍845在整合Spectra 280 ISP和Adreno 630之後, 不僅做到了色彩表現更好, 還是首款支援室內空間定位 (room-scale) 六自由度 (6DoF) 和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SLAM) 的移動平台, 這簡直可以說是為XR (拓展現實) 專門打造的了. 同時, 高品質的內容其數據量自然居高不下, 如果要做到即時聯動, 對網路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許多, 高通的晶片和技術, 正好在兩方面可以對其進行補充. 以何為例? 以此為例: HTC和Oculus在最新一代的移動一體機產品上, 不約而同使用上了高通驍龍晶片, Oculus Go和HTC Vive Focus的表現有目共睹, 而這還不過是驍龍的前代產品. 在娛樂需求上,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 高通都已有了良好的覆蓋規劃.

第三類是針對5G網路新特性有針對性需要的產品, 如物聯網. 海量物聯網作為5G的三大針對性場景之一, 其目標正是 '萬物互聯' , 而所謂的海量物聯網, 要求每平方公裡內至少需要有100萬台設備持續處於連接狀態. 雖然單台設備數據量較小, 但其規模性是之前的網路形態無法滿足的. 當5G網路能夠滿足其需求之後, 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必將出現極大的增長. 參考現在的數據. '全球採用高通晶片的物聯網終端出貨量超過15億部. ' 這是高通技術副總裁李維興上月在2017中國未來運營高峰論壇上所說. 本身的龐大覆蓋量和技術的領先性, 不難想象5G時代物聯網整個行業都會成為高通的一個持續發力點.

如果說以上更多是高通現階段和將來可見階段的優勢積累, 那麼技術的領先性, 才是保證高通能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強大武器.

在2016年和2017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 高通已先後依靠5G新空口 (5G NR) 原型系統和試驗平台以及面向移動終端的5G數據機晶片集成功實現的全球首個正式發布的5G數據連接, 連續入選 '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 從2016年首家發布5G數據機晶片集的公司, 到2017年10月實現全球首個正式發布的5G數據連接, 在間隔不到12個月的時間實現從產品發布到功能性晶片的能力, 彰顯了其在5G領域的領導地位和在移動連接技術方面的深厚積澱.

綜上所述, 高通有基礎, 有技術, 在高通還在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的背景下, 其破風前行之勢, 絲毫未見疲態.

基礎良好

這個基礎良好並不同於上一篇章的基礎良好, 這是針對3G, 4G網路方面的基礎.

市場研究公司Jefferies equity預測稱, 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對於5G網路建設的投資總額將高達18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224.24億元), 遠超2013年至2020年在4G網路上約1170億美元的投入, 總投入增長約54%. 從這組數據裡體現的是兩個資訊:

第一, 4G的整個商用進程分析為2013-2020共七年, 說明整個網路的升級和使用都是需要時間推進的;

第二, 5G的預計總投資額比4G總投資高出一半還有餘, 這也不可能是一個初始階段就能整體消化的數量.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3GPP的規劃對5G提出的NSA和SA兩種標準規劃, 就像4G的前期因為設備, 技術等原因需要在3G的基礎上進行過渡升級, 把一部分技術和標準嫁接到3G上以便於平滑升級一樣, 5G在起步階段一樣需要使用4G LTE作為基礎, 並不是說都要推翻重建, 而是可以更好的利用現有的先進技術來進行創新和拓展.

像現在經常能聽到的千兆級LTE網路, 其目的就是作為5G的過渡並在將來成為5G的輔助. 雖然千兆級LTE無法和5G幾個Gbps的速度相提並論, 但前者是實現5G商用的第一步, 而且未來還會和5G共存很長一段時間. 千兆級LTE之所以強於之前的一代LTE, 甚至速度之間產生10倍的差距, 正是因為將利用了部分5G方面的技術內容, 主要包括: 載波聚合, 高階調製, 更高階的MIMO等.

