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以全面屏为代表的技术应用不尽人意, 但在手机厂商的驱动下, 供应链厂商都纷纷入 '坑' , 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整个手机市场面临一轮新的洗牌寒流, 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 一线品牌未能完成年初预期目标而集体砍单, 使手机供应链厂商深受其累, 很大程度上将在2018年表现出来, 不过就在2017年的最后一月, 手机供应链厂商似乎已经按耐不住了.
传大品牌集体砍单, 手机概念股集体大跌
12月14日, 手机供应链龙头厂商欧菲科技遭机构减持, 股价放量大跌, 盘中几近跌停, 收盘仍下跌7.31%, 而自12月份以来, 欧菲科技股价就下滑达10%. 其原因市场传言与手机客户集体砍单相关.
据财联社援引申万宏源的报告称, (12月14日) 欧菲股价回调超过7%, 主要受手机客户出货量下调预期影响. 关于国产手机国内出货量下滑, 前几日已确认欧菲11月订单微升. 不过欧菲客户结构较为全面, 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 申万宏源还强调, 金立并非出货量下滑, 而是高管个人负面传言. 欧菲科技对于金立的事件已采取保全措施, 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
另外, 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 欧菲科技也于14日午间即紧急召开了投资者电话会议, 称公司来自金立手机的营收占比很小, 只有个位数; 对金立手机的应收账款约6亿, 并已经申请了财产保全, 抵押物包括两处深圳物业和微众银行3%股权, 总体估值超过20亿.
业内分析人士称, 双方这种回复其实也透露了问题, 行至年关, 手机供应链厂商需要落实订单款项, 而手机厂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也并非不无可能, 一旦出问题, 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手机产业分析师孙燕飚称, 手机厂商向供应链下单基本上都提前半年, 等到下半年市场时, 有些手机企业可能就会减少订单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不去提货, 欧菲科技的问题肯定不是金立一家的问题.
事实上, 从12月份以来, 手机概念股以欧菲科技, 蓝思科技, 比亚迪, 舜宇, 丘钛科技, 立讯精密, 科森科技, 德赛电池等股价纷纷在下跌, 市场悲观情绪持续蔓延, 而这些手机概念股正是国内品牌手机厂商供应链的主力.
大厂商集中化凸显, 2018年形势或更严峻
众所周知, 中国早已智能手机市场最大的 '城头' , 但这一市场在加速走向垄断与集中化, 中小手机品牌正面临着生存难题. 据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的最新数据显示, Kantar Worldpanel报告称, 截至10月末, 华为, 小米, 苹果, Vivo以及Oppo等中国前五大手机厂商占据了整个市场91%的份额.
而这个数字去年为79%, 两年前还在50%左右, 这意味着像中兴, 魅族和联想等其他手机公司在国内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堪忧, 留给中小手机厂商的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同时这对对手机供应链厂商而言也并非好事, 一旦没有跟进大客户, 洗牌出局的风险将会加剧.
于是为了紧跟手机大客户的创新, 供应链厂商快速加码全面屏, 3D Sensing, 无线充电等技术布局也将是策略重心. 同样以欧菲科技为例, 今年以来, 欧菲科技已切入光学镜头业务正深入光学元器件研发制造, 加强其在光学影像领域垂直一体化布局, 并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 目前苹果业务进展良好, 膜供应问题已经解决, 3D sensor和手机触控项目进展顺利, 前置摄像头和3D接收端进展顺利, 随着2018年良率提升, 将进一步在华为, OPPO, VIVO等国内一线手机品牌厂商中导入.
另一方面, 在国内手机市场增长趋缓, 甚至下降的背景下, 2018年国内手机厂商加速走向海外市场布局将是必然. 与此同时, 智能手机在全面屏, 3D Sensing, 无线充电等新技术驱动下, 也将倒逼供应链厂商技术升级快速切入, 而且全面屏, 3D Sensing, 无线充电技术导入将会2018年持续上演. 整体看, 在海外市场扩张与新技术升级导入中, 国内手机厂商与供应商在即将到来的2018中形势或将更为严峻, 整个手机市场有望迎来产业分水岭.