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技術近兩天可謂風波不斷, 先是宣稱被騙走了5億元資金, 而後又拋出一份收購公告, 擬以不超過20億元, 跨行業收購一家來自新能源行業的公司.
有意思的是, 如果僅僅根據這些公告, 顯然不至於讓證監會發出一份涉及暫停上市的調查通知書, 而野馬財經注意到, 隱藏在一系列巧合背後, 國民技術存在諸多反常的現象.
蹊蹺的收購
首先, 在於2017年12月6日, 國民技術恰到時機拋出的收購議案.
眾所周知, 七天前, 國民技術剛剛稱自己被騙走了5億元資金, 而過去十年, 公司的淨利潤總額不過4.39億元. 黑天鵝的到來, 無疑會對財務狀況造成巨大影響, 此時選擇收購公司, 頗有幾分有力挽狂瀾之勢.
只不過, 對於公司而言, 這樣的重組可能並沒有必要.
時間回到2010年, 國民技術完成IPO, 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招股書》顯示, 公司原本只想著募資3.3億元, 升級一下自家的安全晶片, 而最後共計募集資金23億元.
換句話說, 彼時, 公司手中有著近20億元超募資金可以備不時之需. 甚至截至2017年年中, 募集資金餘額賬戶依舊有10.08億元.
另外, 從財務狀況觀察, 雖然2012年至2014年期間, 國民技術扣非淨利潤都為負數, 但自2015年開始, 已然扭虧為盈, 且2105年至2017年9月, 分別實現扣非淨利潤4541萬元, 7697萬元, 3966萬元, 盈利能力良好, 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2017年中報 '核心競爭力分析' 也曾強調, 公司 '研發更加聚焦主業' , '外部環境持續改善' 等, 對未來充滿信心.
更加重要的是, 此次被騙的5億元為投資, 理財性資金而非營運資金.
如果僅從這幾個維度觀察, 雖然此次事件會對國民技術本年度造成較大損失, 但顯然不至於傷及根本, 影響正常運營, 且在主營業務持續向好的情況下跨界重組, 如果不是深思熟慮的戰略規劃, 對於公司帶來的深遠影響都不可小覷.
對此, 華東地區某券商投行部人士向澤向野馬財經分析, 進行一次投資, 之前的財務數據就多了很多迴旋的空間; 且這不超過20億元的收購資金, 正好把公司賬上剩下的十多億元現金花完.
而事實上, 在此次捲款5億元事件之前, 細究國民技術近幾年的財務狀況, 已經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繁榮了.
懸空的財務數據
2014年至2016年, 國民技術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26億元, 5.61億元, 7.06億元, 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2017年前三季度也已實現營業收入5.39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三年應收賬款餘額分別為2.2億元, 3.4億元及4.27億元, 占營收比重分別為51.64%, 60.61%, 60.48%. 營收的增長, 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應收賬款的增長貢獻而來.
且營收的問題不止於此, 再來看幾組數據:
通常而言, 一家製造業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 主要影響因素有幾個: 其一, 每件產品的售價更高; 其二, 生產, 銷售的產品更多; 其三, 原本的庫存商品被銷售出去了.
如果是前者, 則毛利率基本都會提高; 至於後者, 既然生產的東西更多, 那麼製造費用(機器開動, 工廠工作的時間, 以及工人工作的時間等)一般上也應該上漲.
對比長電科技, 紫光國芯等企業, 這些會計科目也基本呈現一致狀態, 而國民技術相關數據的變動一致性則並不明顯.
如此說來, 到底是什麼支撐了國民技術近三年營業收入的增長呢? 對於這一問題, 野馬財經與國民技術取得了聯繫, 對方表示一切以公告為主.
中級會計師郝天翊向野馬財經分析, 影響製造費用的因素十分繁雜, 僅從財報披露的數據, 並不能覆蓋全部可能的原因, 但的確值得注意.
此外, 北京濟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給出國民技術的濟安評級為 'CCC' , 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行業321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230位. 'CCC' 評級意味著, 公司在所處的行業地位低, 經營狀況很不穩定, 盈利能力很差, 現金流短缺, 經營虧損與違約風險較高, 投機風險高.
與此同時, '濟安金信上市公司競爭分析系統 ' , 給出了 '疑似採用虛假銷售, 提前確認銷售收入或者放鬆信用政策有意擴大賒銷份額的手段調節主營業務利潤' 的闡述.
除了營業收入的懸空之外, 國民技術的現金流趨勢亦不樂觀.
將時間軸拉長, 自2010年上市以來, 公司的現金及等價物餘額一直處於下降狀態, 七年時間, 減少了近23億元(有8億元左右流向了銀行委託理財).
並且可以清楚地看到, 2014年, 2015年算得上一個分水嶺.
一方面, 自這兩年開始, 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由正轉負, 這也就意味著前文所述公司近四年的扣非淨利潤(4541萬元, 7697萬元, 3966萬元)僅僅為賬面利潤, 並未真正落入口袋.
另一方面, 2015年, 國民技術投資活動現金淨流出額高達13.19億元, 基本上一年的時間, 花掉了賬面上一半的錢, 那這些資金又去向了哪裡呢?
相信, 隨著證監會調查的一步步深入, 一切都會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