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國造」柔性屏2020年將佔25%市場份額

1.「中國造」柔性屏2020年將佔25%市場份額; 2.產能過剩! 40寸電視面板跌半年降價25%; 3.京東方十年逆襲: 從燒錢機器到全球 '屏王' ; 4.郭台銘砸重金投資 Micro LED, 反制三星侵門踏戶; 5.無人車有利車載顯示器用AMOLED; 6.三星放棄曲面電視, 全力發展 QLED 量子點顯示與大尺寸產品

集微網推出整合電路微信公共號: '天天IC' , 重大新聞即時發布, 天天IC, 天天集微網, 積微成著! 複製 laoyaoic 微信公共號搜索添加關注.

1.「中國造」柔性屏2020年將佔25%市場份額;

在武漢召開的中國智能顯示創新大會發布的《2017中國顯示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 到2020年, 一直被韓國三星牢牢佔據的全球AMOLED屏幕面板市場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 「中國造」柔性屏將佔據25%的市場份額.

柔性屏幕又稱為OLED, 是目前智能手機最高端的產品, 與傳統液晶顯示屏相比, 柔性屏幕具有低電耗, 高亮度, 色彩豐富, 更輕薄, 能彎曲等特點. 京東方副總裁原烽表示, 主流產品的毛利率下降, 顯示產品必須轉型升級, 而柔性就是未來的主流. 在柔性屏幕生產領域, 韓國三星近年來一家獨大: 2016年三星幾乎佔全球AMOLED屏幕面板出貨量的99% , 儘管中國生產了全球九成的手機, 八成的計算器, 七成的電視機, 但在這個瞄準未來的顯示產業領域, 留給中國的市場空間很小.

5G通訊將在2020年實現大規模商用, 智能顯示產業已經成為承載智能硬體, 物聯網和虛擬現實等科技革命的重要支撐和基礎. 中國高端顯示業巨頭正在武漢布局, 今年4月天馬在武漢的柔性屏生產線點亮, 2018年或將量產; 武漢華星t4項目是中國首條主攻折迭顯示屏的第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 預計年底實現主廠房提前封頂, 並在2020年實現量產; 京東方在武漢布局建設10.5代線及相關配套項目, 填補了武漢在大尺寸面板領域的空白. 數據顯示, 今年三季度京東方大尺寸面板產量全球第一. 《2017中國顯示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 隨著華星光電, 京東方, 天馬等新增AMOLED產線陸續量產, 到2020年, 「中國造」柔性屏將從最初不到1%的市場空間依據突破25%. 香港文匯網

2.產能過剩! 40寸電視面板跌半年降價25%;

全球面板產業進入轉型關鍵, 根據國際面板統計數據, 今年11月40吋和43吋的電視面板都出現價格下滑的趨勢, 其中又以40吋電視面板價格跌最凶, 半年來已經下跌25%; 追究原因除了主要生產面板的韓國企業增產外, 大陸也加速他們的面板生產. 從2012年到2016年大陸面板出貨量已經增長212%, 躍升為全球第二大面板生產基地. 現在面板產能過剩, 整體價格下滑, 要應付供需變化65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銷售主力, 另外高解析度的4K技術還有智慧電視也成為面板廠下一步積極開發的重點.

銷售員賣力推銷, 家電賣場裡電視打出降價優惠卻乏人問津. 電視銷售員指出七月到現在賣了33台, 去年光七月就賣了50多台; 從去年的下半年開始就感覺買氣下滑.

電視不只在實體賣場買氣冷清, 連網路賣場也同樣慘淡.

京東家電采銷部總經理楊子盛拿32吋舉例, 在618期間可能平均每台大概在1100元左右, 但是在這次雙十一幾乎是跌出了1千元之內, 大部分主流是在900多元.

大約台幣4千元就能買到一台電視, 依舊吸引不了消費者購買慾望. 市場預計2017年電視全年銷量將比去年減少5%, 但相對的今明兩年面板產能將迎來高峰, 包括大陸, 韓國面板廠都有增產計劃.