而反觀高通, 早在今年2月就已經聯手愛立信和澳洲電信運營商Telstra, 率先在Telstra現有的網路上, 成功使用實現了下行979Mbps和上行129Mbps的速度. 驍龍845整合的X20數據機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這樣准5G條件下的使用, 再想想高通已經發布的X50 modem和5G智能手機原型機, 技術的積累和發展的前瞻性可見一斑. 在4G和千兆級LTE之上具有如此良好的基礎, 在5G開跑之初, 高通和其餘的競爭者, 擁有的可不是同一條起跑線啊.

商業化模式

任何理論技術和新型概念的推廣, 都離不開與其相關的商業化落地, 正式商用起來, 代表這個技術才真正的活了, 並且活得不錯.

在過去的30多年來, 高通在蜂窩移動通信技術行業可以說是筆耕不輟, 高研發, 高產出, 高轉化, 整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高通做出的貢獻. 高通的專利授權模式, 本質是就是 '發明-分享-協作' 的模式. 也就是高通投入大量研發成本進行技術創新, 再以專利授權的形式, 將積累的核心專利技術與產業從業者進行分享, 隨後通過協作和規模化讓眾多先進技術普惠整個產業, 市場及消費者, 加速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 所以高通商業模式的成功在於, 向合作夥伴投資技術, 通過分享以及與合作夥伴的協作來取得成功.

這樣的商業模式被證明是成功的, 同時它又反向結合到上面說到的方方面面, 如果產品中有需要用到高通授權的部分, 自然就會考慮不如別的部分也使用高通的技術來換取一個折扣. 對行業新秀來說, 面對已經擁有的龐大數量的技術和設備基礎的高通, 這樣的情況無法避免, 而且隨著行業的深入, 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頻繁, 畢竟, 你走到了高端, 會發現高通的晶片和技術佔有率, 甚至比你想象得還高.

如果說2G和3G中國更多隻是看著, 4G可以說是部分參與的話, 5G也許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 我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我們也需要理智的看到, 國內的企業, 對比高通等全球企業還是有所差距的, 差距並不可怕, 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並不是壞事, 但如果漠視差距一味自大的話, 像 '5G時代中國碾壓全球' 這樣的雞血新聞, 遲早會成為麻痹神經的毒藥.


從之前的烏鎮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到夏威夷的高通第二屆驍龍技術峰會, 5G都作為核心熱點之一被不斷的提起, 似乎4G剛跨過門檻進屋準備坐下, 5G就已經在敲門了.

美國時間12月2日, 3GPP (移動通信的標準化機構) 的消息顯示, 3GPP 5G NSA (Non-Standalone, 非獨立組網) 標準第一個版本正式凍結.

根據3GPP的規劃, 5G標準分為NSA和SA (Standalone, 獨立組網) 兩種. 其中, 5G NSA組網方式需要使用4G基站和4G核心網, 以4G作為控制面的錨點, 滿足激進運營商利用現有LTE網路資源, 實現5G NR快速部署的需求. NSA作為一個過渡方案, 雖然性能對比SA標準的5G打了一定折扣, 但依託於4G基站和核心網等現有基礎進行優化, 其相對標準制定進展更快, 初始階段推行覆蓋面較廣, 在SA標準5G正式推開以後, 也可以作為其輔助.

因為擁有全球最大的移動消費市場, 中國似乎成了5G這場戰爭的開端和主戰場, 眾多大佬在中國已經有了不少的試驗和探索.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自然是處於領先地位的的高通, 那高通在這場5G之戰中到底有何底氣, 又有哪些暫時無人超越的優勢, 咱們可以簡單分析一波.

行業領先

先說硬體, 即將上市的驍龍845, 其整合的X20數據機支援高達1.2Gbps的Category 18 LTE峰值下載速度, 高達五載波聚合, 許可輔助接入 (LAA) , 雙卡雙VoLTE, 以及最多三個聚合載波上的4x4 MIMO. 在運營商還在為準5G做準備之時, 終端方面的基礎, 高通反而是已經鋪設完成了. 當NSA標準的5G網路完全鋪開之時, 你手中使用高通晶片的機器, 可能早就急不可耐了.

