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挺進美國運營商明年Mate 10做先鋒

1.任正非簽發榮耀手機激勵方式,基層員工季度獎金有望達百萬; 2.餘承東: 華為明年進軍美國 與運營商合作銷售Mate 10; 3.屏下指紋或被3D感測壓制 廠商雙邊押寶2018年新機大勢已定; 4.榮耀V10 評測: 人工智慧手機原來能帶給我們這麼多! ; 5.iPhone X 橫空出世, 定義手機下一個 10 年; 6.從多家諮詢公司報告看2018年科技領域併購趨勢

集微網推出整合電路微信公共號: '天天IC' , 重大新聞即時發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網, 積微成著! 複製 laoyaoic 微信公共號搜索添加關注.

1.任正非簽發榮耀手機激勵方式,基層員工季度獎金有望達百萬;

集微網 12月18日綜合報道

臨近年底, 手機市場傳出砍單消息. 在行業一片悲觀情緒中, 華為互聯網品牌榮耀手機一則消息今天被刷爆朋友圈.

今日早間, 網上流傳一張圖片顯示, 榮耀品牌單台提成方案出爐. 主要內容是提升榮耀品牌手機的銷售規模, 特批准榮耀品牌手機單台提成獎金方案, 該方案從今年第四季度執行. 根據測算, 榮耀手機基層員工有望季度獎金可達百萬.

根據媒體報道, 已經向榮耀手機員工核實, 該檔案屬實. 華為創始人, 總裁任正非也已經親自簽發了該檔案.

據悉, 榮耀品牌手機將按銷售台數提成, 不同檔位, 不同型號的手機單台提成相同. 具體來說就是榮耀品牌手機獎金值=單台提成*銷售台數*加速激勵係數*貢獻利潤額完成率. 也就是說整個榮耀員工以服務用戶的貢獻度來考核, 在完成公司給定的利潤額後, 服務用戶越多, 得到的獎金越多, 而且上不封頂.

另外, 此次個人獎金髮放上不看職級. 只要做出突出貢獻, 在這個新方案裡13級員工也可以拿到23級員工的獎金. 粗略估算下, 華為23級員工的季度獎金也近百萬元.

據內部人員透露, 榮耀對公司員工激勵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調整, 而且從調整的結果來看, 榮耀事業部相對來說更加獨立, 有獨立的財務報表, 而且海外榮耀品牌的運營也歸屬了榮耀. 目前榮耀已經實現了在中國, 成為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的目標. 下一個目標就是進軍全球, 在全球挑戰三年前五這樣的一個更大目標, 所以給予的一些配套的特區才有的政策.

2.餘承東: 華為明年進軍美國 與運營商合作銷售Mate 10;

餘承東 資料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8日晚間消息,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今日證實, 華為2018年將大舉進軍美國市場, 與移動運營商合作銷售智能手機.

餘承東在接受採訪時稱, 首款合作機型將是華為旗艦手機Mate 10, 但並未透露銷售價格, 以及與哪家運營商合作. 餘承東表示, 將在下個月於拉斯維加斯召開的CES展會上發布詳細資訊.

當前, 華為通過一些電子零售店和線上渠道在美國銷售部分機型, 但尚未與運營商合作, 因此其美國市場份額較小. 在美國, 大部分手機是通過移動運營商銷售的.

餘承東說: '明年, 我們將通過移動運營商在美國銷售旗艦手機. 我們相信, 華為能為美國的運營商和消費者帶去價值, 如更好的產品, 更好的創新, 更好的用戶體驗. '

餘承東還稱: '我們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與第二名很接近. 因此, 我們可能很快成為第二大廠商. '

此外, 華為明年還準備通過運營商在日本銷售手機. 餘承東說: '對於華為而言, 明年將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 (李明)

3.屏下指紋或被3D感測壓制 廠商雙邊押寶2018年新機大勢已定;

集微網消息, iPhone X放棄指紋識別採用Face ID逐漸獲得市場認可, 讓非蘋果陣營手機廠亦加速布局, 據供應商廠商透露, 華為, OPPO, 小米等品牌廠商紛紛擁抱3D感測技術. 可以預見, 隨著3D感測技術應用市場持續開啟, 2018年搭載3D感測功能的新機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屏幕下指紋識別應用陣營恐將面臨排擠效應.