LG顯示貿易公司營銷部總經理金英勳提出以8.5代線為主, 每個月的面板產能是180K(千片)以上. 深圳華星光電公司副總裁車漢澍則說目前都已經超出設計產能的60%了, 在同樣這條生產線上, 明年產能還要再增長將近10%左右.

以大陸來說, 從2012年到2016年面板出貨量增長了212%, 成為全球第二大面板生產基地, 加速面板產能成長; 但市場上對電視機需求下滑導致面板價格下跌.

以今年11月來看, 40吋和43吋的電視面板價格都出現大幅度下降, 其中40吋的電視面版半年來更是降價超過25%. 應付供需變化, 面板廠開始轉向技術提升.

'OLED電視產品今年的銷量比去年增加, 現在增加的水平預測100%左右. ' LG顯示貿易公司營銷部總經理金英勳說. 深圳華星光電技術公司副總裁車漢澍則是指出新的量子點技術在消費者的視覺體驗上色彩飽和度更強.

OLED和4K高解析度電視將成為趨勢, 而大尺寸電視更躍升為主力產品. TCL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東生分析現在55吋電視的銷量已經從數量上成為各個尺寸當中的第一位了, 65吋是增長最快的一個尺寸.

除了生產大電視, 加強視覺效果外, 電視不再只是顯示影像畫面那麼簡單而已, '智慧電視' 也是大陸廠商積極開發下一個重點.

不用遙控器, 對著電視說話就能啟動各種家電設備, 還有人臉識別功能也用上, 輸入某個影劇明星的畫面, 智慧電視自動列出所有相關訊息. 提升電視的附加價值, 大陸更搶進大尺寸面板生產, 到了2018年65吋和75吋的大尺寸電視將面臨市場激戰, 要想突破銷量數字, 掌握高端技術成了面板產業的生存關鍵. tvbs

3.京東方十年逆襲: 從燒錢機器到全球 '屏王' ;

過去二十餘年中, 全球液晶面板產業內經曆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產業遷移, 而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國內液晶面板企業, 正是主角之一.

今天京東方的崛起, 是一個難以持續的 '科技泡沫' , 還是劃時代的 '產業革命' 中影響深遠的一幕?

2017年11月14日上午, 在武漢 'BOE (京東方) 全球創新夥伴大會' 開幕論壇上, 60歲的京東方科技集團 (000725.SZ) 董事長王東升, 向聽眾們描繪著一幕幕科幻電影般的 '第四次產業革命' 場景.

不久前, 京東方將自己重新定義為 '一家為資訊交互與人類健康提供智慧通信埠產品和專業服務的物聯網公司' , 其基礎業務半導體顯示器件 (液晶面板) , 剛剛跨上全球市場 'NO.1' 的寶座: 前三季度面板出貨量全球第一, 同時在智能手機, 平板電腦, 筆記型電腦顯示屏等細分市場佔有率保持全球第一. 全世界每五台手機, 或者每四台平板電腦裡, 就有一塊京東方的顯示屏.

比市場佔有率更令人意外的, 是這家總資產高達2389億元, 至今擁有11條半導體顯示器生產線的巨型製造企業, 在過去數年間展現出的創新動力: 2017年預計全球專利申請超過8500件. 而在2016年則以7500餘件專利申請和超過50000件可用專利, 與華為一起成為美國專利授權量前50位中僅有的兩家中國大陸企業, 同時也是全球唯一專利授權增長率超過200%的公司.

距今不到兩個月時間內, 這家全球液晶顯示行業巨頭的股價上漲近70%; 而與一年前相比, 它的股價已經上漲了近一倍.

據2017年三季報顯示, 2017年前三季度京東方營收694億元, 同比增長52%, 而淨利潤更比去年同期飆升45倍, 達65億元.