其次咱們談談設備和其覆蓋的需求面. 從4G過渡到5G, 網速的提升其實只是其中一項基礎性能的迭代, 5G針對更多特性需求所進行的開發和優化, 才是其滿足差異化網路需求的法寶.

3GPP會議上定義了5G的三大場景:

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 即增強型移動寬頻, 涉及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頻業務;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即海量機器類通信, 主要針對超大規模的物聯網連接;

uRLLC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nnection) , 即高可靠低時延連接, 包含如無人駕駛等有對應網路特性需求的業務.

5G網路升級之後, 各類對其有需求的設備所受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是手機, 因為手機現在的普及量和其在大多數場景下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的意義, 單獨列為一類. 手機對於網路的依賴性無以複加, 更好的網路帶來更好的體驗. 比如5G網路的升級包括覆蓋範圍更廣, 訊號更好, 這對於在大規模建築 (辦公樓, 體育場等) 中的體驗有明顯提升. 那談到高通對手機產品的覆蓋, 其實已經不用多說, 真正能走量的廠商, 可以說是 '無驍龍, 不旗艦' , 即使三星堅持自研自家的Exynos, 在國際市場上, 旗艦機一樣需要發行使用高通驍龍的對應版本.

第二類是娛樂終端方面, 娛樂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推動著科技行業的進步, 比如之前一團火熱氣象的VR領域. 因為娛樂需求的升級, 對內容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 驍龍845在整合Spectra 280 ISP和Adreno 630之後, 不僅做到了色彩表現更好, 還是首款支援室內空間定位 (room-scale) 六自由度 (6DoF) 和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SLAM) 的移動平台, 這簡直可以說是為XR (拓展現實) 專門打造的了. 同時, 高品質的內容其數據量自然居高不下, 如果要做到即時聯動, 對網路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許多, 高通的晶片和技術, 正好在兩方面可以對其進行補充. 以何為例? 以此為例: HTC和Oculus在最新一代的移動一體機產品上, 不約而同使用上了高通驍龍晶片, Oculus Go和HTC Vive Focus的表現有目共睹, 而這還不過是驍龍的前代產品. 在娛樂需求上,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 高通都已有了良好的覆蓋規劃.

第三類是針對5G網路新特性有針對性需要的產品, 如物聯網. 海量物聯網作為5G的三大針對性場景之一, 其目標正是 '萬物互聯' , 而所謂的海量物聯網, 要求每平方公裡內至少需要有100萬台設備持續處於連接狀態. 雖然單台設備數據量較小, 但其規模性是之前的網路形態無法滿足的. 當5G網路能夠滿足其需求之後, 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必將出現極大的增長. 參考現在的數據. '全球採用高通晶片的物聯網終端出貨量超過15億部. ' 這是高通技術副總裁李維興上月在2017中國未來運營高峰論壇上所說. 本身的龐大覆蓋量和技術的領先性, 不難想象5G時代物聯網整個行業都會成為高通的一個持續發力點.

如果說以上更多是高通現階段和將來可見階段的優勢積累, 那麼技術的領先性, 才是保證高通能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強大武器.

在2016年和2017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 高通已先後依靠5G新空口 (5G NR) 原型系統和試驗平台以及面向移動終端的5G數據機晶片集成功實現的全球首個正式發布的5G數據連接, 連續入選 '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 從2016年首家發布5G數據機晶片集的公司, 到2017年10月實現全球首個正式發布的5G數據連接, 在間隔不到12個月的時間實現從產品發布到功能性晶片的能力, 彰顯了其在5G領域的領導地位和在移動連接技術方面的深厚積澱.