3D感測VS屏下指紋, 潮流湧動或被壓制

據供應商廠商透露, 愈來愈多手機及零組件廠布局3D感測技術, 至於屏幕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 目前除了大陸手機品牌廠VIVO態度較為明確, 仍將投入屏幕下指紋識別技術, 以達到策略性分散風險目的, 多數國際及大陸手機品牌廠對於屏幕下指紋識別應用紛抱持觀望態度, 未來市場接受度恐面臨考驗.

在3D感測技術方面, 高通攜手奇景合作開發3D感測技術正逐步縮小和蘋果的差距, 按照預期, 高通3D感測晶片將在2018年第一季度出貨交付給手機廠商植入, 歐菲科技與華為也在自行研發3D光學和感測模組, 整個3D感測技術市場將在2018年迎來爆發期.

而在屏幕下指紋識別方面, 據消息人士稱, Synaptics屏下指紋識別方案已經被一家頂級手機製造商所採用, 將2018 CES上現場演示配備屏幕指紋識別的智能手機, Synaptics Clear ID 屏幕指紋感測器專為全面屏智能手機設計, 僅在需要時智能地喚醒顯示屏. 據傳, 該手機廠商為VIVO, 目前已實現量產, 搭載屏下指紋識別的新機即將面市.

事實上, 不論是3D感測或屏幕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 現階段成本都是偏高, 對於有意撙節成本的全球手機品牌廠而言, 勢必產生不小的壓力, 很難同時導入兩種功能類似的解決方案, 目前市場風向已明顯往3D感測解決方案靠攏, 包括國際及大陸手機品牌廠均較偏愛採用3D感測解決方案, 若市場趨勢不變, 未來屏幕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的市場空間將受限.

向蘋果奮起直追, 不只是3D感測技術應用

縱觀全球高端智能手機競爭格局, 由於蘋果布局廣, 擁有強大的資源, 能夠打通上, 下遊供應鏈脈絡, 有能力整合軟, 硬體, 使得3D感測人臉識別, 人臉支付, 人臉解鎖等功能趨於完善, 蘋果雖然不是第一個推出指紋識別功能的手機品牌廠商, 但在全球手機戰局經常扮演後發先至, 引領風向標的角色.

相較之下, 絕大多數安卓陣營手機品牌廠商布局經營欠佳, 尤其是在即將過去2017年的環境中更顯艱難, 譬如在iPhone X採用異形全面屏, Face ID, 無線充電功能後, 安卓陣營手機廠商很難快速切入, 目前尚只是在全面屏潮流中藉助 '概念' 包裝新機, 帶來的改變並不大.

事實上, 這也是手機寡頭時代必須面對的現狀. 由於安卓陣營廠商受限於中, 低階智能手機戰局, 產品難以差異化, 難有與蘋果同樣的資源及籌碼投入3D感測等新技術, 只能期待有更多元的解決方案出現. 在此情況下, 手機上遊相關業者合力推出一站式解決方案, 協助手機品牌廠快速跟上3D感測應用潮流.

據供應鏈廠商透露, 目前包括高通, 奇景光電, 信利等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 由高通提供演演算法, 奇景光電提供DOE/Projector/NIR Sensor, 信利則提供NIR/Projector/RGB組裝, 多方合作推出3D影像感測技術解決方案, 並獲得國內一線手機品牌廠青睞, 業界傳出OPPO, 小米等已認可採用, 可望在3D感測技術應用發展中向蘋果奮起直追.

另據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指出, 對應3D感測市場需求, 大立光亦投入相關研究, 目前針對3D感測鏡頭髮射端有三種解決方案, 包括全玻璃, 塑膠與玻璃混合鏡頭模式(G+P), 全塑膠鏡頭搭配自動變焦(AF)等, 最終要看手機品牌客戶需求與設計, 若後置鏡頭需要有變焦功能, 再添加3D感測鏡頭, 每支手機將配備3或4顆鏡頭, 成本和技術難度也將進一步提升.