連續上漲行情推動下, 京東方的總市值從一年前的不足千億元, 上升至今天的兩千億元以上, 並成為兩百多家基金重倉持有的 '超級白馬' , 僅10月份就引來了上百家投資機構紮堆調研.

在京東方選擇進入液晶面板產業後的20年間, 來自市場的質疑從未中斷過: 從2003年震驚業界的跨國併購, 到2013年被質疑圈錢的460億元定增融資, 液晶面板產業獨特的全球化產業競爭模式, 與長周期產業投資帶來的融資虧損, 曾經給京東方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

過去二十餘年中, 全球液晶面板產業內經曆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產業遷移, 而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國內液晶面板企業, 正是主角之一. 今天京東方的崛起, 是一個難以持續的 '科技泡沫' , 還是劃時代的 '產業革命' 中影響深遠的一幕?

逆周期 '豪賭'

2013年8月12日, 京東方宣布展開液晶面板產業發展史上最大一筆融資: 向原股東及機構投資者在內的市場各方定向增發460億元, 這一融資規模同時創下A股市場再融資金額紀錄.

就在當年前三季度, 京東方以13.6億的淨利潤創下 '盈利紀錄' ——自2003年進入液晶面板行業後, 京東方曾多年虧損超過10億元, 2011年更創下扣非淨利潤-38億元的 '虧損紀錄' .

剛剛盈利不到兩年, 便推出如此巨額的融資方案, 在 '圈錢遊戲' 橫行的A股市場中, 不難想象會引來一片質疑乃至謾罵.

京東方公布的融資方案中, 460億元巨資全部投入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數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 而在此前數年中, 京東方在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中的投資已高達千億規模.

據媒體統計, 在2008年金融危機至2013年再融資之前, 京東方已在成都, 合肥, 北京和鄂爾多斯等地投資建設6條高世代生產線, 累計投資總額超過1300億元.

這些項目投資中, 除了來自地方政府和銀行貸款支援外, 主要融資來源就是A股市場中的增發融資: 加上此輪破紀錄的460億融資, 京東方在A股市場累計直接融資超過700億元.

2011年, 國際液晶面板市場首度萎縮與國內多條高世代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的反差, 也讓國內產業界引發了一輪 '產能過剩' 的爭議與質疑. 產業觀察人士擔憂, 面對產能過剩和技術替代雙重威脅的國內液晶面板產業, 有可能會成為 '下一個光伏泡沫' .

'一意孤行' 的京東方管理層解釋, 液晶面板領域是一個有著特殊競爭模式的全球化產業, 大規模的生產線建設與新技術研發投入, 與超長的產業投資回報周期是液晶產業特性所決定的市場競爭規律.

2013年底, 王東升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在產業陷入低穀期大規模投資的 '反周期競爭' 戰略並非京東方的獨創, 當時的行業龍頭三星和LG, 正是在經曆了十多年追趕與虧損之後, 利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帶來的產業低潮, 迅速擴大產業規模, 並一舉超過此前領跑近20年之久的日本企業.

他在2010年提出的半導體顯示產業生存定律, 被業界公認為 '王氏定律' : 標準顯示屏價格每36個月會下降50%, 若保持價格不變, 顯示產品性能必須提升一倍以上.

正是基於對液晶面板產業這一特殊的產業競爭規律的深刻理解, 京東方在進入液晶顯示行業之初, 就制定了 '進入者—追趕者—挑戰者—領先者—領導者' 五個階段的發展戰略, 並以金庸武俠小說中頗具浪漫色彩的劍術進階名稱, 將其中追趕者到領導者的四個產業戰略階段, 分別命名為 '鋼劍' '鐵劍' '木劍' 以及 '無劍' .

在經曆了長達十年的產業紮根與技術追趕後, 2013年正是京東方從 '追趕者' 向 '挑戰者' 轉型的 '鐵劍戰略' 啟動階段. 從這一年開始, 京東方多年積累的研發創新能力, 藉助著一系列高世代生產線的投資建設全面爆發, 與韓國, 日本和中國台灣等地的面板企業展開了一場 '三國四地' 的產業創新爭奪戰.