綜上所述, 高通有基礎, 有技術, 在高通還在持續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的背景下, 其破風前行之勢, 絲毫未見疲態.

基礎良好

這個基礎良好並不同於上一篇章的基礎良好, 這是針對3G, 4G網路方面的基礎.

市場研究公司Jefferies equity預測稱, 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對於5G網路建設的投資總額將高達18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2224.24億元), 遠超2013年至2020年在4G網路上約1170億美元的投入, 總投入增長約54%. 從這組數據裡體現的是兩個資訊:

第一, 4G的整個商用進程分析為2013-2020共七年, 說明整個網路的升級和使用都是需要時間推進的;

第二, 5G的預計總投資額比4G總投資高出一半還有餘, 這也不可能是一個初始階段就能整體消化的數量.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3GPP的規劃對5G提出的NSA和SA兩種標準規劃, 就像4G的前期因為設備, 技術等原因需要在3G的基礎上進行過渡升級, 把一部分技術和標準嫁接到3G上以便於平滑升級一樣, 5G在起步階段一樣需要使用4G LTE作為基礎, 並不是說都要推翻重建, 而是可以更好的利用現有的先進技術來進行創新和拓展.

像現在經常能聽到的千兆級LTE網路, 其目的就是作為5G的過渡並在將來成為5G的輔助. 雖然千兆級LTE無法和5G幾個Gbps的速度相提並論, 但前者是實現5G商用的第一步, 而且未來還會和5G共存很長一段時間. 千兆級LTE之所以強於之前的一代LTE, 甚至速度之間產生10倍的差距, 正是因為將利用了部分5G方面的技術內容, 主要包括: 載波聚合, 高階調製, 更高階的MIMO等.

而反觀高通, 早在今年2月就已經聯手愛立信和澳洲電信運營商Telstra, 率先在Telstra現有的網路上, 成功使用實現了下行979Mbps和上行129Mbps的速度. 驍龍845整合的X20數據機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這樣准5G條件下的使用, 再想想高通已經發布的X50 modem和5G智能手機原型機, 技術的積累和發展的前瞻性可見一斑. 在4G和千兆級LTE之上具有如此良好的基礎, 在5G開跑之初, 高通和其餘的競爭者, 擁有的可不是同一條起跑線啊.

商業化模式

任何理論技術和新型概念的推廣, 都離不開與其相關的商業化落地, 正式商用起來, 代表這個技術才真正的活了, 並且活得不錯.

在過去的30多年來, 高通在蜂窩移動通信技術行業可以說是筆耕不輟, 高研發, 高產出, 高轉化, 整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高通做出的貢獻. 高通的專利授權模式, 本質是就是 '發明-分享-協作' 的模式. 也就是高通投入大量研發成本進行技術創新, 再以專利授權的形式, 將積累的核心專利技術與產業從業者進行分享, 隨後通過協作和規模化讓眾多先進技術普惠整個產業, 市場及消費者, 加速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 所以高通商業模式的成功在於, 向合作夥伴投資技術, 通過分享以及與合作夥伴的協作來取得成功.

這樣的商業模式被證明是成功的, 同時它又反向結合到上面說到的方方面面, 如果產品中有需要用到高通授權的部分, 自然就會考慮不如別的部分也使用高通的技術來換取一個折扣. 對行業新秀來說, 面對已經擁有的龐大數量的技術和設備基礎的高通, 這樣的情況無法避免, 而且隨著行業的深入, 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頻繁, 畢竟, 你走到了高端, 會發現高通的晶片和技術佔有率, 甚至比你想象得還高.

如果說2G和3G中國更多隻是看著, 4G可以說是部分參與的話, 5G也許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 我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我們也需要理智的看到, 國內的企業, 對比高通等全球企業還是有所差距的, 差距並不可怕, 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並不是壞事, 但如果漠視差距一味自大的話, 像 '5G時代中國碾壓全球' 這樣的雞血新聞, 遲早會成為麻痹神經的毒藥.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