整體來看, 在iPhone X熱銷帶動下, 手機3D感測技術應用已成新趨勢, 海外及國內手機品牌廠正跟進直追, 加速搶跑. 隨著3D感測技術應用, 將使得手機配備鏡頭顆數成長, 鏡頭規格亦再墊高, 相關零組件廠有機會靠著3D感測商機快速崛起. 此外, 在iPhone X的異形全面屏, 無線充電功能帶動下, 2018年國內手機廠商及供應鏈廠商將迎來更多的創新機遇, 更多供應鏈零組件廠會脫穎而出, 而未能成功打入供應商的廠商也將隨之出局.

4.榮耀V10 評測: 人工智慧手機原來能帶給我們這麼多! ;

(集微網/評測) 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當下最火的概念. 而擁有強大技術實力的華為將概念變成了現實, 今年9月首先推出了旗下首款人工智慧處理器麒麟970, 目前基於這款晶片推出了華為mate 10系列和榮耀V10 人工智慧手機. 


有人說人工智慧還是偽概念, 根本不能帶給我們任何改變. 不過, 當小編在拿到榮耀V10後, 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榮耀V10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帶給手機務必寬廣的想象. 下面, 就分享一下小編的用戶體驗.

外觀: 


雖然小編之前已經在網上看到過這部手機, 但是當開啟包裝的時候還被驚豔了一下. 筆者拿到是榮耀V10 極光藍配色版本. 包裝簡潔大方, 開啟後除了手機外, 隨機配送充電頭, USB線, 說明書等. 值得注意的是還配送了手機殼. 現在配送耳機的廠商越來越少, 而配送手機殼的廠商越來越多.

外觀上, 榮耀V10 還是相當驚豔的. 開機後全面屏的效果一人很震撼. 不僅左右邊框極窄, 而且上下邊框也非常窄. 榮耀V10正面採用一塊5.99英寸的屏幕, 18:9比例全面屏設計, 能有5.5英寸手機的握持感. 配色方面, 榮耀V10擁有極光藍, 幻夜黑, 沙灘金和魅麗紅四種, 時尚感十足.

榮耀V10的背部筆者非常喜歡, 採用了一體化金屬設計平滑光澤, 後置 '大眼萌' 雙攝設計, 兼顧視覺效果和實際體驗. 話說, 由於使用過多款玻璃和陶瓷後蓋的手機, 發現依然還是金屬後蓋最好, 不滑不沾指紋.

榮耀V10 另一個讓筆者喜愛的是, 全面屏設計依然保留了前置指紋感測器. 工作, 吃飯等大量的場景, 我們都是把手機放置在桌子上的, 如果後置指紋還需要拿起再解鎖非常麻煩. 榮耀V10的Home鍵為不可按壓式, 除了能夠指紋解鎖功能以外, 還能輕觸返回, 左滑或右滑開啟最近任務, 長按返回主屏的功能, 一個Home鍵便可以代替虛擬導航欄, 不過用戶依然可以在設置裡開啟虛擬導航欄. 機身頂部為紅外感測器和降噪麥克.

側面看, 榮耀V10 設計簡潔, 而且非常薄. 全面屏時代如何把手機做的更薄也是一大設計難點, 榮耀V10採用更大的3750毫安電池, 機身的厚度僅有6.97毫米.

榮耀V10 保留了耳機插孔, 這一點也贏得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另外, 採用了USB Type-C傳輸介面, 未來一年詳細越來越多的手機都將切換成這種標準. 上邊框為紅外感測器和降噪麥克. 目前看, 榮耀V10 還是相當人性化的處處都為用戶考慮的很周全.

配置:

2012年, 華為成立了2012實驗室, 探索人工智慧手機; 2016年, 首款人工智慧手機榮耀Magic誕生; 2017年, 麒麟970, 榮耀V10全面開啟人工智慧手機時代. 