2013年前後投資規模超千億元的蘇州, 合肥, 重慶等多條8.5代線相繼開工建設後, 2015年全球面板價格下滑之際, 京東方再度逆勢投資700億元建設福州8.5代線與合肥10.5代線, 後者成為繼夏普之後全球第二條超高世代生產線.

隨著柔性顯示OLED技術的成熟, 京東方又展開了在這一新型顯示領域的大手筆投資布局: 2016年投資高達465億元的第六代AMOLED生產線在成都落地, 令京東方成為繼三星之後全球第二大柔性OLED供應商; 當年年底, 京東方再度與綿陽政府簽訂投資協議, 再度投入465億元建設第二條OLED生產線.

短短五年時間內, 京東方在高世代液晶面板和柔性OLED生產線建設投入超過1700億元, 在全國範圍內搭建起了總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11條面板生產線布局.

2010年前中國還沒有一條6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產線, 當年中國進口液晶面板金額高達470億美元, 僅次於整合電路, 石油和鐵礦石; 而在京東方布局完成的2016年, 中國高世代面板產能已佔全球32%, 預計到2020年將以54%的佔比躍居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 依託高世代生產線的研發平台, 京東方再度實現了從盈利水平到創新能力在內的 '整體升級' . 2013年公司專利申請超過3500項, 位居全球第二, 此後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持續上升, 至2016年更以超過200%專利授權增長率, 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內的 '創新之王' .

伴隨著創新而來的大量 '首發' 產品, 在奠定了京東方業界領先地位的同時, 也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盈利. 正如 '王氏定律' 所顯示的那樣, 在研發創新中佔據優勢地位的京東方, 自2013年之後便保持著高於同行的毛利率水平.

迅速擴大的市場份額與不斷增長的經營利潤, 支撐了京東方後續生產線投資, 也為市場化股東們帶來了看得見的投資回報: 2014年公司推出《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宣布每年將不少於可分配利潤的30%用於股東分紅. 此後在2015和2016兩年間分紅17億元, 預計2017年全年利潤過百億, 股東分紅亦將超過30億元以上.

十年苦戰

過去十多年中, 在追求短期投資回報的 '資本邏輯' 與超長周期與規模投入的產業投資模式之間, 京東方就像一名 '鋼絲上的舞者' , 艱難地維繫著兩者間的平衡.

作為中國最早的彩色顯像管 (CRT) 中外合資企業, 京東方以自身的發展曆程, 驗證了 '以市場換技術' 合資模式的弊端: 自1987年與松下合資, 到20年後北京松下退出曆史舞台, 中國彩管產業依然沒有掌握CRT製造的核心技術.

1993年, 王東升在國際管理學理論的啟發下, 啟動了對京東方全面改制的 '企業再造工程' , 同時藉助與日本松下合資生產彩色顯像管, 一舉 '盤活' 這家老國企多年積累的技術與人才資源, 短短一年內就甩掉了連續七年虧損的帽子, 成為國內彩管市場中的領軍企業之一.

就在中國市場消費升級帶來彩電與彩管銷售日趨火爆之際, 與松下合作多年的京東方管理層已經意識到了顯示器市場面臨整體 '升級換代' 的技術趨勢, 並於1997年成立TFT (彩色液晶顯示器件) 項目小組, 為企業規劃未來進入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模式.

此時的京東方再度面臨艱難的戰略選擇: 是延續早期跟日資企業的合資模式, 還是像當時的家電企業那樣, 從產業鏈下遊產品製造與銷售開始進入市場?

但這兩條產業路徑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 那就是無法掌握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技術, 在未來的全方位市場競爭中, 難免處處 '受制於人' .

王東升和京東方管理層最終選擇了另一條更加艱難的產業戰略: 那就是通過跨國產業併購引入全套技術體系, 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技術研發和產業體系建設. 2003年京東方以3.8億美元收購了韓國現代的3.5代線液晶業務.