此次榮耀V10 搭載人工智慧晶片麒麟970, 創新性整合NPU專用硬體處理單元, 其AI性能大幅優於CPU和GPU. 相較於四個Cortex-A73核心, 處理相同AI任務, 新的異構計算架構擁有約25倍性能和1/50功耗優勢. 以映像識別速度為例, 麒麟970可達到約每秒33張圖片, 遠高於業界同期水平.

同時, 該機還搭載了4/6GB記憶體, 64/128GB存儲, 3750mAh電池(5V/4.5A超級快充), 雙卡雙4G雙VoLTE, 安卓8.0 EMUI 8.0作業系統.

下面我們看看的強悍的配置:

榮耀V10人工智慧功能開啟新篇章:

接下我, 我們來說說榮耀V10 最最重點的技術突破——人工智慧功能!

這次榮耀V10 第一次讓小編感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傳統意義上的智能手機都是僅有感知能力, 沒有認知能力. 而榮耀V10 具備了向人一樣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接下來小編就大家看幾個功能:

第一: 榮耀V10 擁有智慧的眼睛

榮耀V10 全新的AI攝影經過逾百萬張照片訓練, 在拍攝過程中能即時識別人像, 美食, 夜間等13種拍照, 並針對拍攝對象進行自動參數設置和成像調校, 即使是拍照小白也能隨手拍出好看的大片.

如當鏡頭對著葉子是, 能識別出樹葉.

當鏡頭對準美食能識別出事食物

當鏡頭對著小貓和小狗, 同樣能準確識別. (由於辦公室沒有小動物, 智能藉助圖片識別)

有人說, 這樣識別有好處? 小編告訴你.

此前, 手機是不認識你要拍攝的物品的, 現在認識了就會產生很多奇妙的化學反應. 比如, 在拍照時, 當手機識別到人像, 美食, 夜景等, 照相機參數會自動調整到相應模式, 且是最佳和即時的參數校準. 讓一個拍照白癡也能拍出大片感覺, 這在以前的智能手機是做不到.

第二: 榮耀V10 擁有智慧的語言能力

對於喜歡海外出遊的用戶來說, 語言不通無疑是影響體驗的最大障礙. 榮耀V10的AI隨行翻譯功能, 支援50+語種圖文和語音翻譯. AI定製版微軟翻譯, 利用NPU處理語義內容, 加快翻譯速度, 到海外當地餐館點餐, 只要對準菜單拍照, 就能迅速翻譯出菜品的名字, 做到 '一拍即懂' . 而且, 榮耀V10內置語音翻譯, 如同一位免費翻譯助理帶你周遊全球.

對準一個英文商品介紹, 可以翻譯成為中文

對準說話, 可以即時將漢語翻譯為全球幾十種語言. 同樣, 打字也可以做到即時翻譯. 有了這項功能拿上榮耀V10 就可以週遊世界.

第三: 人工智慧加持, 人臉識別功能更酷炫, 更安全

iPhone X的人臉解鎖功能讓大家感到很酷炫. 這次榮耀V10 在硬軟體+人工智慧演算法下擁有這這項功能, 並且更安全.

榮耀V10的人臉識別解鎖, 支援抬手亮屏, 拿起手機的一瞬間, 手機就會自動亮屏, 人臉對著屏幕, 手機將自動識別面部特徵, 匹配面部數據就能解鎖, 省去中間步驟.

此外, 在安全性方面, 很多用戶擔心人臉解鎖的安全隱患, 如閉眼時被別人通過面部解鎖偷窺隱私. 榮耀V10的防閉眼解鎖和智能顯示鎖屏通知功能可以打消用戶的顧慮, 其不僅防止用戶在閉眼狀態下丟失手機或泄露資訊, 而且當有新消息時, 只有機主能看到消息詳情, 對於他人則隱藏消息, 守住你的秘密; 此外, 手機會追隨用戶的目光, 無論是坐立還是側臥, 手機都會自動切換橫豎屏, 以適應人臉觀看角度.

榮耀V10 關於人工智慧的應用很多, 特別是一些非常實用性的小功能. 例如, 基於場景分析和語義分析, 榮耀V10通過智能識屏和智能助手主動為用戶推薦所需的資訊, 過濾垃圾資訊, 解放用戶的時間. 雙指輕按, 即可啟動語義識別, 如新聞中出現趙麗穎, 雙指按壓即可彈出相關微博, 百度百科等資訊, 目前支援12類服務卡片, 瀏覽器和各新聞客戶端, 大大節省搜索時間.

總之, 榮耀V10藉助智慧引擎的強大學習能力, 生活, 工作, 學習, 娛樂提供智慧幫助.

拍照:

拍照功能已經成為了手機最核心的功能. 這次榮耀V10 在拍照上下了很多功夫.

後置攝像頭方面, 該機採用第四代雙攝技術, 雙鏡頭全面升級, 2000萬AI變焦雙攝, 拍照更清晰, F1.8+F1.8大光圈鏡頭組合, 虛化效果更準確. 在繼續保持傳統黑白融合拍照等方面優勢的同時, 榮耀V10又在抓拍, 夜景拍照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優化和提升. 2in1PDAF雙核對焦技術, 對焦更快, 准焦率更高; 自研雙攝ISP全新升級, 使得相機響應更快.

AI變焦雙攝方面, 通過16M彩色鏡頭+20M黑白鏡頭的非對稱組合, 黑白sensor相對彩色sensor, 帶來細節提升, 使拍照達到2倍雙攝變焦, 放大拍照, 仍然清晰. 在高倍變焦 (6倍以上) 放大時, 利用AI超級解析度演算法帶來細節增強, 再遠也拍得清. 同時AI可以腦補圖片細節, 可把模糊的圖片變清晰.

下面看看隨手拍的幾張照片吧!

如果, 逆光拍照, 正對著太陽拍照, 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建築玻璃, 而普通手機拍照要麼太陽光過曝, 要麼建築玻璃完全是黑乎乎的.

自動模式下拍建築

室內暗光下拍照, 依舊能將光線調整到最佳

榮耀V10 識別到美食, 拍出來色澤鮮豔, 讓小編食慾大增

總結:

榮耀V10 將人工智慧帶入智能手機, 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用戶體驗. 目前看, 由於掌握AI 晶片技術, 半年之內其他廠商很難在AI 領域接近榮耀V10帶來的體驗. 如果你正想購機, 值得小編推薦.

5.iPhone X 橫空出世, 定義手機下一個 10 年;

(首圖中為啟雲科技董事長丘立全)

iPhone X 規格曝光, 預告手機未來趨勢: 3D 感測, 增強現實與人工智慧, 非蘋陣營手機品牌商也已跟進布局, 與蘋果互別苗頭.

蘋果想再次定義未來10年智能手機的技術, 稱霸市場10年, 能否成風潮, 看競爭對手的動態就知道.

蘋果預告科技三大走向非蘋果陣營積極投資布局

目前, 不管是 3D 感測鏡頭技術, AR 增強現實和人工智慧晶片, 蘋果之外的手機廠商早已動了起來, 積極投資.

在 3D 感測技術, 最值得注意的公司是深圳的奧比中光. 去年, 市場上還在為聯發科投資指紋辨識公司匯頂, 股價大漲感到興奮時, 聯發科卻悄悄以 3.5 億美元代價, 投資這家 3D 感測公司, 跨進另一個生物辨識領域. 回頭檢視, 聯發科的投資時間點極為精準.

奧比中光的創辦人黃源浩在接受採訪時透露, 早在 2015 年 11 月, 奧比中光就開始銷售 3D 感測器. 這家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能設計, 生產 3D 感測器, 並且擁有完整的解決方案, 是少數已有現成產品的廠商. 在聯發科加持下, OPPO 正積極和奧比中光合作, 讓手機配備 3D 感測和 AR 功能.

回到中國台灣地區, 8 月 30 日, 高通和奇景光電共同宣布合作, 推出一款 3D 感測產品, 整合高通 Spectra ISP 訊號處理器, 以及奇景光電的晶圓級光學元件 (WLO) , 預計 2018 年第一季投產. 小米新一代的旗艦手機計劃採用高通和奇景的產品; 華為則是預計和以色列 Mantis Vision 公司合作.