多年後接受採訪時, 王東升曾坦言京東方早年的軍工企業背景, 給他留下最寶貴的財富就是 '曆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

他們對中國液晶面板產業 '受制於人' 的擔憂很快成為了現實: 2000年之後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 一度在彩電市場中贏得優勢的國內家電企業, 被挾產業鏈壟斷之力而來的國際巨頭們打了個 '措手不及' .

像三星, LG這樣全產業鏈支援下的彩電業務, 更是 '兩頭通吃' : 一頭通過不斷上漲的液晶面板價格, 把國內彩電企業變成其 '廉價打工者' ; 另一頭則藉助高世代顯示屏的壟斷優勢, 牢牢佔據彩電高端市場, 獨享豐厚的利潤乳酪.

以跨國收購搭建自主研發和產業化體系的京東方, 此時卻因為海外上市計劃的擱淺, 而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之中. 在忍痛關閉韓國生產線, 並賣掉大量非核心資產以籌措資金的情況下, 公司依然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 這也是王東升記憶中 '最困難的經曆之一' .

最終在國開行和北京市政府的聯手支援下, 京東方得以度過危機, 並於2005年5月將自主研發建設的第5代線投入量產. 但就在2005年全國液晶電視銷量同比增長452%的情況下, 國際液晶巨頭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上聯手大幅降價, 令剛剛盈利的京東方再度陷入巨虧.

被巨額虧損和負債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京東方, 不得不向北京市政府申請, 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方式, 將政府借款以 '債轉股' 方式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並剝離出售一系列非核心資產, 以維繫公司的運營現金流.

北京市政府之所以願意出資數十億元成為京東方股東, 一方面出於對液晶面板產業作為中國新興產業體系中 '關鍵一環' 的理解, 同時也來自對京東方身後龐大 '液晶面板產業鏈' 的期待: 京東方在北京投產的兩條生產線, 引來了康寧, 冠捷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配套投資, 總投資額高達700億元, 形成了一個年產值近千億, 繳稅四十多億的龐大產業體系.

這一 '銀團貸款+政府投資' , 與企業合作建設運營的新型產業投融資模式, 為京東方開啟了一條全新的產能擴張之路: 在2007年底京東方再度投資建設的成都4.5代線項目中, 22億元定增融資額被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總公司, 成都工業投資集團和成都高新投資集團三家投資者全額認購.

'燒錢機器'

其後數年間, 京東方的產能升級與擴張速度令業內瞠目結舌: 在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行業利潤下滑和產能收縮的背景下, 公司短短五年間投資超過千億, 以6條高世代生產線布局實現了 '追趕者' 階段的 '鋼劍' 戰略.

但與此同時, 密集的生產線投資所帶來的巨額建設與設備折舊費用, 卻令真實產能與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的京東方, 面對著來自資本市場的質疑與憂慮. 對於A股市場中的投資者而言, 金融風暴後的京東方就像一台 '燒錢機器' : 一方面連年虧損; 另一方面卻以巨額增發不斷融資投入新的生產線建設.

這一令市場投資者難以理解的 '燒錢模式' , 令京東方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計劃屢屢受挫: 從項目融資規模大幅縮水, 到限售股解禁後投資者大規模 '出逃' 帶來的跌停板, 市場投資者們一次次向京東方的產業理想投下 '不信任票' .

與此同時, 前期生產線投產後產銷兩旺的場景與巨大的產業鏈拉動效應, 卻令與其合作的地方政府日益信任京東方的產業能力, 並爭相成為其後續投資項目的 '新股東' , 以至於有觀察者質疑, 京東方利用龐大的項目投資 '綁架' 了地方政府.

面對重重質疑, 王東升曾多次表達對韓國 '產業投資基金' 模式的羨慕. 在1981年世界銀行和韓國政府聯合成立了KTB產業投資基金, 對三星投資持股長達15年之久, 終於幫助韓國面板企業在曆經十餘年虧損之後, 一舉超過日本企業成為 '全球霸主' .