'Android 陣營的手機, 要到 2018 下半年才能跟蘋果競爭. ' 一位分析師觀察. 硬體明年第一季就能量產, 為何 Android 陣營的手機產品要明年底才能配備 3D 感測功能?

演算法與應用未成氣候3D 感測還難以追上蘋果腳步

'相關的演算法和應用還沒有準備好' , 他分析, 雖然明年初已經有相關零組件, 但是必須要有正確的演算法, 才能讓不同設計的手機, 都正確依照手機發出的訊號, 計算人臉大小, 而且, 就算能讓手機偵測正確的距離, 缺乏應用程序也是一大問題.

相反的, 蘋果已累積不少特別的應用, 如增強現實表情符號 Animoji, 能讓表情符號跟著你的表情一起動, 還開發一款增強現實相機, 能幫你在大型活動中搜索朋友, 蘋果陣營還提供增強現實遊戲, 像喪屍射擊遊戲《Our World》, 虛擬寵物遊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等; 非蘋陣營的手機品牌商則還沒有明確, 豐富的應用情境.

今年 6 月, 蘋果剛公布 AR 軟體開發平台 ARKit, Google 就跟著在 9 月發布增強現實開發工具 ARCore, 宣稱要把 1 億支 Android 手機都變成增強現實平台. 今年 4 月, Facebook也一改過去押注在 VR 的態度, 在開發者大會上發布 AR Studio, Facebook創辦人馬克·紮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改口, 增強現實眼鏡價格昂貴, 普及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但是每個人都擁有智能手機, 因此第一個主流的增強現實硬體應該是手機. 換句話說, 今年這些大公司都在搶 AR 應用開發團隊.

拜訪啟雲科技時, 我們就發現這個現象.

啟雲科技是一家台灣公司, 過去 3 年, 他們專註開發 3D 影像技術, 藉由他們的技術, 只要拿起手機替自己拍下一張照片, 系統就能自動設計出專屬於你的 3D 虛擬公仔, 要替公仔加上假髮, 眼鏡這些虛擬配件, 都沒有問題.

啟雲原本是靠自己研發的 '3D 拍拍' , '3D 貼貼' 兩款 App 賺錢, 沒想到, 今年幾乎叫得出名號的手機大廠以及Facebook, 全部搶著上門拜訪. 例如中國手機龍頭華為, 目前正和啟雲合作, 把啟雲的產品變成華為 AR 平台上的展示應用. Facebook今年也多次拜訪啟雲, 讓啟雲和美圖秀秀並列在亞洲重要的 AR 合作夥伴.

'一個月前, 奇景董事長吳炳升就坐在這個房間裡' , 啟雲董事長丘立全說, 幾天內, 奇景就決定投資啟雲, 甚至三星也曾計劃要找他們合作.

接下來, 軟體才是關鍵. 元大分析師蒲得宇認為, 能不能說服消費者為 3D 感測和 AR 掏錢, 遊戲和應用程序的數量才是關鍵. 他估計, 明年會有 74% 的蘋果手機配備 3D 感測功能, 但只有 2% 的 Android 手機搭載這項功能.

人工智慧處理器拉鋸戰Android, 蘋果陣營互別苗頭

這次蘋果發布的旗艦機種 iPhone X, 還有另一大功能亮點, 就是配備一顆內建雙核神經網路引擎 (Neural Engine) 的人工智慧處理器 A11 Bionic. 少了它, 庫克精心規劃的 AR 和體感功能就無法運作.

這方面, Android 陣營和蘋果的差距較小. 9 月, 華為旗下的處理器廠商海思就已發布首顆人工智慧處理器麒麟 970, 這是全球首顆內置獨立神經網路單元的手機人工智慧處理器; 三星預計在 2018 年推出新一代 Exynos 處理器, 將整合類神經網路演算技術, 據傳, 搭載的機種就是旗艦機 Galaxy S9.

除了手機品牌商之外, 手機晶片大廠也已競相插旗人工智慧處理器市場, 有機會讓更多非蘋陣營的手機品牌商, 導入人工智慧處理器. 7 月, 高通宣布提供驍龍神經處理引擎軟體開發套件, 讓搭載驍龍處理器的行動設備能加速處理深層神經網路的作業負擔. 近期也傳出聯發科的新一代 Helio P70 處理器將內建神經網路技術, 預計於明年投產.

從 Android 陣營布局可看出, 3D 感測, AR 和 AI, 同樣是明年手機發展的重要關鍵字, 奧比中光等新興公司的表現, 值得關注.

財訊

6.從多家諮詢公司報告看2018年科技領域併購趨勢

集微網綜合報道, 當今, 科技目標的生存環境完全不同於第一波數字革命階段, 技術發展趨勢也大幅轉變. 許多老牌公司需要學習新技術, 技能, 保持其領先地位. 而併購, 是企業發展到瓶頸階段的突破手段之一, 也是快速獲得新技術, 新業務的手段之一. 在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報告的《2017年併購報告: 科技併購的複興》中指出, 通過科技併購, 公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 獲得急需的科學技術, 實現發展, 甚至是多贏的局面.

波士頓諮詢列出了科技併購的九大趨勢, 最關鍵的三個趨勢是工業4.0, 雲計算和雲計算解決方案, 移動技術和軟體供應商等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核心技術.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 剛剛興起的人工智慧, 金融科技, 以及物聯網, 數據分析等需求以及全球活躍的資本持續推動著併購的發生. 該諮詢公司認為, 2018年仍將看到為取得新技術與新市場的科技併購延續, 其中包括, 大陸以國家資金為後盾的併購, 其中3分之2是跨境併購, 集中在北美與歐洲(中化以440億美元購併Syngenta案也被計算在內); 私募基金(PE)的積極收購; 數字化轉型需求而帶動的科技併購比例大幅增加.

科技併購的九大發展趨勢 (來源: 搜狐)

據彭博的數據, 2017年截至11月24日為止的全球科技併購交易金額達3,129億美元, 較去年同期小幅衰退5.4%, 但這分類並未計入通訊, 例如Alphabet買HTC的手機部門就是被歸類在通訊類. 若計入通訊, 則較去年同期成長29.9%. 全球通訊產業2017年迄今的購併金額達5,698億美元, 較去年同期大增50.5%.

人工智慧領域的併購在2017年尤為突出, 截至2017年12月, 全球完成AI領域的合并與收購額高達213億美元, 比2015年多出26次交易. 充斥著萬眾期待, 大肆宣傳與激烈競爭的AI領域, 如同當年加州淘金熱潮般蓬勃爆發. 這股風潮預計將延續至2018年.

來源: 經濟學人

2018年科技領域併購趨勢展望

那麼, 2018年全球併購前景與趨勢如何? 可以說數字化轉型是核心動力之一. 據德勤對超過1,000家企業與私募基金主管所做的調查顯示, 受訪的美國企業與私募基金分別有68%和76%預期2018年的併購交易仍會成長, 而且63%的受訪者相信交易規模會增加, 預期持平的也有34%.

推動購併背後的動機, 數據顯示除了20%是為了取得技術外, 有19%是為了擴大市佔率, 16%是為了增加產品或服務的多元化, 12%是為了實現數字戰略, 而9%則是為了取得需要的人才. 其中, '實現數字戰略' 是2017年才出現的答案, 卻一躍成為經理人心目中進行併購第4重要的原因; '取得人才' 所佔比重則比上一年的4%增加1倍有餘.

在風險方面, 德勤統計總結了四個可能會影響併購的風險, 包括全球經濟不確定性(20%, 但比去年降低6個百分點), 資本市場波動(17%, 較去年下降4個百分點), 交易估值過高(15%, 減少1個百分點), 以及核心業務相關法規可能造成的推遲(13%, 較去年下降6個百分點).