而在京東方進入液晶面板產業後, 由於缺乏長期資本與相關投融資體制的支撐, 不得不通過地方政府和資本市場中的 '短融長投' 模式, 幾乎以一己之力搭建起了全球競爭格局下的這一 '超級產業體系' .

在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發展曆程時, 京東方CEO陳炎順坦承, 面對萬億級資本推動的全球化產業競爭, 京東方必須依賴強大的政府投資和多元化市場融資渠道, 才能打得起這場 '昂貴的產業戰' .

京東方在液晶面板產業內十年苦戰的經驗與教訓, 也為中國另一個 '超級產業' 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 那就是繼面板之後, 進口依賴多年超過石油的半導體晶片.

海關數據顯示, 2017年前10個月中國晶片進口金額已高達2072億美元, 同時中國大陸晶片產能僅為全球10%左右. 而據中國政府發布的 '中國製造2025' 規劃, 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0年達到40%, 2025年達到70%.

2014年, 財政, 社保等國有股東投入組建起千億規模的國家整合電路產業基金 (簡稱 '大基金' ) , 將以長達15年的總投資期限, 向晶片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與龍頭企業加大投資.

與此同時, 正在從全球液晶面板市場 '挑戰者' 向 '領先者' 邁進的京東方, 也開啟了另一場轉型.

在2016年首屆全球創新夥伴大會上, 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首度完整闡述了公司戰略轉型背後的 '產業邏輯' . 他認為在經曆了以蒸汽機, 電力和通信計算技術為代表的三次工業革命後, 人類社會正在進入物聯網,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推動的 '第四次產業革命' 時代.

而作為未來新興產業體系承載平台的物聯網系統, 正是由晶片計算能力 (芯) , 人機交互能力 (屏) 和海量數據搜集處理能力 (軟體平台) 三大核心能力所支撐的 '包容性產業生態系統' .

基於這一未來 '產業生態系統' 的構想, 京東方對其全球領先的顯示技術與產業體系進行了全面 '能力重構' .

與此同時,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一輪 '生命科技革命' , 京東方還在健康醫療領域展開布局, 在移動健康, 再生醫學和數字醫院等多個領域展開 '跨界投資' . 南方周末

4.郭台銘砸重金投資 Micro LED, 反制三星侵門踏戶;

三星近期加碼與台廠 Micro LED 供應鏈合作, 讓鴻海集團高度關注, 同時間, 蘋果用美國半導體啟試產傳聞不斷, 新一波面板大戰才剛要開始......

剩不到一個月! 南韓三星電子正在和時間賽跑, 準備在 2018 年 1 月 7 日 CES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 上, 搶先展示 Micro LED (微發光二極體) 電視, 如果成功, 三星就能把蘋果克制三星的利器, 變成下一個賺錢利器. 更特別的是, 這一次協助三星生產相關產品的供應鏈, 部分來自台灣.

過去一年, 南韓廠商經常拜訪台灣的 Micro LED 供應鏈. 一位產業人士觀察, 台灣的台元科技園區, 「這一個月, 幾乎天天都有南韓工程師在這裡出現. 」

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吳志毅指出, 今年工研院主辦的 Micro LED 論壇, 台下許多聽眾竟幾乎多是來自三星, LG 的專家, 而且頻頻發問. 晶電總經理周銘俊也曾表示: 「如果明年三星推出 Micro LED 電視也不要太意外. 」

台廠新技術受三星高層關注

南韓三星為何如此關切台灣的技術發展? 因為三星發現台灣的供應鏈, 已經在蘋果之外獨立成功製造出解析度達 300 DPI 全彩顯示資訊的新型顯示器, 只要換上軟性基板, 就有可能做出可撓式的顯示屏幕, 或是透明的新型顯示器, 與三星搶食市場.

在台灣, 研發 Micro LED 技術的公司並不少, 宏碁創辦人邰中和旗下的和蓮光電, 今年 5 月就和 Google 投資的 GLO 公司, 點亮了一面彩色 Micro LED 屏幕; 11 月, 台灣聚積科技推出第一款專為 Micro LED 設計的驅動晶片 ; 至於晶電投資的錼創科技, 今年也端出 Micro LED 全彩屏幕樣品. 另一家由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部前總經理陳立宜創立的 Mikro Mesa, 也表示他們在 Micro LED 技術上取得突破. 如果再加上友達, 群創, 晶電, 鴻海等大廠, 台灣研究 Micro LED 的團隊並不少. 雖然台灣在全球面板市場上處於守勢, 但卻有相當多團隊投入這項創新技術的研發.

只是這項技術要真的發光發熱, 光有顯示技術不夠, 還需要量身打造的顯示驅動 IC, 機構件, 電路, 才能展現最大效果. 少了這些支援, 極具創新能量的顯示技術也沒有市場價值.

但這些資源, 三星統統都有, 「三星在 Micro LED 上已投資了 3 年, 有數百名工程師在研發」, 業界人士觀察. 換句話說, 當蘋果在台灣龍潭設立秘密研發基地, 打造 Micro LED 供應鏈時, 南韓三星也同時在內部秘密練兵.

過去一年, 三星同樣在台灣打造 Micro LED 供應鏈, 業界認為, 三星要搶先做出 Micro LED 電視, 目前已進入最後階段.

2 個月前, 業界傳出由三星顯示部門社長韓鐘熙 (Jong-Hee Han) 出面, 邀請台灣相關供貨商到南韓開會, 討論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韓鐘熙在三星內部位階極高, 直接向共同執行長金玄石報告. 據了解, 只要與他開會, 在他進到會議室前, 所有副總裁以下高管, 全都要排成 2 列在門口迎接. 他也正是三星電子相關計劃的負責人, 對台灣的 Micro LED 技術很感興趣, 不但希望台廠提供樣品, 還要對方提出長期合作計劃.

三星大動作讓郭董積極跟進

三星找上台廠合作的消息, 隨後傳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耳裡. 12 月初, 他在土城總部開會, 討論加碼台灣 Micro LED 供應鏈的策略. 這一天是星期六, 但總財務長黃秋蓮, 鴻海集團副總裁暨夏普社長戴正吳等高階主管全數到齊, 郭董一聲令下, 鴻海集團裡最頂尖的顯示技術專家, 透過全球總機, 紛紛從廣州, 日本聯機開會.

「你們知道, 三星今年前 3 季賺多少錢嗎? 3 兆台幣! (注: 三星電子今年前 3 季淨利為 11.19 兆韓圜, 是 2016 年同期的 2.4 倍) 」郭台銘說. 三星今年挾 OLED 顯示技術賺大錢, 如今還要挖角台灣的 Micro LED 供應鏈, 郭台銘再也無法坐視.

目前, 郭台銘新投資的 Micro LED 公司 eLux, 正在和鴻海旗下的榮創合作, 但三星加碼與台灣供應鏈合作後, 鴻海也決定考慮用三星同樣條件跟進. 同時, 戴正吳帶領的夏普也將研究, 能否把 Micro LED 技術, 與夏普引以為傲的 IGZO (薄膜晶體管) 技術結合, 做出高階顯示面板. 《財訊》調查, 目前鴻海旗下的次集團, 也都各自運用自有資金投資, 例如車用事業部, 積極想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汽車產業.

但是, 其中最關鍵的角色, 還是蘋果. 今年底, 蘋果龍潭廠傳出縮編, 是否對 Micro LED 技術的熱情正在衰退, 甚至熄滅?