在併購領域方面, 德勤指出企業對於機器學習, 機器人, 人工智慧和先進數據分析的併購興趣濃厚, 且胃口頗大, 預期2018年交易金額仍將不斷成長. 此外, 也看到有傳統產業公司購併較小的科技公司以達成策略目標, 或是將新科技與其核心主業進行整合, 達到相當可觀的數字化轉型效益. 在人工智慧, 深度學習, 機器學習, 數據分析, FinTech, 物聯網, 區塊鏈等新科技將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此時, 併購已經成了缺乏這些新科技能力的企業不能不善加利用的利器, 若錯過時機, 在競爭激烈的未來賽局中恐怕更加居於劣勢.

根據DIGITIMES的觀察, 除了在美國和歐洲大肆收購人工智慧企業, 以及與工業4.0相關的自動化與物聯網科技企業外, 大陸2017年以來也積極通過併購進軍擁有6億人口的東南亞市場. 遇到歐美對其獲得國家資金支援的併購案升高審查機制受阻之後, 大陸資本逐漸轉而積極向以色列尋找自動駕駛與電動汽車相關的科技標的.

DIGITIMES強調, 在亞太地區, 科技併購交易金額年均大幅增長101%. 其中印度增加320%至103億美元, 印尼暴增159.1%至15億美元. 鎖定這兩大新興市場的併購, 主要以交通, 電玩與電商獨角獸企業為主, 來自大陸科技巨擘例如阿里巴巴, 騰訊, 百度, 京東的資金也不少. 此外, 以日韓為主的發達亞洲國家併購金額締造了548.5%的大幅躍升, 達271億美元, 主要是受東芝半導體與PC部門的出售所帶動.

觀察中國科技併購趨勢, Baker McKenzie國際律師事務所發布的全球交易展望報告預計, 中國內地的併購活動將在2018年出現回彈. 其中, 隨著中國簡化相關法律以進一步吸引外資, 對內併購交易額預計增長73%, 從2017年的281億美元上升至479億美元. 2019年, 預計中國內地併購市場交易額將達2971億美元, 交易數量達2003宗.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 隨著服務業與消費支出日益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醫療保健, 製藥與消費將逐步成為重要的併購領域. 隨著製造業價值鏈升級, 高附加值製造業相關領域將繼續吸引投資. 而作為輔助支援的服務行業, 例如通信與科技, 也將是投資的青睞之地. 另一方面,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 科技創新發展導向, 預計資訊技術, 醫療保健, 高端製造業等行業將繼續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重點方向.

科技併購交易真的成功麼?

如此大體量的科技併購, 是否真的為企業增加了價值或從中獲益? 波士頓諮詢的數據顯示, 這些併購交易實際上是50-50的賭博遊戲. 約有一半的交易涉及科技目標 (51%) , 產生正向累積異常報酬, 也即獲益. 該諮詢公司指出, 成功的併購交易需要考慮兩方面因素, 一方面是策略要素, 併購存在很大風險, 收購方必須慎重選擇自己的目標, 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或許充滿風險. 因此, 投資者必須謹慎, 以最低的風險小心地計入新領域, 逐漸將被收購的公司納入自己麾下, 為自己所用. 另一方面是要從長遠角度考慮經驗. 從短期看, 首次實現併購或單次完成併購的公司創造的利潤高於進系列行併購的公司, 但是在一年之後, 我們就發現, 完成一系列科技併購的公司才是最大的收益, 因為這些公司在資源, 執行, 併購整合等方面更有經驗.

德勤的統計發現, 在海外併購交易的諸多環節中, 併購戰略制定及併購標的搜尋及篩選, 整合計劃制定及執行, 估值和交易談判是企業面臨的主要痛點; 在盡職調查執行, 併購戰略制定及併購標的搜尋篩選和估值, 以及交易談判這三方面. 併購後整合的主要挑戰為擁有與企業發展相契合的整合戰略, 與管理層目標達成一致並獲得相應資源支援, 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計劃並嚴格執行.

'聰明的收購者會關注自己併購目標的每一個細節, 包括戰略, 過程, 以及其團隊組成, 只有這樣, 收購者才能以最低的風險完成科技併購, 實現企業進一步發展. ' 波士頓諮詢指出.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