《財訊》向多位業界關鍵人士查證, 「龍潭廠並未縮編, 只是任務調整.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 龍潭廠原本就是蘋果次世代顯示技術的供應鏈整合中心, 因為 OLED 和 Micro LED 都屬於自發光技術, 因此, 蘋果找來台灣 OLED 技術的團隊, 同時評估這 2 項技術. 「現在, 他們被要求把重心放在 OLED 上, 因為現在 OLED 技術都掌握在三星手裡, 蘋果必須握有技術, 才能知道未來要怎麼調整, 如何設計」. 《財訊》調查, 蘋果龍潭廠正在和帆宣及達運, 達邁討論, 是否運用台廠的 OLED 材料和設備生產屏幕, 取代三星掌握的相關供應鏈, 龍潭廠內的設備, 正可以用來驗證台廠的技術.

蘋果瞄準中小尺寸面板

換句話說, 龍潭廠正忙著拆解三星的 OLED 技術, 同時, 三星也來台灣挖走蘋果關注的 Micro LED 供應鏈.

「蘋果對 Micro LED 的熱情並沒有下降」, 一位產業專家觀察, 「蘋果要的跟三星不一樣. 」他分析, 蘋果對中小尺寸面板更有興趣, 目前做中小尺寸面板比大尺寸更難, 「蘋果還需要更多突破」. 《財訊》

5.無人車有利車載顯示器用AMOLED;

研調機構群智諮詢指出, 一旦無人車上路, 將加快消費者對車用顯示器的品質要求, 屬於高階產品的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 (AMOLED) 面板, 有機會打入車載顯示器市場.

群智諮詢預估, 2016年非晶矽液晶顯示面板在全球車載顯示器中, 市佔率仍為100%; 但從2019年開始AMOLED將會逐步被車載顯示器採用, 2020年全球AMOLED車載顯示器市佔率將達1.5%.

群智諮詢認為, 整車市場對於智慧化要求的提升, 促使車聯網, 甚至無人駕駛技術的大力發展, 尤其是5G的商用化, 對汽車行業智慧化發展有如催化劑的作用, 因為5G的低延時可以支撐完全無人駕駛, 加快實現智慧汽車的步伐.

在上述大環境下, 車載顯示器採用面板標準, 會更接近消費類電子產品, 追求更高解析度, 更高解析度及更快的反應速度, 比起傳統非晶矽面板技術, AMOLED顯然會有更多的優勢. 中央社

6.三星放棄曲面電視, 全力發展 QLED 量子點顯示與大尺寸產品

目前在全球 OLED 屏幕為絕對領導者的三星, 想要在未來持續保持領先, 就不得不在技術更新速度上加快. 而過去, 曾經是力推曲面電視廠商的三星, 如今已經決定放棄曲面電視的發展, 轉向更先進 QLED 量子點顯示技術發展了.

根據韓國媒體的報道, 三星電視的發展重心已由曲面電視轉向 QLED 量子點屏幕的研發. 相對於三星曾經力拱的曲面電視, 根據三星提出的 2018 年營運計劃, 積極推動 QLED 量子點顯示技術和超大尺寸產品, 將會是主要的發展重點.

報道中提到, 三星很清楚下一代電視的競爭, 並非形態上的如曲面等競爭, 總還是技術上的發展. 雖然曲面電視售價不菲, 但技術上並沒有根本性變化, 只能說是階段性產品. 在這個方向上, 三星認為 QLED 量子點顯示技術就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主要競爭趨勢.

目前, QLED 量子點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 不需要額外光源的自發光技術, 畫面細節表現比 OLED 更出色. 而且不管是明亮場景還是黑暗場景, 大部分情況下, 背光都是開啟的. 如此, 以使得畫面的色彩能夠更加鮮明, 且不受背影光線的限制, 持續保持良好的觀賞情境.

大尺寸面板產品的發展部分, 韓國媒體也指出, 遭夏普斷貨的三星, 2017 年底向 LG 的採購液晶面板, 原本是以 40 寸為主, 但看好 2018 年 65 寸以上大尺寸電視市場發展將有更大成長, 因此三星在準備發展大尺寸產品, LG 將提供三星 65 寸到 75 寸的大尺寸電視液晶面板予三星, 以滿足三星大尺寸電視發展的需求. TechNews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